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年的励志故事
我们的青春应该是用来为未来努力奋斗发,那么青春奋斗的经典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读青年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读青年的励志故事(一)
走在路上,你并不一定会认识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动,这就是“自强之星”的魅力。他们并不需要谁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对刘普林的采访约得很迅速,因为几天后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个月,时间紧迫。临行前的准备工作很繁杂,但刘普林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10点在武汉新东方学校中南总部见面。
采访当日,他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怯生生地站在记者工位前,小声地打着招呼:“您好,我是刘普林。”然后他就羞红了双颊。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笔直地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把玩着面前的一次性纸杯,还因为太紧张而不小心弄洒了杯中的茶水,局促不安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是一个曾经接受过央视等多家知名媒体采访过的新闻人物。
也许你并不认识刘普林,但你听说过曾感动中国的“马路孝子”吧?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这个在“重点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学,这里的学生很难和“榜样”二字扯上关系,但刘普林就在这里,成为了值得同龄人的学习的对象,成为了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出身寒苦,让他更懂得体谅
刘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农村的一个六口之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维系家庭生活日常开销相继在他上小学和初中时外出打工,将他们姐弟几个交给了年迈的外婆,从此刘普林开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初中正是活泼好玩的年纪,在结束一天的课业后,伙伴们总会相约着一起玩耍,他却埋头田间地里,翻地、插秧、除草、打谷、背柴、收肥??做着许多同龄人甚至闻所未闻的粗重农活。每每看到同伴们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时不时拿出一些他想要却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无法拥有的东西时,他都会在心里羡慕不已,但却从来不抱怨。因为他清楚父母为了养家的辛苦,为了能够能够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总是能省则省。在学校,他几乎每顿饭都不超过三元钱,外出时,也是能步行绝不会坐车,哪怕是在太阳异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这些对于生活优越的大多数90后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能是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早当家吧,那时虽然情况不好,我也没觉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家里哥哥姐姐都要干,他们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说起过去,他总会说,其实还好,多年来,他也早已习惯。
刘普林的母亲是一名环卫工人,因为体谅做环卫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刘普林主动替母亲扫街两年,被媒体报道为“马路孝子”。谈及这个称谓,他说:“其实并未做什么,我所做的只是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做的。我帮的不是别人,而是生我养我的妈妈。”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一句古老的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强自立,让他变得富有
刘普林获得过很多荣誉和称号,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所以,当他得知自己从全国五十多万参与者中脱颖而出,和其他9位优秀的大学生一起被评为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时,深感意外。他也因此来到北京,和其他“自强之星标兵”一起参加座谈,第一次见到“活的俞老师”,这些让他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
他说:“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俞老师,没有见过真人。这是第一次见到他。虽然座谈会很短,他又很忙,没能跟他说上几句话,觉得有点儿遗憾。不过,那天俞老师送了我几本书,我回来已经看了两本了,从字里行间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刘普林说自己也有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谈会上,听了俞老师一席话和其他“自强之星标兵”的事迹,他感触很多,并开始描画起人生的蓝图,开始为了实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的梦想而努力。
他说:“和其他那些‘自强之星标兵’相比,我总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身处逆境,却仍不忘为了公益事业而奋斗,为了帮助他人而努力。而这之前我只是为自己家里做了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我想,如果自己都过得不好,又拿什么去帮助别人呢?”但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这么多人的捐赠,他认为自己一定要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儿什么, 特别是成为了“自强之星标兵”后。
成为全国“自强之星标兵”后,除了荣耀本身带来的兴奋外,他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作为一个标兵,他是许许多多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必须对那些以他为榜样的人负责,这是作为一个标兵的责任。所以,他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才能不负“自强之星标兵”的称谓。
感恩前行,用行动回馈社会
其实,刘普林早就开始了“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儿什么”的行动。看到报纸上刊登了心脏病患儿需要捐款的事情后,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义务卖报纸活动中,帮助患儿筹集医药费,还从自己每个月200元的微薄生活费中拿出20元来作为捐款。20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数字,但却是他好几天的生活费。
从2010年10月起,他每隔半年都会去义务献血,到现在已累计献血1500毫升。他说,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困难的,却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忙,所以总想回报社会点儿什么。他还成立了一个雷锋小组,用那些好心人捐赠给他的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利用节假日,去贫困山区支教。
他希望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除了能让父母安老之外,还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帮助。他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喜欢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 因他而有所改变,哪怕只是一时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人在他看来是付出,也是收获,因为在付出的同时, 能收获自身的存在感和满足感。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人生的积淀宝贵的财富,回首时最美好的回忆。
贫寒,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不幸的,因为它常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刘普林即使没有新衣服、没有零食、没有玩具,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甚至长时间做着那些本该是大人来做的粗重农活,也从未觉得那是多痛苦的事;因为出身贫寒,所以他更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和艰辛,而那些农活也是他作为家庭一份子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因为出身贫寒, 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报,才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环。
物质上的贫瘠并未能将刘普林打倒,反而让他在精神上变得更加顽强、富有。看到这样的刘普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未来不会更好?
