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10篇

|福萍

将2023年8月15日设立为首个全国生态日,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个科学理念,如今已深植于百姓之心。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10篇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1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自然的奥秘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的自然观念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马克思曾经指出,自有人出现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化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生”状态之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发展养护自然。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底线守护自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边界”就是“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是守住自然生态底线、确保生态安全,为国家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海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科技保护自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工业革命一开始,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大大提升,使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是科技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相机陷阱记录野生动物,生物声学倾听雨林的声音,“千里眼”守护东北虎豹,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科技也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让自然受益于科技。未来,我们要更广泛地运用科技保护自然,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发挥云、AI、5G等新技术在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用技术见证自然的美好改变。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2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都关乎群众的幸福指数,都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擦亮政治底色、担当底色、廉政底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往直前、真抓实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擦亮政治“底色”,夯实思想基础,为“高质量发展”聚合力。“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唯有以科学的理论思想指引、坚定的理想信念筑基,生态文明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持不懈用__凝心铸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政绩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贯彻落实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从常法中寻变法、在新路中找出路,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擦亮担当“底色”,增强实干精神,为“高质量发展”强动力。“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只有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实现自然生态、政治生态的两促进、双提升。我们也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破除“看客心理”“躺平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

擦亮廉政“底色”,筑牢自律防线,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政治生态不好,人心就涣散。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党章为镜、以人民为镜、以廉洁为镜,主动接受政治体检,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党性摆进去,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人民满意”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调查研究则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也要站稳群众立场,深入基层、心入群众,主动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寻求应变之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调查了解情况,用实干实绩走出困局、打破僵局、开创新局,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3

时光追溯到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两山”理念,“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阶段论,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论,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遵循。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两山”重要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并重,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举,将全省作为一个“花园”来打造,不断推进“两山”生动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模式。

坚持拥抱绿色转型发展,形成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经济优势。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浙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湖州、衢江、桐庐等地区以发展旅游、观光、度假和绿色美丽经济为重点,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工程,积极引导农家乐、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产业等发展,让绿色美丽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秀山丽水、金色平湖、自在舟山等市县的新名片传递出浙江美丽经济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而美丽经济正深刻地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也显示出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超乎价值。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形成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制度优势。浙江率先开展省级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补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三位一体”“两评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党政领导班子考评机制,明确考核领导干部,将淡化单纯经济增长指标,鼓励GDP多一点“绿色”;明确提出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对淳安、苍南、开化等26个县不再考核GDP总量,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率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财政奖惩挂钩的系列制度。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区域间水权交易,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全国设立首个省级生态日,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

坚持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形成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建设优势。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全省农村作为一个“花园”来谋划,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实现乡村整体美、全域美。全面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通过加强规划设计,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具有江南特色、浙江特征的现代化美丽县城。全面开展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四边三化”行动。大力开展平原绿化,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0%。坚持试点先行、典范引路,杭州市、湖州市、丽水市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化等6县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浙江的探索实践,充分了证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彰显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强劲的实践推动力。未来,浙江将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4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天地间回荡着中国节拍。”曾经,一首《美丽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众多网友纷纷加入合唱,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上热爱、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真挚希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员干部要巧用“解析视角”深刻理解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作为,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共绘“如画江山”。

品鉴“生”字,以“沧海横流显砥柱”的政治立场理解美丽中国建设关乎国计民生。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员干部要提升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视角思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如画江山”更显高度;要坚持全球视野,准确把握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让“如画江山”更具气度;要恪守为民初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理念,树立“因我而来”的担当、“为你而来”的情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呼声,矢志不渝将美丽中国建设推向纵深,让“如画江山”更有温度。

研读“态”字,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品格理解美丽中国建设呼唤奋斗姿态。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决心,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党员干部要不怕“远征难”,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却是只争朝夕之功,正确理解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确保美丽中国建设一以贯之、善作善成;要不畏“湍激浪”,在污染防治问题上绷紧思想弦、果敢挽巨澜,既守住初心、更守住底线,绝不能漠视生态疾患,打马虎眼、感情牌,更不能追求蒙尘政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不沉湎“当年勇”,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牢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理,保持“一棋不慎,满盘皆输”之惕,涵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气,做到不忘来路但不恋过往、不矜功劳而不负荣光。

寻味“文”字,以“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实干精神理解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精彩文章。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行文”过程中,党员干部要追求“文脉之晰”,切实把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努力从“四个重大转变”中获得再出发的路径启迪;要追求“文思之敏”,学懂论述的“四个重大关系”,摸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做到行成于思、深思笃行;要追求“文风之实”,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基层一线实际情况了然于心,真正压实工作链条、夯实主体责任,坚决不织“绣花枕头”、不做“表面文章”,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咀嚼“明”字,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远眼光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缔造美好明天。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登高望远,谨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教诲,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识微见远,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思维、“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递进思维、“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思维,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辛勤耕耘美丽中国建设的希望田野;要聚势谋远,立足当前形势、抓住宝贵机遇、谋划未来进路,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切实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书写“人民江山美如画”的壮丽诗篇。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古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鱼鳖”“材木”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规律进行捕捞和砍伐,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一举两得。我国施行的“休渔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与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对应。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等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等句子则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鱼塘、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实现绿色发展要艰苦创业,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当地经常漫天风沙,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恶劣的环境导致小麦低产,制约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焦裕禄带病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翻淤泥压沙丘,实现了防风固沙;引黄淤灌,从而使得变盐碱地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来到21世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__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余村人民遵循并践行这个理论,将原来的矿山打造成了公园,将原来的水泥厂关停并植树造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样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上述两个鲜活的事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活跃思维,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当地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率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要精诚团结,乐于在对话中谋求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与之前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部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实现全球绿色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个国家如果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世界好,各国才会更好。中国有着“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意,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怀,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而不懈奋斗,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6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推进全球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续写了新篇章。

