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

|邱妹

面对疫情,医务人员、疾控工作者、媒体工作者都是勇敢的逆行者,他们或救死扶伤,或记录现场的勇士,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真相的探寻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精选篇1)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人”。张海燕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已经25年,疫情防控以来,今年52岁的她一直蹲守在疫情防控的后方战场,以护佑生命的大爱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筑起了守护全村百姓安全的“防护墙”。桦南县桦南镇双合村有常驻人口518户、1346口人,这次共排查出12名武汉返乡人员。

今年春节,这12人成了张海燕最牵挂的人,从武汉返乡回来的12个务工人员,尽管隔离在家,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恐慌,为了不让村民担心,保障大家的安全,张海燕每天穿着防护服,拿着听诊器、温度计和“返乡人员情况摸排表”,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录数据,给村民宣传防护方法。期间,武汉返乡人员吴某某找到她,说自己咳嗽几天也未见好转,让张海燕帮忙来看看。联想到近日在网上看到的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医生的敏锐性告诉她,这件事必须引起重视。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张海燕顾不上那么多,多次往返吴某某家中,量体温、看症状,并第一时间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立刻协调县疾控中心为吴某某诊疗诊断,最终确定其未感染,是慢性肺炎引发的咳嗽。事后,大家都问张海燕:“你不害怕么?”张海燕说:“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全村12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县乡卫生部门同意,村里对这12名返乡人员延长隔离时间7天。

本来就已经很烦躁的这些人,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总提出要出来见亲人和同学。张海燕发现这一苗头后,逐户进行心理疏导,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与此同时,张海燕为了得到他们的理解,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由于隔离时间长,有些人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出现短缺,她就主动提出为其购买和运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武汉返乡人员外,全村百姓的安危也是张海燕一直放不下的事。疫情防控以来,双合村村干部立即进行返乡人员排查,张海燕也投入一线开始紧张的监测工作。虽然村子户数较多,但她从不漏走一户、漏登一人。有的村民劝她,在家里打电话问问情况就好了,她却说:“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我是医生,会保护好自己,我得让村民知道有人在照顾他们,密切关注他们”。

尽管张海燕这样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大家,但还有个别人有抵触情绪,说些刺耳的话。“我也不是外地回来的,也没有接触武汉回来的人,你干嘛就不让我出门出村,你就看好那些武汉回来的人,少管我们。”面对乡亲的指责,她只能把委屈放在心里,把眼泪流在人后,依然用微笑和柔情进行劝阻和劝说,直到他们理解。有人问张海燕,这么坚守图个啥?她说:“身前是疫情,身后是乡亲,这个关键时刻虽受尽委屈但我不能转身!”张海燕的母亲居住在县里面,已是古稀之年,一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陈旧性脑梗塞,而且有新发病灶,自己是名医生,自然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母亲的病一直都是她在亲自照顾。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忙忙碌碌的她根本顾不上母亲的病,有时通过电话进行询问,得知母亲哪里不舒服,自己又不能亲自在床前照顾,她总是在电话这头偷偷地流泪。

不光是母亲,自己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只有假期才能和家人团聚,然而,张海燕白天入户走访,夜间测体温监测,一家人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女儿虽有些不高兴,但看到百姓安全了,她在心里开始心疼和理解妈妈了。当被问到你这么做不觉得亏欠家人么?张海燕哽咽说:“我自己内心肯定是觉得亏欠了家人许多,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欠’那12名返乡人员和全村的百姓呀,他们的健康是我这名村医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精选篇2)

疫情防控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检验每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考场。面对疫情,她时刻严阵以待,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村内每条巷道,充分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舍小家为大家,她用实际行动扛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生动地诠释了基层村医的“硬核”担当。她就是今年党的生日那天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__村村医__。

每天早晨八点不到,穿上防护服的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入户测温、上门诊断、送药就医等等,她用人文关怀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疫情期间更加安心。这不,刚刚给村里的几位老人体温和血压的她又接到电话:“一名摘雪菊的村民因天气炎热在地头出现了中暑的症状,需要马上救治”。她二话不说,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和志愿者骑上电动三轮车向田间奔去。他熟练地取药、送水,志愿者在一旁轻轻地扇着凉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暑的村民慢慢地恢复了精神,她们才放心地悄悄离去。

