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名人故事

|小龙

  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励志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阅!

  有关励志的名人故事(一)

  有一本名为《张亚勤:让智慧起舞》的书里这样介绍他: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做“一个灵感的启示”;在科学家里,他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但张亚勤自己却说:“我的经历不过是在大的背景下,正好踩在了点上,没有恢复高考,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出国求学,也就没有后来的我。”

  自认“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儿上”的张亚勤的少年时代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是很理想,正值“十年动乱”时期,学校基本不上课。曾被称为“神童”的张亚勤毫无疑问地跳过级,但也留过级——9岁的时候,家里又添了小妹妹,因为无人照顾,母亲只得让他回家照看妹妹。但即便是处于这样不完整的学校教育中,张亚勤还是在12岁的时候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张亚勤把这一切首先归功于他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在那个特殊时期培养了一生受益的自学能力和坚韧的毅力。

  如果学会了识谱,就会唱更多的歌

  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人一边做着手里的针线活儿,一边听着年幼的孙儿咿咿呀呀地讲述他看过的故事,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张亚勤记忆中隽永温馨的一幅图画。

  外祖母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识字的女性。她拿着小人书给张亚勤讲故事,《三国》、《西游记》都是张亚勤童年的精神珍馐。刚开始,外祖母只是给他讲,后来开始启发他:“你要是认识字了,就可以读到更多的故事。”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激发了张亚勤的求知欲,3岁的张亚勤开始认字了。没过多久,他已经基本认识了小人书上的字,又开始看家里的其他书籍。

  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让张亚勤在此后受益无穷,当他留学美国的时候,进入到高度自主化的美国教育体系中,他几乎没有任何不适就迅速脱颖而出。

  母亲是张亚勤另一位感念不已的启蒙老师——她不仅是一位知识女性,而且还是一位坚强、豁达的母亲。

  张亚勤在一篇题为《放飞的爱》的文章中回忆了和母亲的点滴往事。

  他说:“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这同母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她常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要用愉快的心态去对待,要学会去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所以母亲常用讲故事、说儿歌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来提高我的学习兴趣。”

  母亲是老师,每天晚上母亲备课的时候,张亚勤就在旁边看书或写作业,遇到问题就等母亲备好课再问。母亲不会给他施加过多的压力,但要求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前作好准备,一旦开始学习就必须迅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不允许边学边玩。母亲把培养自学能力比喻为唱歌,“教一首歌学生只会唱一首歌,但如果学会了识谱,学生就会唱很多歌。”

  多年以后,张亚勤回首往事说:“虽然这些道理谁都懂,但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学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坚持过程。不是谁都能像母亲那样认认真真地去坚持做,最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之所以能用6年的时间完成小学及中学的课程,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就是这样一路学过来的,而且还让我在此后的学习、科研和诸多工作中受益匪浅。”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无论学业和职场,张亚勤总让人感觉他能够轻轻松松做到“最好”。他2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初涉职场,3个月后就给老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报告,而老板居然要求:“你能不能放慢点速度?因为你的工作效率已经让其他人觉得太有压力了。”而在大学生心目中,张亚勤更是一位“神话”似的人物。

  但张亚勤并不希望这种“天才”的说法误导大家,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智商只占20%,情商占50%,心态(也可以说逆商,美文缩写AQ)占20%,运气占10%。绝大多数人智商的差别都不大,关键是怎样用好自己的聪明才智。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面对不断加剧的就业压力,也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机会,他希望学生不仅要拥有对未知的好奇心,不断探索的激情,更要打好基础,并培养自己坚韧的品格。

  张亚勤小学毕业的时候仅9岁,很多人都知道太原出了个“神童”,甚至有学校请他去介绍经验。而张亚勤与大家分享的秘密武器就是“求知欲”,喜欢刨根问底,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搞个清楚。下课了会追着老师问,如果老师已经回家了,追到老师家里也要去问个清楚。

  有一次他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看见一本三角函数的参考资料,这在当时是高中课程的内容。他向老师提出借回家看看。一个星期以后,他来还书,他不仅看了,还把里面的习题都做了一遍。教研室的老师都惊讶了,有些难以置信,于是又出了几道题考他,没想到他全都做出来了。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推动着张亚勤只要是找得到的书就会去看,去学。后来在参加高考时,有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但恰巧几天前刚刚做过。“如果不是因为我看到过,我可能做不出来。”张亚勤把这归结为运气。可是,如果不是因为强烈的求知欲使然,即便他曾经看到过,很可能也就因为太难而束之高阁了。