读青年的励志故事(二)
说实话,我从小到现在就从来没有绝望过。俗话说得好“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肯走。”这句话反映了我从小至今的一种性格。
我小时候说起来还是挺惨的,我的父亲是因为反革命分子罪在监狱中自杀的,那时的我才2岁。当时是阶级斗争的年代,你要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的话,那么你就被扣上猪狗不如的大帽子,连底层都不如。我在街道上跟人打架,如果是我给别人孩子打了,别人有爸爸来了把我抱住,就是把我的头打破了我也没办法。但是别人把我打了,怎么办呢?我就要今天半夜到你们家把你玻璃砸了,除非你打死我,不然明天我还去砸,直到把他砸怕为止。
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一种性格,狼一样的性格。当下的年轻朋友们可能不太知道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那个时代教给了我不屈服,不绝望,所以你看我表面温文尔雅其实内心中有很大的狼性在里面。我们这代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绝望过。
人生需要一种坚持
有的朋友会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最应该沉淀的特性是什么?”我给他的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坚持!因为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做事情既难也容易。我做企业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回头看,企业突然长大了,你会想起来原来是每天都在为今天做准备的结果。就好比今天企业壮大了,你突然到了财富或食物链的顶端,这个就是你坚持与忍耐的一个结果。后来我有说过一句话,“一件事要么做成要么失败,你做败了才知道做不成”。很多企业家通过预想与策划说我明天会遇到失败,他就不往下做了,但是对我来说却恰恰相反。
我举个例子,原来能登上7200米高峰的时候,我滴酒不沾,每天去健身房健身。等到登过了7200米后在做体检,医生跟我说营养不良,天天喝酒导致了我身体慢慢发胖,再想进健身房的时候却走不进去了。只要一个人丧失了动力的时候,这个人是很难战胜自己的。我想这样下去不行,我得锻炼自己,于是天天六点爬起来,坚持并试着锻炼起来,当我把这点克服了,我的身体便很快就恢复到了好的状态。一亿人有九千九百万人是坚持不下来的,去健身房买卡,最后只有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这是关乎于一个人意志的问题。其实成功往往离我们很近,也很容易,重要的你要有能够打败自己的决心。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人生是否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过程呢?我觉得未必,我觉得人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才对。之前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人生的算法,说普通人有效的人生一共是70年。50岁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造力了,这叫做守城。当中的20到30年时间,有一半的时间我们在睡觉,现在只剩下15年。这15年中在刨除一半无聊、应酬的时间,我们真正干事的时间也就只剩下5、6年了。如果说一个人在这5、6年的时间中再不去做事,再不想点创造性的东西的话,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想想,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们会因为有了李刚的爸爸而为非作歹吗?当我们看不到未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努力去创造、打拼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努力做好自己,追求积极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学会对别人有用,对你的孩子有用,对你的家长有用,对你的朋友有用,对全社会有用。
读青年的励志故事(三)
他家境贫寒、品学兼优,承载着两个人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为了赚取学费,他卖过旧书,摆过地摊,当过家教,做过保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云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立志为祖国的科研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就是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获得者李强。
“保持自己的独立之精神,继续恪守自己的自强之风貌,不气馁、不埋怨,立身社会、回报社会,是自强之星的真正意义。”这是李强对自强之星的理解。
年4月29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音乐激昂,掌声雷动,2010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仪式上,云南大学李强等10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年轻人历练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自2007年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出资5000万元设立“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用于奖励每年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资助西部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此活动的意义与新东方的校训“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究辉煌”相契合。在李强看来,“新东方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放弃自我,不管生活给你多大的磨难,不管你经历多大的事情,只要怀有希望,就一定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从创办新东方到新东方精神,都体现了俞敏洪老师不放弃梦想与追求的一种执着。”
努力学习 播种梦想
李强目前是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从出生于河南贫困农村、小时候家境不如人意,到立志为祖国的科研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谁会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呢?”李强说:“我一直都记得。”
小学四年级以前,李强的数学课从来就不及格。小学一年级,语文和数学考试是零分。“我们的学习条件很差、很艰苦,考试没有卷子,就是每个学生发一张草稿纸。语文考试是老师念100个汉词,让我们默写;数学考试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出50道加减法的题,每道题两分。”那个时候,李强一道题都不会。