从地里回来后,她又投身到了发药的工作中,一家一家仔细的核对,耐心的讲解:“这个药发给你们,记得每天三次,每次4粒,你们家5岁的孩子不要吃”,“前天给你发的药吃完了没有,这个药一盒是两天的量,今天发的从明天开始吃”等等,这些话她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她的眼睛患有严重的眼疾,左眼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天工作下来,额头的汗水不知多少次流入她患病的眼眶中,布满血丝的双眼使她看上去略显憔悴,但炯炯的眼神中透出的仍然是坚毅和顽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同志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精选篇3)

在贡井区桥头镇增产村泥泞的山路上,总是有一位白大褂带着口罩,提着药箱,艰难却坚定地走向乡亲家里看病。如果你仔细打量,会吃惊地发现,这位医生在一瘸一拐地缓慢走路。原来,他年幼时患上败血症导致左腿短小,左腿股骨头已经坏死。但就是这个行动不便的人,却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坚守在乡村的医疗岗位,坚持为乡亲们送医看病、送药、打针、量体温……

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拖着残疾身躯,坚守在抗疫一线,同基层党员干部一道保卫着乡村的安全,将青春和医术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他就是深受村民们喜欢的医生——桥头镇增产村医务室的“跛脚村医”黄永剑。

突发病难左脚残疾

1981年,黄永剑出生在桥头镇以外十多里的偏僻山村增产村石厂坡民院中,小学就读于增产村小,后升学到桥头中学读初中,成绩保持在全班前10名,他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并一直担任班长。

可惜好景不长,1991年刚满10岁的他,有一天突然感觉腿部剧痛,继而全身发烧疼痛难忍。父母赶紧将其送往自贡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出他患了化脓性股关节炎加败血症。

当时,医院下了病危通知,看着曾经生龙活虎的儿子奄奄一息,父母苦苦哀求医生做手术。医生们冒险做了手术,黄永剑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黄永剑家里贫苦,这次手术花去的一万多元治疗费,还是父母四处借钱,东拼西凑的。

随后,伴随黄永剑的就是艰难困苦的保养、锻炼和恢复,为此他足足修学了一学期。当他能够拄着拐棍走路后,就赶紧复学了。从老家石厂坡到桥头镇中学就有十几里山路,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背着书包和干粮,拄着拐棍,一摇一跛地向中学走去。由于双腿疼痛,黄永剑每走几分钟就要歇一会儿。每天到校时间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走不动了,路过的同学就主动背他走一段路。

后来他灵机一动,自制了滚珠板车,上学也不那么艰辛了。板车坏了,同学们又帮着做了新的滚珠板车,陪着他一起走过漫长艰苦的求学之路。

苦学医术报效桑梓

1997年,黄永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自贡卫校,他常常想着,家里为自己治病的借款都没有还清,父母还在为自己读中专做着无休止的重活。他下定决心:绝不能荒废时间,必须利用机遇刻苦钻研,锻炼医学能力!

黄永剑勤学好问,敢于实践,特别是在第三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他认认真真向老师、医生们请教和实战。黄永剑说,在三医院实习这二年,是自己医学技能进修的最好年华,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和指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培养。

2000年中专毕业后,黄永剑在桥头镇医院做临聘人员,参加农村医务工作的具体实践。2001年,经镇医院老师们的推荐,他参加荣县乡镇医疗系统统一考试,正式作为村医到家乡增产村医务室工作。

对黄永剑而言,这真是意想不到,却又真实发生的神奇事情。自己是在同学与乡亲的帮助下,从这里一步一摇走出去读书学习,如今黄永剑怀抱感恩,以“学有所成,反哺家乡”这一坚定的意志,学得一身医学知识又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家乡,投入到为父老乡亲看病送医的工作中。

黄永剑保持医者仁心和赤脚医生的传统,坚持下村入户、送医上门,对本村所有慢病患者进行随访,对分布在村里各个地方的疑难怪病人员、年老不便行动的瘫痪、高血压患者,要给予针对性地诊治和安慰。

2001年夏天,赖大姐回家途中被蛇咬,到县市医院路途遥远,又舍不得花钱到大医院医治。黄永剑获讯便带上药品器具,拄着拐杖走山路去给赖大姐看病、打针。

还有一次,增产村6组的冯婆婆从高坎摔下,腿摔断引发败血症,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通知家属准备后事。家属虽然把棺材寿衣都准备好了,但始终不甘心,于是希望黄医生可以上门输液,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冯婆婆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黄永剑每天风雨无阻为村民送药看病打针输液,他的报恩行动和高超的医术,博得了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诠释了医者仁心。