  即便比别人聪明,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张亚勤的记忆当中,大多数时候母亲都会用民主的方式和他沟通,尊重他的选择,但有一次母亲动怒了。张亚勤比很多孩子都懂事,但也有大多数孩子爱做梦、朝三暮四的天性。今天喜欢下棋,明天爱上画画,后天又开始拉二胡。但每一次都是虎头蛇尾。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开始拉二胡。母亲突然走过来,把二胡夺过去,并打了他两巴掌。面对委屈哭泣的张亚勤,母亲拿来了他的画笔和画稿:“你不是说要当画家吗?这才几天,你又要当音乐家了?你是平常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年来,“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常常回荡在张亚勤的心里。

  而后来当张亚勤12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家的赞誉下忍不住有些小小的飘飘然时,母亲更是冷静地告诉他:“你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独立和宽容并不矛盾

  有很多天才似的人物都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除了在某些专业方面超出常人之外,要么自理能力极差,要么性格孤僻偏执难以相处。

  张亚勤有这样一段话让人颇受启发:“从小一定要养成独立的能力。独立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缺少独立,就会形成依赖习惯,没有自主的思考;而过分独立,则可能会导向偏执或自负。”

  张亚勤对7岁时的一段经历始终记忆犹新,“经过了那件事以后,我的勇气大大地增强了,无论以后再碰到什么困难,都觉得可以克服。”

  幼年的张亚勤经常往返于几个地方,通常都是妈妈把他送上车,亲戚去车站接他。但是7岁那年的夏天,意外发生了,亲戚没有收到母亲的信。他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下了车之后却发现没有人来接他。那个时候没有电话,身上也没有多少钱,再回去也不可能。短暂的大脑空白后,张亚勤决定凭着记忆走到奶奶家去。几十里的山路,又下着雨。他一路走一路问,走了一天才找到奶奶的家。

  张亚勤很感激母亲这种“放飞的爱”。母亲从不会把他捧在手心里,许多事都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上小学和中学时,凡是家里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都尽量交待给他去办。但母亲不是纯粹的放手,交待完任务之后,母亲会问他怎么办?听他讲完之后,母亲会给他一些提醒,补充他的不足。

  12岁时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转粮油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几乎所有的事都是他自己去办。母亲只是远远地看着,并不出面。张亚勤去托运行李的时候,工作人员瞟了他一眼说:“叫大人来,小孩不能办理。”母亲这才走过来说:“让他办吧,我不识字。”

  如今身为微软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杰出的管理者。很多和他共事过的人都被他折服,认为他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亚勤认为自己的性格、意志和品德就是在母亲的培养和影响下慢慢形成的。他至今记得,在他8岁的时候,和母亲悄悄说邻居的短处,虽然只是一两句无心的话,但母亲却很严厉地批评了他:“要善待别人,人有短处不能揭,人有隐私不能说。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在张亚勤看来,母亲不仅教会了他学习、自立、自信、自强,也教会了他怎样做人,同时也是母亲放飞的爱助他一次次展翅高飞。

  有关励志的名人故事(二)

  王兴,校内网创始人。2010年3月4日,他创建的美团网正式上线。

  “三好学生”陷入“情网”

  1997年,王兴从福建龙岩一中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特拉华大学,师从第一位获得MIT(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大陆学者高光荣。

  王兴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他所走的求学道路是无数中国学子奋斗努力的目标。然而2003年底,王兴有了创业的念头,2004年初,他中断在美国的学业,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回到了国内。

  很多人觉得这意味着一种巨大改变,但是王兴却说:“如果你回头看的话,会觉得生活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当时我完全不考虑说这个决定大不大,因为一门心思就想要干这个事情。所以我经常拿谈恋爱打比方,当一个人真的突然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想其它的前因后果,因为你当时完全被一种情绪所占据。”

  屡败屡战的岁月

  王兴回国后,找了一个大学同学,一个高中同学,三个除勇气之外一无所有的人开始了在黑暗中的摸索。先创办了“多多友”社交网站和“游子图”网站,但都以失败告终。王兴将“多多友”的失败总结为“所有人都可以来,可结果却是所有人都不来”。“游子图”网是服务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最终也因为其服务流程过于细分,目标消费群过于分散而导致失败。