李强升入四年级,张彦华任班主任,同时教他们数学课。张彦华和李强的爷爷一样大,17岁开始就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李强的父亲、大伯和叔叔都上过他的数学课。“我们就两位老师:语文老师教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数学老师教数学、自然等。印象最深的是数学课,张老师常说,老师讲是老师讲,对于数学来说,任何一道题的解法都不是惟一的,我只讲了一种方法,如果你们有另外一种解法或者是认为老师讲的不对,你可以和老师辩论。”这对李强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张彦华还教自然课,自然课有星座知识。“冬天,吃过晚饭,他带学生去看星星。农村没有路灯,一片漆黑,我们跑到田地里,抬头看星星,找星座。”张彦华激发了李强的无限想象空间,他的成绩直线上升,特别是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最后一年他没有上,直接跳级到初中一年级。李强的母亲回忆说,四年级应该是他的转折点,从那时开始,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李强学习不是死板地生搬硬套,而是灵活多用。他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先理解透了,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东西。我为什么选择学物理?我们接触的物质世界,都是有原因可寻的,表面看不到,但肯定有规律在里面,我们要探讨更深层的东西。”
勤工俭学 自强不息
李强出生于1987年,弟弟比他小两岁。他上高三时,弟弟上初三,家境贫困,无力供两个孩子同时读书。当时,弟弟为了让哥哥能够踏踏实实地去上大学,没有和家人打招呼,自己决定辍学了。李强经历了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的无奈与苦楚。“我是承载着弟弟和我两个人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的,无论经济条件多么艰苦,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考进云南大学后,李强自己赚取学费。在大学四年中,他获得过无数次的奖励,但从未拿过一次助学金。学校曾多次要把助学金给他,但他每次都坚定地表示:“贵州、云南等地的好多同学比我家庭更困难,助学金我不拿,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拿奖学金。”
上大学的第一个国庆节长假,他一天也没有休息,七天挣了一千多块钱,这是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大学二年级,他往返于市区和洋浦校区,淘来师姐师兄用过的教科书,配成套后卖给师妹师弟,不仅提高了书的使用率,给同学们节省了教科书的开销,同时能赚一点儿生活费。“当时,我在云南大学的洋浦校区,那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坐校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位于市区的云南大学本部。大二专业课很多,只能中午去,来不及吃饭,买两个包子就算一顿饭。”每个麻袋有七八十斤重,他们一次就能扛回几个麻袋。
课余时间,他给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补习数学和物理。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蒋子薇,对数学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从初二开始李强给她补习,她的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蒋子薇说:“我一上数学课就发困。李强老师上课我不好意思睡觉,我要睡觉的话,就感觉特别对不起他。”“他是好人”,这是蒋子薇对李强的评价。昆明实验中学高二学生严泽宇,李强给他补习物理和数学,一年来收效很大,“特别是物理,高一我基本上是听不懂,高二在班上能够排前十名了”。“李强老师激发了我的兴趣,他讲课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让人感受到积累的过程。”李强比严泽宇大几岁,严泽宇说:“他像哥哥,教学时很轻松。好人,他的确是个好人。”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下,李强创办了“恩克教育”,给初中生和高中生补习数理化,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谈到教育,李强说:“我认识昆明新东方学校的几位老师,有时我们在一起交流。做教育这一行,重要的是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
立志科研 勇于担当
搞科研“更多的是枯燥和乏味,甚至是守住那份试验室的寂寞和平淡的生活”,立志为祖国的科研领域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李强,每天早上8点进实验室,晚上8点以后出实验室。几年过去,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云南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孙丽存,从大三开始就和李强一起做光学实验,她说:“由于实验装置简单,要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需要自己动手配置设备。李强带着我和另外一名同学,从设计到订做,有些东西买不到,就自己画图纸送到工厂加工,回来再搭建设备。有的加工厂的活做得比较粗糙,我们就自己拿砂纸打磨。”光学实验要求设备精密,调光路就需要几天时间。一直做了六年的测量折射率实验,谁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李强不这么认为。
研究生期间,李强共发表4篇EI检索文章,获得3项专利,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云南大学一等奖2项,特等奖1项,云南省金奖和一等奖共3项,国家铜奖2项,二等奖1项。
李强的导师普小云教授说:“李强的自主性很强。有一些学生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仅仅把老师安排的事情做好,而李强会根据前期所做工作及所学知识去思考,喜欢动脑筋。他坚持勤工俭学,不仅做好科研工作,而且作为云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会的工作大家也很满意。作为80后,大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不容易与人相处,而李强为人处世很随和,给年经人起到了标杆的作用,是个好学生。”
提到研究生会工作,云南大学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李娜和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黎杰都在研究生会与李强共过事,感慨颇多,用黎杰概括的一句话就是“李强学长是当之无愧的强哥”。
在科研这条路上,李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对于一直进行的测量折射率实验,他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对这个领域有贡献的成绩。他放弃了去条件更好的机构或院校的机会,他说:“跟着导师普小云教授,不仅仅是出于搞科研,还有学习怎么做人。”
李强的父母鼓励李强去实现儿时梦想,教给了他最质朴的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责任和担当。母亲常对李强说:“你只有想好你后面要承担的是什么责任就可以了,自己决定做什么就去做。”李强始终担当着自己认为应该担当的责任。
“不管生活给我们了什么,都要用自己的阳光和自信去面对。风雨是短暂的,苦难也是短暂的,一切坎坷过后你必定拥有一轮属于你自己的太阳”,这就是走出一条自强之路的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