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
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是一次回顾和总结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机会,通过展示优秀记者的风采和贡献,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精选篇1)
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生态礼貌市、加快打造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的宏伟实践中,我们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共同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在我们的节日里,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危险,都化为点点思绪出此刻脑海里。
时政报道不仅仅是地市党报发挥政治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央、省领导相继前来视察,市里的重大活动也比较多,时政报道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我们与市委市政府持续高度一致,及时、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将党的声音传到达千家万户,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于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白云、王峰、陈春龙、牧琳爱等陆续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闻佳作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
512汶川大地震,已成为中国人20--年的群众记忆。而我们,用笔、用镜头永远定格了这记忆中的聊城旋律。大地震后,本报3名记者先后奔赴北川灾区采访。
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聊城赛区承担承办男子篮球小组赛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正式比赛。我们的采访进行了精心策划。在每一天一个综合消息的前提下,每一天撰写一篇评论,比较赛状况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
关注民生民情,解决百姓疑难,搭建普通百姓与党委政府相互沟通的平台,是开办党报民生热线专栏的宗旨。我们把握栏目宗旨,关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接听热线,耐心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难。
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神圣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精选篇2)
作为一名记者,不但但是要记录和报道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将新闻事件的真相客观公证地呈现于广大民众眼前。记者不仅要将讴歌时代、反映进步,给民众以信心,更要鞭挞丑恶,给民众以公正。记者不仅仅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当好民众意愿有代言人,正是如此,记者才有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而言,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职业来作时,我们只能充当一个很好的传声筒,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责任来对待时,那么记者这一职业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体现。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面对现实。作为记者更应该思考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更应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不愧于“记者”这一神圣的称呼,更应该明了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更加令人尊敬!
十一月八日,是记者的节日,当我们过节的时候,不仅要快乐,更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祝自己和所有记者节日快乐!!!
今天是第__个中国记者节。今天,不说别的,发别一篇自己于三年前记者节写的一篇关于从事新闻行业的感言,权当是再次提醒吧!
今天是记者节。作为一名记者,聊一下从业来的零碎感受。
新闻界有一句话:如果报纸上很“干净”,是假新闻;如果报纸上很“肮脏”,也是假新闻。人类不是圣贤,社会又丰富多彩,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社会的常态。媒体的责任,就是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应该深入民间,顺畅了解民情,及时反映民意、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本着理性建设性的态度进行报道,通过舆论监督,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让真相尽快呈现在公众面前,让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解决。
构建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不能只是纸面和谐,如果媒体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持无视、回避的态度,那么,在短时间内,似乎能维持一个表面的光鲜,但是听凭矛盾不断放大,那么总会有爆发的一天,到那个时候,解决矛盾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甚至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这就好比一个人,总是会生一些病的,如果对小毛病不管不顾,讳疾忌医,那么当病入脊髓,再想医治,就难了。媒体就是社会的医生,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媒体不能只想到捂着、盖着,而是要积极履行媒体的责任,防微杜渐,尽可能地把各种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让社会机体可以健康地新陈代谢。
要做到客观顺畅通达民意,通过舆论监督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首先要能放下身段,深入到百姓中去。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就曾对报社年轻记者说,办报不能脱离群众,老百姓“鸡毛蒜皮”的事情也可以报道。新时代的媒体人,一定要树立“民本”的理念,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民意,反映民情;当发现了问题、矛盾之后,媒体要本质理性建设性的态度,主动介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或者协调矛盾各方协商解决问题,或者督促政府拿出解决方案,一定要达到促进问题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的积极效果。
同时,作为媒体,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底线。媒体在为社会“鼓与呼”的同时,不能忘了规范自己,要正确、广泛地引导读者。媒体必须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判断是非,草率地下结论。越是在竞争激励、利益驱使的年代,媒体越要保持高度清醒,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公平正义的产品来打造主流声音,构筑雄厚的`读者群体。在此基础上,“吾日三省吾身”,不要一味地当 “裁判”,要经常性地自警、自省,升华思想境界。
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精选篇3)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又是一年中国记者节。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今年有别于去年,去年不同于前年。但是对记者而言,更多的没有变:它的使命依旧、责任依旧、信念依旧、光荣依旧,它的处境依旧。
时代要求记者用平常心做非常事,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思想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能量、作家的文采、运动员的体魄、农民对土地执着追求的热情,所谓“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
新闻工作要求的是,不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高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求是复合型人才,要求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经济学家的头脑、文学家的修养”的“杂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把自己整个身心全部都倾注到了新闻事业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力求自己不仅要当一名合格的记者,还要当一名合格的编辑,起早贪黑,摸爬滚打,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步。
时至今日,中国媒体不但仍然是政府的囊中之物,而且“宣传”也被党和政府当作对付人民的“喉舌”。也因此,中国的记者,一如妓者,都只是“被搞”的玩物。
中国的报纸,由于落实了世界上最健全的管理制度,被世界同行称为“官办官报官买官看”,无庸讳言,现如今,每到下半年,强行摊订党报党刊已成为中国社会有目共睹的一大政治公害。近年来,这一“办报方针”还日益向网络覆盖,让网络这一时代新兴宠儿越来越像是“党报”。
自由交流思想、意见和信息是人的最宝贵的权利之一,而对媒体的操控,其实质就是对这一天赋人权的'压抑与扼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在开放的语境中,人们能对各类信息作出自己的与正确的判断。时代终归在进步,今天的中国政府,终于认识到“操控”媒体是“丑闻”,以丑为鉴,把自己看不见的手从“第四权力”中缩回来,管好自己该管的事,这才是当前中国政府应该提高的“执政能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精选篇4)
能够成为学生电视台的一员,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在新生活的触动下,我们满怀青春的激情好奇地接受了这项既陌生又刺激的挑战。在短短几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东西。
当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万分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人生舞台,让我们尽情地放飞理想的翅膀,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打下监视的基础。
回想起参加面食的种种情况,心中不禁百般交杂。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有成功必有失败,但我相信每一位参赛者都是一名成功者,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考官,挑战自我。
当真正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当一名成功的小记者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因为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的网络,其功能之多,联系之光以及涉及的知识面是我们素不能面面俱到的!还有其处事娴熟的应变能力都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黄牛”所缺乏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面和交际能力才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素质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
电视台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个整体,没有所谓的阳光道和独木桥。更不允许有“楚河汉界”的现象存在。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在不断的合作中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宽容理解的快乐!