  2005年末,王兴创立了瞄准大学生群体用户的SNS网站“校内网”。王兴的模仿目标——风靡全球的著名社交网站美国的facebook,其创立时间只比王兴早一年。

  校内网在2006年成为最大的中文社交网络。但当2006年校内网的用户量暴增后,王兴没钱增加服务器和带宽,只能饮恨以20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千橡互动集团CEO陈一舟。

  2007年5月,王兴又推出微博客饭否,只比Twitter的诞生晚半年。到2009年7月,饭否成为国内独占鳌头的微博,但因为政策原因被关闭。到2010年11月恢复访问,中间经历了505天。而在这505天里,新浪微博风光亮相,加之其他几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微博,饭否市场几乎被瓜分殆尽。

  而在2007年11月推出的海内网,虽把社交网络从学生向白领群体扩展,但还是输给了几个月后面世的开心网。2009年7月,海内受到饭否服务器的影响也被关闭。

  有人评价王兴——从校内、饭否到海内,总是先行一步,却总是以失败结局。在互联网行业屡败屡战,多次从先驱变成先烈,被业界戏称为“史上最倒霉连环创业客”。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从校内、饭否到海内,每一步他都踩准了点,他的理念也都被证实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这些阶段性的成功坚定了王兴最初的信念——坚持创业,做“打不死的小强”。

  遵循内心,再次出发

  王兴曾经说过,传统行业创业好比登山,互联网创业好比冲浪。山总在那里,你总有机会。但是浪是一个接着一个,错过了这波浪,就永远没机会了。

  2010年3月4日,王兴再次出手,美团网正式上线。这个网站被业界公认为是内地首批真正意义上的团购网站先行者。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团网不是国内首家团购2.0网站,但是第一家引起较大关注的团购网站。”这一次,王兴依然踩准了点,很快,团购网站演变为百团大战,而后是千团大战。

  美团上线6个月后,红杉资本给了王兴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上线一年后,美团全年实现总销售额2.3亿元。虽无纯利,已有毛利。王兴没有在喜悦中沉迷,“不因为掌声,就听不到心声。”而是意识到自己跟团队的沟通存在问题,在公司管理上有缺失。现在的王兴正致力于公司管理的学习。最近,他在饭否上贴了这样一段话:在互联网时代,推出一个产品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是打造一家公司却一如既往的难。没有捷径,需要持续积累和沉淀。回国创业7年,王兴已从纯粹技术型人才慢慢向管理者转变。

  近来人人网上市,对于自己创办的公司在别人手中上市,王兴很淡然:“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失去了什么,而忘记自己得到了什么。我不是那种人。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激情,‘纵情向前’才是我的态度。”

  有关励志的名人故事(三)

  1万吨海水中,即使只溶解了1克氨基酸,鲨鱼也能嗅闻其味、聚集而来;雌鲨分娩过后,纵然漫游千里,仍能循气味回到出生地。如此敏锐的嗅觉,令鲨鱼捕饵时尤为果断精准,也是保证它们经历了3亿年进化却未易其形的独特天赋。在华人富豪圈内,唯一与鲨鱼齐名的,是有着“鲨胆大亨”之称的港商郑裕彤。周大福珠宝金行掌舵人、新世界发展主席、恒生银行独董……很快,他的这一连串头衔可能被一顶更璀璨的桂冠夺去光芒。

  桂冠的名字是华人新首富。下周一正式路演的周大福一旦IPO顺利,这位资产达2440亿港元的耄耋老人将在财富之巅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淋漓。毕竟,连长期与“首富”之名平行的李嘉诚也将屈居于后。

  不过,上市“前夜”,这场资本局背后,对实业风险的忧虑也浮出水面。

  微寒出身

  即使是现在,佛山市顺德下辖的伦教镇仍算不上繁华商埠。更不用说在郑裕彤出生时,故土还只是封闭偏远的边陲小镇。除了村街巷里飘荡的烧鹅与蒸糕的香味经久未改,会让垂暮之年的郑裕彤在故地重游时平添几分乡愁,他恐怕很难再在这片重工抑商的弹丸之地找到更多价值认同上的皈依。

  但追溯这个商界传奇的开端,又与这个小地方休戚相关。伦教镇给予郑裕彤的第一笔财富正叫做“贫穷”。1925年盛夏,他含着“生锈的钥匙”出生于贫寒之家。父亲郑敬治是一名绸缎庄伙计,尽管后来儿子富甲一方,后人却始终无法考证出这个名不经传的绸缎庄名字。

