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希望这份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优秀8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1)
周末参加了花生妈妈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悦读。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在育儿方面也看了不少书,基本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看什么。有些教育经典也看了几遍,结果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何育儿圣经所说的从大的道理,比如爱、放手、信任,到小的细节,比如不要陪孩子写作业等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屡战屡败,挫败感倍增,从而怀疑自己的情商和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育儿书,是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最后深入到哲学宗教信仰层面的探讨自我成长的书。
多年三代同居的温馨和纠葛,过渡到夫妻二人独立养育,从全职后初期的忧郁、彷徨到现在的坦然和积极的面对,回首过往,虽然前路漫漫,却已经看到了自我个性的多面,那些被光彩掩盖多时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正是我从孩子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现在重又慢慢开始关爱,就如我要不断地学会呵护那些弱小的性情。这个过程可能是披荆斩棘、困难重重,也许是我从此书中收获最大,也是走此道路的意义所在。
和各位妈妈交流,一个话题一句话就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育儿的方法也都不是放之四海的经典,不要迷信什么虎妈羊爸的道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只有找到你们一起协调的频率,自会奏出属于你们的旋律。这旋律中除了悠扬的曲调也会有如暴风骤雨般的强音,时而的忧郁时而的欢快,唯有这般,才是丰富的变奏曲。
别人驭儿之“术”可以借鉴,但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旋律——不能失“道”。缺少爱的“术”是功利主义的操纵和控制,而盲目的爱又会导向束手无策的迷茫和放纵。所以虎妈和羊爸也都是别人家的爸妈,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都会有看到“别人家孩子”时的自责,转手就把压力放在孩子头上,殊不知孩子和自己身上都背负着大大的包袱。我们一直在前行,拉着孩子的手,直到放手目送让他去远方。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2)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
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3)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一温一饱问题,那么这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取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就应勇敢滴应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4)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
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5)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6)
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变快,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心理问题增多。可能是学习压力,也可能是工作压力,总之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有的人内心强大就会自己解决而不至于做出极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选择各种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杀。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这本书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虽然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但是我们的却是需要这些帮助我们是自己成熟起来。 因此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7)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我被一种力量和精神感动。这是一部心灵读物,它可以带领你走进内心,了解自己,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部书是能轻松阅读的通俗版,但请不要因此而轻视它,它可以健全您的心智、改善您的生活,让您更快地走出困境、渡过危机。
这部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前三本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在美国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南战士兵提供治疗,其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的一系列伟大著作。第四本作者托马斯.摩尔,也是美国人,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问题,坚定地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部书英文一本,翻译后中文版是有四本:
第一本主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用沟通与理解的语气,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引导我们去享受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派克告诉世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第二本书的主题是勇敢的面对谎言。派克大胆地揭露人性深处的谎言,也直指自己国家的弊病。由于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懒惰和恐惧,所以面对问题和痛苦,人们常常会选择逃避,用谎言来麻痹自己的意识。被压抑进潜意识的痛苦,则会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纠缠我们。所以,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谎言,依靠爱的力量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
第三本书的主题是与心灵对话。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要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处在不同层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小心而灵活的对待它们。
第四本书的主题是心灵地图。正像书的副标题一样,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作者告诫要让心灵得到关怀,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最终会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相信通过努力的心灵迟早会凝聚成那块神秘的“哲人之石”,成为人格的坚实核心。
这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表达的方式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读了这部书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心理的治疗更不是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就象作者所说:“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书中能作为勉励、自省的言语很多。每个人看后的收获都会有所不同,我毫无保留的推荐,希望更多人走上心灵成熟之旅。
这部书从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考虑尽量原味的问题,所以有些语句读起来会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优美,但我觉得不影响阅读的效果。
受此书的影响,引起我关注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早在两千年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对心理学的注重。三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刘劭著有《人物志》一书中,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懦,并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美国学者施罗克曾将它翻译成英文,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出版,向西方介绍了刘劭的思想。南北朝时期学问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十分关注儿童的心智发展,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做有详细记载,这种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婴儿发展量表的先导。
我国咨询心理学由于抗日战争和“”的影响,发展几次受到摧残,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学的教材和心理咨询和治疗用的测量表都来源于西方。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将更有自己中国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越来越多。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选篇8)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文章还说,“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勇气不是忽视内心的恐惧,而是承认恐惧仍能勇敢前进。
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对于心理学门外汉来说,书中提及的很多心理问题并不容易理解,但是面对和勇气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信息。面对是开启心智成熟旅程的钥匙,勇气是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