记得第一次实习采访本届校田径运动会由于大家都是新生,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会不知所措。任性的'我居然和一名同事大动肝火。过去才发觉自己确实错了!值得高兴的是事后双方都能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包容对方。这让我感慨万千,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就是宽容。一直以来我们都合作默契。我非常庆幸我收获的一点一滴!
记者的生涯是忙碌的,更是充实的。每一次活动前我们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能收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拟草稿,训练节目主持人,还有编辑记者要细心裁剪等等。真是百般交忙。往往回牺牲性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的心痛是愉快的,看到我们编辑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放演着。我们感到自豪,骄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断的实践使我们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分工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即使有时会产生意见的分歧,但大家都会正确处理。同心协力办好每一个节目。
当然,在工作期间我们确实遇到许多困难的挫折。例如: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技术不过关,光线的调整,重新配音等问题!但电视台成员都能虚心学习,不断向上,以绝不再犯同一个错误为工作座右铭,以求效率,求质量为工作标准,同心协力解决每一个问题!所以工作中所有的困难对我们而言只是成功的基石。我们有自信我们会笑到最后。
学校的电视台是一间年轻的电视台,正处在一地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的电视台更显得是沧海一粟。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提高电视台的质量,使其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不断地走向完善。以确保我们的电视台的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电视台的成员应不骄不馁,不断地向新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电视台的发展准备强大的后备军!
虽然,目前我们的电视台还存在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下去,力求把我们的电视台越办越精彩!
实习开始前,老师们就一遍遍给大家鼓励“一定要坚持,万事开头难。”是的,万事开头难!
实习的地方是自己找的,就是家乡市里的小电视台,而且去年就有过一个星期的见习,所以,信心满满的以为,一切可以轻车熟路,实习将会顺利开展,而且发稿也不会太难。然而,现实的结果是:我切切实实坐了一个星期的冷板凳。
来单位的第一个发现是,除了领导,我熟悉的面孔都走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所有的`一切必须从长计议,我必须再一次开始我的小心翼翼,开始和大家慢慢熟识,开始渐渐提出我的“非分”要求……
第一天,我逐个拜访了所有的大小领导,呵呵,所谓的拜访就是和人家打个招呼,告诉人家一声,我要在这里实习了,当然,人家可能只是应付性的简单的点个头,并不会太在意。然而,礼貌问题不容忽视,何况咱还是大学生!