  他这种平民气质,一直保留至今。偏爱穿同一件灰底橙色暗条西服、皮肤因过多接触紫外线而略呈棕褐色、经常出现在地铁站和街边排挡……许多接触过这位大富豪的香港人都感叹,这位金钱王国中以“鲨胆”著称的大哥大身上,竟没有多少叱咤风云的霸气,而是时常能从他坦诚柔和的表情中读出几分内心的平静。

  “贫穷”造就了郑裕彤一生的性情,而故乡赋予的第二种财富,则为他打开了宿命的通途。似乎上天注定要让郑裕彤走一条“珠光宝气”的道路,与其父定下“娃娃亲”的至交周至元后来正是周大福金铺的创始人。

  郑裕彤12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15岁的他被迫辍学,在父亲安排下投奔澳门的“准岳父”避难。当时,并非“池中物”的周至元已结束伙计生涯,凭借炒金银货币赚得第一桶金,经营金铺风生水起。而为了考验“准女婿”,周至元将郑裕彤安排为杂役工。最初,他的工作只是扫地、倒痰盂、洗厕所,空余时间才在店面学习接待小生意。但很快,善于察言观色、为人诚实、聪颖好学的郑裕彤就得到了周至元信任,只用了三年时间便被提为主管。1946年对郑裕彤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周至元派女婿去香港开分店,两万元现金、24两黄金和皇后大道的明智选址,便成了周大福金行的发家之本。到50年代中期,郑裕彤掌管了周大福的全部账项,并独立负责黄金交易。1956年,周至元终于将生产全部交到了女婿手中。从此,郑裕彤开始了他在金店王国的主宰生涯。

  力排众议

  乘龙快婿、青云直上的起家背景,曾令郑裕彤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世人对“幸运”的误解中。对于总是认为他的发迹带有“沾光”色彩的评论,1977年已是公众人物的郑裕彤还专门对媒体解释道:“所谓事无幸运,幸运只不过有一两次,而不会永远存在的。所以‘勤'最重要,其次,‘诚'也不可以忽视”。事实上,从岳父手中接过的家业,不过是澳门同行中小有名气的“周大福”。郑裕彤深知,皇后大道毗邻半山区和山顶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高昂的租金也是巨大背负。但就在他为如何开疆掠土忧愁之际,来自伙计与亲朋的种种非议也颇令他困扰。

  “我在周大福金行负责内部事务的工作,每天只得5小时留在铺内。别人都说我躲懒,其实我只是奇怪邻店子的生意这么好,借意去闲聊一两句。”郑裕彤如是回忆,“在澳门,有人说我偷懒,到香港,又有人这样说。1956年,周大福另一位周姓股东年事已高,便把所持股份让予郑裕彤,颐享天年。而周至元有3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愿意继承父业。周至元也想将自己的股份转给郑裕彤,却遭到了执意拒绝。为了证明从未依靠岳父的“福荫”,郑裕彤事事亲力亲为。据他自己描述:“那时候,我一早起来,直至晚上十一二点钟才收工。和平之后,生意转好,但资金周转并不充裕,要整日‘度桥'(想办法),也要管理工场,甚至亲自说服工人晚上加班。”执掌周大福才4年的郑裕彤突破古老金铺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一班旧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成立了香港金饰珠宝行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非议最后终止在强劲的业绩面前。在“勤”与“诚”两字精神的烛照下,周大福1960年的盈利达到了500万港元,之后营业额更直线上升至以亿为单位,先后在九龙旅游区和铜锣湾商业区增设了分行。

  对新事物相当敏感和具先见性的郑裕彤还与金融结下渊源。通过社交圈,他获得了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何善衡的贷款保证,作为重要的资金支撑。与其它金店不同,周大福采取了现代连锁店的形式,统一门面、铺位、装修、摆设、款式、价码以及店员的衣饰服务等。而这些决策背后,已经折射出时年只有三十多岁的郑裕彤非凡的商业眼光和锐意创新的冲动。也是这种眼光和冲动,使得坐拥越来越多资本的他,不断以大胆作风建筑着财富巨厦。

  天生“赌徒”

  不止在一个场合,郑裕彤坦露过自己的商业理念:“我喜欢大计划,计划越大兴致越高”;“所谓大有大赌,小有小赌,做生意就已有赌博成分。”