新篇章体现的是中国着眼全局、放眼未来的长远眼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__以来,__同志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清晰,理解进一步深入。正因如此,中国从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出发,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新篇章蕴含的是中国心怀人民、心系后代的天下情怀。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其开放包容,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融汇不同文明,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正是这一天下情怀的当代体现。事实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面对世界各国不断打压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愿意摒弃前嫌,致力于合作推动全球生态建设,是植根于对生存环境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更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保护生态迫切愿望的积极响应。“环境就是民生”,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才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民意基础和现实动力,以及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初心”。秉持天下情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生态建设,合作应对挑战,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合作共赢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类福祉。

新篇章彰显的是中国言出必行、责无旁贷的大国担当。回望过去,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为世界生态建设再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向世界阐述“中国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创世界生态治理美好未来,相信通过本届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将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同各方一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续写“中国新篇章”。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一国之生态文明,正好比建设一家之小屋。房屋建设离不开地基、柱梁与砖石,这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惠民利民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之“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造再高的大楼都要把基础打牢。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的千秋大计正牵系于一山一水之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则是我们党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更优的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青山绿水两不负。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柱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柱梁对房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正如绿色发展理念之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生态文化源远流长,环境保护思想自古有之。从“山林茂而禽兽归”,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再到现如今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算生态长远账,将良好生态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引资引才的“金字招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环保主体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之“砖石”。没有一砖一瓦的堆砌,哪来广厦千万间的恢宏?美丽中国是14亿同胞的共同家园,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回避,每一个环保主体都应当主动自觉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体责任担当,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嘱托,坚定“舍我其谁”的态度,坚持从点滴入手,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8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让大家都树立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常念“山水经”、坚持“治理仗”、善用“新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常念“山水经”,绘就绿色生态之画,奏响生态宜居“前奏曲”。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天人合一”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到如今家喻户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无不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常念“山水经”,厚植绿水青山理念,强化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融入“生态、休闲、文化”等元素,着力打造“溪畔田园、花影人家、康养圣地”等生态宜居绿色“名片”,妙笔绘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绿色生态之画。

坚持“治理仗”,再现山水田园之风,奏响生态宜居“协奏曲”。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悖,加强乡村绿色生态治理,须开发、防护、治理“齐头并进”。要打破传统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方式,重点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净水、治污、整地、增绿为目标,巧笔画好生态环境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生态林种植、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叠翠、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环境,还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响生态宜居“变奏曲”。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发展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也能成为建设发展的“金钥匙”。打通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通道,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形气候、农耕文化等优势,结合区域性品牌、乡村示范点、康养旅游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构建产业发展“绿色银行”。同时,拓宽电商销售、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绿韵、有绿态、有绿魂的农产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等特色品牌,不断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富饶之景。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9

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这是千百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成果等共同发展的显著标识,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卓越象征。我们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继续做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示范样本,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追求绿色发展“共荣”,洞见生态文明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人民追求“共荣”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不仅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还能有效指引全社会共同践行“两山论”,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根本指南,努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筑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价值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实现由“规定动作”到“自觉行为”的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爱绿护绿增绿,让这笔意义非凡且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能够泽被后世。要清醒认识到无序、粗暴对待自然的巨大危害,必须协调规范好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讲新发展。全社会要携手共同应对生态问题,学会算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一字一句、一步一行中,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坚决抵制奢靡浪费思想,反对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不合理消费。

坚守绿色生活“共谋”,融入科学治理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为“共谋绿色生活”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惟有只争朝夕的拼搏,还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能实现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的中国梦想。要遵循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科学治理规律,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织密“保障网”,找准经济活动和发展方式共同促进的“切口”,决不能因小失大、偏安一隅。“奉法者强则国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盯重要领域、关键行业、重要岗位,决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打折扣、搞变通。要运用好环境管理“全链条”,特别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治污、气候治理等方面,着眼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打造出可持续、具有特色的治理样本,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落实绿色福利“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有力度、温度、厚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绿色福利,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山水榕城,有福之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也充分彰显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可分割。要守好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挖掘出生态环境各类载体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成为现实,延续历史文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要抢占新发展格局“风口”,利用好产业“延长链”创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发挥好“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能动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更多文创产品焕发生机活力,持续释放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真经、谋机遇、展风采,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凝聚磅礴合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首个全国生态日心得体会篇10

生态环境如水,经济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准确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舟水关系。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如何在确保不越过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历久弥坚的课题。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生态安全究竟是什么?如今的我们又处在何种境地?从概念上讲,生态安全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生态问题一次次为我们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因此,在思想上,我们要牢固树立起生态安全理念,用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思想意识上永远紧绷生态保护的“红线”,才能从源头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保护生态系统并不是要求不发展,而是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除了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监管监督,更要聚焦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之路,使之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相信青山定不会负人。

坚守全民参与“主线”,保护生态环境常态长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使绿色发展常态化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造一个“绿色银行”。然而,“绿色银行”的成立不能靠一个响亮的口号一蹴而成,更不是靠一己之力一蹴而就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只有坚守好全民参与的“主线”,举国一致、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好“绿色银行”,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趋于常态长效。要从认真领会退耕还林、节能减排精神做起,要从低碳出行,降低空气污染做起,要从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节材等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全民参与,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态长效之路越走越宽广,共建水绿山青、繁荣富强的美丽中国!

    64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