坚守抗疫坚守安全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责任。

身有残疾的村医,拖着不便的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里18个湖北返乡村民的身体状况,黄永剑用行动保障了全村人的健康。从非典到扑灭山火,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的初心,也是一位乡村医生对乡亲们的大爱。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镇全村党员干部迅速到各路口、社区、农家院落监测和宣传防疫,为村民抽血检验,投身到抗击新冠病毒的工作中。村医疗室中,黄永剑每天要为乡亲们看病、测量体温,分期到桥头镇医院各点参加检查、测量体温等工作,还要密切注意村里各生产队各家户出现意外,不间断上门查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黄永剑拖着自己的残疾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子里从湖北返乡过年、散布在村里各处的18个村民,及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

每天配合桥头镇卫生院的安排,入户为这18个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一天两次体温监测,询问、观察他们的实时身体动态,记录台账,成了“跛脚村医”的特殊任务。黄永剑说:“我的任务就是守住18个人,守住了这18个人,便守住了全村2400多人的安康。”

增产村有2400多人,各户分布很远。早上7点,黄永剑就得出门,有些村民家里开车到不了,他就跛着脚一步步走路去。每天,黄永剑不是在村民家中,就是在山路上。

负责全村医疗工作的同时,黄永剑还要支援乐自高速桥头收费站卡点,同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一起,在站点排查车辆、测量体温,守好外地车辆进入贡井的第一道关口。轮到值夜班,天冷与久站刺激他的病腿越发疼痛。同事们让他休息,他却咬牙坚持:“不能影响检测排查工作,这是大事。”

增产村村支书杨宗国挨家挨户排查、宣传防疫时,每次碰到黄永剑,都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杨宗国说:“之前有两天下雨,有些小路全是泥巴路,看他跛着脚走路不容易,生怕摔倒了。”

2月1日上午,不到一个小时,黄永剑已两次走进武汉返乡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刘大姐的家。第一次是上门监测体温,观察到她有些咳嗽,立马返回桥头镇卫生院汇报,第二次他又上门为其抽血检验。刘大姐看他一瘸一拐地走进门,赶忙去搀扶他坐下:“黄医生,你对我们太负责了,你自己腿脚都不方便,喊卫生院换个人来嘛。”黄永剑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学医的,这个时候当然是我上。”

通过连续监测和观察,刘大姐的血常规显示暂无问题。2月7日,增产村18个从湖北返乡的村民全部解除隔离。这样的结果,对于村医黄永剑来说,就是坚持在乡村抗疫一线的意义。

全家行动发展村医

由于疾病,黄永剑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十分疼痛。好在妻子曾武平是村里的网格员,也是一位党员,能帮上黄永剑的忙。曾武平说:“他走路痛了就搀扶一下他,帮他做下记录,帮他分担一点。”黄永剑常年要负责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日常诊疗,很多不容易去、去不到的地方都是曾武平扶着他走去。

黄永剑在工作上的坚持和毅力不仅感染着村民,也让家人更加团结勤奋。黄永剑家里条件依然艰苦,他生病医治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还清。父亲因病过世,为了还债,六十多岁的母亲还在外打工挣钱。

在母亲不能照看、父亲去世的环境下,黄永剑一直在营建轻松、奋进的家庭气氛,希望让小10岁的妹妹能够安心读书。好在妹妹也以哥哥为榜样,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从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妹妹成为了家里最高学历和最全面医学专业知识的人,这是黄永剑非常满意的结果,希望这将会对乡村医疗和他的村医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精选篇4)

孙子文,男,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开封市鼓楼区南苑牛墩村卫生室医生。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全国爆发以后,在区卫健委及仙人庄卫生院领导指导下,孙子文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付出了所有的干劲,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展现了应有的无畏。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中,面对疫情,他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2020年1月23日,在接受区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工作培训之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面对孩子的恋恋不舍,爱人的担心,孙子文坚定的告诉他们“我是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治病救人,抗击疫情是我分内之事,是我必须做的。”从2020年1月23日至今孙子文一直在卫生室二十四小时待命。

由于牛墩村是疫情防疫重点村,村里设立了疫情防控监测点,孙子文为监测点免费提供自己卫生室仅有的2个电子体温枪,并向支部申请在监测点值班,作为党员的他始终坚持初心,冲在疫情最前方。