  他的第一次“赌博”是投注几十万成本首创“九九九九金”。当时,具有半个多世纪的香港金银贸易场,交易黄金的成色一律为99%,有些金的成色甚至只有七八成,而铸造足金的想法遭到了各间分行经理的反对和业界讥笑。但“九九九九金”的大获成功最终引领了市场潮流。而周大福传统经营术的被颠覆,已显露出郑裕彤“鲨胆”性格的一面。之后,他又开拓性地将目光聚焦经营投资颇大、毫无把握的钻石生意。

  第二次“鲨胆冒险”在于,为了获得钻石原石,他直接飞往南非斥巨资买下一间钻石加工厂,而对这次收购的价钱,却一直秘而不宣。此举令同行震惊,郑裕彤超越了当时香港唯一拿到加工牌照的“钻石大王”廖桂昌,坐上最大钻石进口商的宝座。

  但如果比起在地产界的冒险,钻石行业的这些举措还只能算小试牛刀。1952年,郑裕彤第一次投资地产,在跑马地建蓝塘别墅,占地约4万多平方英尺。更大胆的是,城区外围的地皮既低廉又容易购得,他偏将目光盯住闹市,买下位于铜锣湾商业区最旺的怡和街、百德新街与记利佐治街之间的三角地,在上面盖了一幢在当时属豪华级的香港大厦。1967年香港受内地“文化大革命”影响,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楼宇低价抛售,郑裕彤却反其道行之,大量购置地产。3年后,他在地产界的“根据地”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事实证明,香港楼市也正在此时复苏。而郑裕彤独资或合资买下的20余个地盘价格扶摇直上,也令他的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郑裕彤在新世界持有40%股权,所以新世界也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郑氏家族产业。此后,他又投资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大玻璃墙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并合资收购加拿大最宏伟的商业住宅民群。纵观郑裕彤在地产上的经营举措,都是投资10亿港元以上的大型工程,利润也同样是天文数字。

  不过,“鲨胆彤”的冒险也并非全都收入丰盈。出于赌徒天性,郑裕彤不仅专注于地产和珠宝两界,还曾到伊朗开跑马场,却因当地政治动荡赔了5000多万美元。但涉足“偏门”的失手也未令勇猛大胆的他放弃,1982年他花费1亿多港元买入澳门赌业,却对具体股权和利润构成并不尽知。

  最后赌注

  如此豪爽诚恳的天性,让郑裕彤拥有极强大的社交后援。1989年他曾选择退隐,将家业交给儿子郑家纯打理,却因经营不善而在一年后重出江湖。他的一个非凡之举是:欲削债增资的新世界宣布发行罕见的零息债券,一口气筹得8.5亿港元。

  之后,“鲨胆”本色继续发挥的郑裕彤购入亚洲电视大部分股权,同时斥资27亿港元收购辖有825家酒店的美国华美达酒店管理集团。1993年5月,他还收购了瑞士一家拥有40间酒店的集团,使新世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不过,对于不走寻常路的郑裕彤,传奇一生中的种种大举动将他推向了实业界和资本界的双重高峰。唯有在个人资产方面,却还远未及巅峰。记者从福布斯今年3月发布的统计排行榜上看到,当时排名第四的郑裕彤名下资产还只有90亿美元,不仅无法与首富李嘉诚的260亿美元相抗衡,甚至与以200亿美元资产排名第二的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和以195亿美元紧咬其后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相比,也相去甚遥。

  现年86岁的郑裕彤却占据着年龄上的“首席”,无法在财富上登峰造极或许是他最不愿面对的遗憾,于是,推动上市便成为了最后豪举。下周一开始,周大福将启动国际配售,这艘IPO“母舰”也约等于改写华人的财富版图。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珠宝商的周大福若成功上市,按汇丰及德银估算郑裕彤家族持有周大福控股74%股权计算,郑裕彤的资产将在福布斯年的富豪榜上的资产基础上暴增至2440亿港元,并取稳坐华人首富位置18年之久的李嘉诚代之。

  启动“融资战车”,是老骥伏枥的郑裕彤最后一搏,但风险也隐约显露。按照周大福珠宝总经理黄绍基说法,公司计划明年始每年新增200家店面,实现年达到2000家。该计划比未上市前的远景规划提前了四年。可是珠宝行业如果出现动荡,一生起伏的“鲨胆彤”又该何以应对?

    53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