之后的日子,我开始了无聊而规律的冷板凳生活,每天定时定点的上班下班,打扫卫生,然后积极主动的“讨好”可以讨好的每一个人。累?那倒没觉得,因为咱是来实习的么,这点苦不算啥,没那么矫情。然而,有时候你会冷不丁听到一句“年轻人,就是有动力!”语气似不经意又似乎讽刺,这时候,真是满心的委屈。一整天的时间,我就坐在,不,确切的说是站在制作部里,看编辑们编片子,只能看,机子是碰不得的,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很重要,出不得一点差错,我确实付不起责,于是我就战战兢兢的站着,小心翼翼的附和着她们有聊没聊的一些生活琐碎,把握着自己说话与笑的分寸,留心着看谁需要什么,那里需要打字,那里需要取东西,谁需要叫人……
看别人写得稿子,心慌,虽然感觉他们写得真的很一般很一般,然而却自己连一般都可能写不出。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时间真的不等人”。大学三年,我一觉还没睡醒就有人跟我说现在是__年,突然发现,我就要毕业了,真的有些感慨,往事历历历在目!在这个假期中,给我感触最深的那就是第一次去体验生活,真正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对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平淡的冬季。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次的实习只不过是随便找个单位盖章然后应付交差。但是,今年寒假我不想让这个冬季平淡过去,我想通过这次实习了解社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我于11月26日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习,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记得有句颇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想知道梨的味道,就要亲自去尝一尝。这两个月的实习经历就是从不知梨味到体味其中酸甜苦辣的过程。除了体验到记者这个"无冕之王"职业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之外,更多的是学到了一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获得了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
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和区别;
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
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
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18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1篇。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可以顺利完成。
当然在这期间,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
2、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初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
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为了尽快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我开始了每天查阅各种经济新闻的日子。枯燥,厌倦,概念模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见到报纸,我都有种想吐的冲动。满脑子全是什么又涨价了,什么新的劳动法实施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降……这些之前我绝对不可能去问津的经济新闻,如今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而从前习惯性阅览的文体新闻网站,都转变成了经济网站。
同时,由于并非新闻专业,因而对于各种新闻文体没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又是言论?我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于是,我上网搜集有关新闻专业知识的资料,听从前辈的指导,收集不同种类报纸的相关文章,将其分批分类。从最基本的模仿开始。
实习的日子,让我最先明白的是严谨。一篇最简单不过的300字的消息,却也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5个要素缺一不可。一篇最简单的消息,也不能忽视掉她最起码的格式:要注明“本报讯”,后面紧跟着是记者的名字,而且,记者的名字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我在这里阐述这一点,只是想说明,不管一篇新闻稿是大是小,他的严谨性都是不变之处。
在学校的时候,经过学生会几年的砺练,让我坚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小到不值得我们去挥汗,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尽了全力还不能做好。
我们副主任说,做产经新闻,起码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熟悉这一行。很显然,我的实习期没有那么长。可是,我绝对不甘心只是这样默默无闻。每天强迫自己浸泡在“财经网”,“轻工网”,关注的全部都是那些枯燥的轻工新闻。这期间,我确实有过动摇。因为,面对当初去出版社还是报社的双重选择,我放弃了名气更大、待遇更好的轻工出版社,只因为,不想单纯的坐在办公室,只因为,心中的记者梦。
纵然和我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依然坚定的来了。但是当我面对所有在学校我没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我也确实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尽管,去实习之前,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次都要从头开始,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在这里,曾经的荣耀并不属于你。这样的心理暗示却依然没能阻止我最初的心理落差感。这种落差,在当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孤独感。还好,我的孤独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我坚信,那样的孤独记忆,一定是我收获的财富。我想,在大学积累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快产生了效果,和办公室的人关系日益亲密,兄弟部门也一样。我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别人需要半年做到的事情,一个月不到,我做到了。尽管,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清楚的知道,经济新闻并不是我喜欢的。然而,这个时候,这些似乎变得不重要。
我不能肯定自己将来会在哪里,也不确定,未来的职业与理想,与专业有多远,有自己的喜好有多少的差距。但是,两个月不到的实习,给了我一份对未来的期许。纵使自己并不喜欢,纵使自己并不擅长,纵使与专业毫无关联,我依然可以去做。而且,只要我愿意,我依然可以做好。
2024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心得体会(精选篇5)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特殊的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五个年头。回想这五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一开始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记者的光辉与自由。于是,这个蜕变的过程变得极为漫长和艰辛。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采访的过程千篇一律,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让人感觉紧张、惆怅和疲惫。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并顺利刊登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在这过程里,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年前的一个采访对象。那是一户残疾人家庭,妻子瘫痪在家,瘸腿的丈夫每天靠捡破烂为生,还要供一个女儿上学。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累与他们生活上的苦比起来不值一提,尤其是他们那种对生命的执著总会让我感动,此时,放弃的念头便打消了。
记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当有人肯定了我们的努力,所有的疲惫与惆怅便会很神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尤其是当文章见报后我们所接到的每一句赞扬与批评,便会化成我们工作上进步的动力。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这种珍贵的收获不分季节,每天都是进行时。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是第__个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一样,在中国作为行业性的节日好象只有这么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幸过节,我在很忙然中度过了今天---记者节。
从业这些年,经历了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心里一直想要说些什么?
100多年前,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新闻业:“这是由一群无知、自以为是、头脑简单的人制造的舆论,这些连挖沟、修鞋都不够资格的人,为了生存走上了记者之路。”
这有点像当下中国新闻记者的写照。
曾被誉为“无冕之王”的这个群体,正在尴尬地饱受声誉危机。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记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
一个机会,一考就考进了新闻单位,一个本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就吃起了文化这碗饭,敢说我是尽了全力地做记者,那种痴迷,那种敬业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不堪回首,参与创办经济台、交通台,耕耘、收获、艰辛、汗水、鲜花、荣誉,苦乐尽在其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鼓,为民呼,为社会进步助推一把,忠于职守,我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记者节只是一个尊重记者的形式和符号,记者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融入社会,褒扬正义,鞭笞邪恶,为社会进步和文明贡献力量。
记者节,一个虽然没有假期但是令人心动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