2020年01月24日至2月17日,连续23个昼夜,孙子文每天要近距离为确诊人员的密切接触家属测体温、询问健康情况,送体温表、口罩,定期去其家中消毒,帮助并解决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困难,甚至照看密接人员家中的家禽。在该村的疫情防控监测点值班岗位上,也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同时,孙子文还主动请战,承担全区确诊人员和疑似人员的密切接触者的转运工作,该工作,不仅要与密切接触者近距离接触,承担很大的感染风险,并且异常辛苦,从到上级卫生院做个人防护、陪同密切接触人员办理转院手续,再到将他们安全送达转运隔离点、解除自身防护,每次转运工作都要持续6——8个小时。在孙子文义不容辞地坚持下,通过孙子文相继安全转送密切接触人员17人,当中,有高度怀疑的疑似病例,也有需要搀扶的老年人,面对被感染的风险,孙子文从来没有选择过退缩,每次接到转送指令,总是立刻赶来。

2月6日早上9点,接指令后的孙子文,到州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换急救车接1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出院,当办理完出院手续,已经近正午12点,将其送至仙人庄卫生院隔离后,已经是下午1点,为了节省防护服,主动询问另1名反汴人员是否出院,在车里等到下午2点,驱车到开封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其出院,直至等到下午6点办理完出院手续,开车将其送回板桥小区,换车脱下防护服已晚上8点,这一天,防护服在他身上穿着近12个小时,一天没吃东西,一天没上厕所,汗水浸透全身,轻度脱水,那天看到他疲惫的身躯,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这期间,孙子文父亲患过一次重病,因家中无人,他把自己做简单的消毒后立刻赶至家中,亲自给父亲输液,又突然接到指令去魏都路伊园小区接4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到淮河医院复查,并送仙人庄卫生院进行集中隔离。因父亲还在输液,把弟弟从家中叫来照看,当天完成任务后已经下午5点,回到父亲家中已经快五点了,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他第一次掉下眼泪。

2月18日,全区密切接触人员的接送工作已基本完成,他又立刻写下请战书,欲去武汉与疫区一线同仁并肩作战。

正当国内疫情相对稳定,大家都认为可以舒一口气的时候,新的使命又来了。由于国外疫情的不断恶化,接送从国外返乡人员的使命又落在了他的身上。3月15日一大早,接到上级卫生院命令,需驱车前往新郑机场接2名从韩国返乡的人员,没吃早饭的他,做好防护上午9点就出发前往机场,在交接现场由于交接程序和手续问题,一直等到下午3点才顺利将2人接走,期间,由于没有备用防护服,他不敢喝一口水、不敢吃一点东西,将人安全的接回隔离点已是下午5点,来不及吃一点东西就又赶回自己诊所替换身体不好的父亲,一个烧饼、一包榨菜,就是他那一天吃的第一口饭。3月17日早上,又接卫生院指令,还需驱车前往新郑机场接1名从菲律宾返乡的人员,这一忙碌,又是一天。在此期间,由于辖区从国外返乡人员较多,孙子文始终担负着辖区境外输入人员和湖北返乡人员的机场、高铁站转运工作,前后共转运各类人员40余次,一个人架起了一道通往隔离点的生命线。

4月1日,该区设置在美途酒店的又一个隔离点正式开始运行,由于缺人手,已联系在岗2月有余的孙子文主动请缨,赶赴该隔离点开始工作,承担整个隔离点的卫生消毒工作。

截止今日,他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着。最难能可贵的,他干的这些工作,并不是他的分内工作,甚至本可以不去承担这些重担,他之所以非要这样做,是基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良知,还有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

如果说,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非要去拿某种标尺去衡量的话:那么,不计功名利禄的付出、不顾个人安危的挺身,才真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所在。

乡村医生疫情防控优秀事迹(精选篇5)

赵旭升,男,200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西和县蒿林乡蒿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我是医生,我必须要在一线”。疫情发生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自告奋勇,第一时间奔赴西礼大桥疫情检测点,为过往人群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帮助返乡人员落实居家留观措施,饿了吃泡面,渴了喝凉水,困了就躺在帐篷里眯一会儿,一有来往的人员和车辆,他就又开始了工作。

回到村上后,他又继续坚守在村上的检测点,每天主动做好公共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毒,认真统计各类上报数据,配合乡村干部做好返乡人员的医学观察,为留观人员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测量,积极向群众做好各项预防新冠疫情的宣传工作,大家认为他十分辛苦,提出让他回家休息两天,却被他多次婉拒。他总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保障村民健康是我最大的职责,大家健健康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只要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就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直到现在,赵旭升同志仍和其他同事一道,坚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战场,默默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赵旭升同志把抗击疫情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主战场”,积极行动、深入一线、率先垂范。在检测点上听得到见他亲切的问诊声,在进村入户路途中看得见他忙碌的身影,在抗击疫情爱心捐赠的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赵旭升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着基层党员的基本义务,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面对疫情,他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25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