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的故事》简介
《我俩的故事》是上海一位年过9旬的老人花费4年时间,手绘的18本怀念亡妻的故事的画册。他们相知相伴60载,纪录了家庭生活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我俩的故事》简介,以供各位参考。
《我俩的故事》简介篇1
《我俩的故事》是上海一位年过9旬的老人花费4年时间,手绘的18本怀念亡妻的故事的画册。他们相知相伴60载,纪录了家庭生活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我俩的故事》纪录了他们从相知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60年时光,有爱情的甜蜜,有平凡的生活,取名为《我俩的故事》,将于年4月出版。
作者:饶平如
实质:画册
作者简介
饶平如
饶平如,祖籍江西南城,出身名门,祖父饶芝祥出身翰林,官至正三品,是清末的文学家。饶平如的父亲饶孝谦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堂,是一名律师,饶平如的外公也是晚清的官员,母亲是大家闺秀。
1941年毕业之后,饶平如加入了国民党100军某炮兵营当观测员。
1948年,饶平如调离炮兵部队改当参谋,随即提出请假回家完婚。请假报告递交3天后,部队就接到了转移的命令。7月,饶平如彻底离开部队,回到南昌,8月中旬与美棠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51年,辗转来到上海,在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兼职做出版社编辑。
1958年,因为是国民党军人,饶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此后陆续在安徽某齿轮厂做工。
1979年,饶平如平反后回到上海,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做编辑。
《我俩的故事》简介篇2
故事简介
上海91岁的老人饶平如手绘了18本画册,记录着家庭的历史,大部分是他和妻子毛美棠的生活经历。从初识到相守到离别,饶平如与妻子走过了近60载春秋。这些画作风格类似丰子恺,配有小诗或短文介绍。
“同生死,共患难,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载隔幽冥,绝音问,愁肠寸断,相思始觉海非深。”这是饶平如写的一首词,挤在画册的扉页,饶平如说,这是他画画的原因。
相识
相识
1922年,饶平如出生在江西一个大户人家,爷爷曾是清朝三品官员。饶平如11岁的时候,遇到了父亲好友的女儿8岁的毛美棠。当时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将是他一生的伴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怀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作为一名热血青年,饶平和也卷入到抗日的浪潮中去。1940年,饶平和考取了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饶平如加入了国民党100军某炮兵营当观测员。
相爱
1946年,战争结束,父亲从江西老家来信,让饶平如赶紧请假回家结婚。父亲当年的赠诗里还有一句“功成儿解甲,宜室拜重慈”。有人给饶平如介绍过两个女朋友,但饶平如都不同意,直到遇见毛美棠。确定关系后,有一天他们在南昌的湖滨公园里谈恋爱,饶平如不好意思说“我爱你”,唱了一首很流行的英文歌曲“Oh Rosemarry I Love You ”。
1948年8月,饶平如与毛美棠结婚。1951年,饶平如来到上海,在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兼职做出版社编辑,每个月工资240元,当时一般人的收入几十块就不错了。这是饶平如一生中最风光的日子,然后好景不长。
生离
1958年,饶平如因为国民党军人的身份被送到安徽接受“劳动改造”,跟妻子两地分居长达22年。这22年间,他们写了上千封信。妻子美棠给饶平如的每一封信他都留着,隔几天就拿出来看看。信上都是些美棠柴米油盐的家常事,大儿子找工作、家里没钱买菜。
作为劳教分子的妻子,毛美棠也饱尝了世态炎凉,在一幅名为《变脸》的画中,美棠在背后给街道干部打招呼。对方看到是毛美棠后,原本堆着笑的脸,立刻板了起来。为了贴补家用,美棠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拉水泥,一个月赚十几块钱。1959年,因为粮食紧缺,饶平如全身浮肿,也没什么药可治。恰巧美棠寄来了一瓶乳白色的鱼肝油,饶平如把半瓶鱼肝油倒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米饭又香又软。两天后,饶平如的浮肿就消失了。
团聚
1979年,饶平如平反后回到上海,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做编辑。不幸的是,1992年,美棠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和肾病。病到晚期,美棠的神志已经不清醒。有一天她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饶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八十多岁的他,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死别
2008年3月19日,距离他们60年钻石婚的纪念日只有短短5个月,毛美棠去世。饶平如在画册上写下:“难再是青春…… 美棠与我距此目标仅五个月,亦应无憾矣。”记录妻子美棠的最后一幅画名为《最后的一滴眼泪》,记下了他们分别的最后一刻。
2008年3月19日下午3点,家人打来电话,告诉饶平如妻子“快不行了”。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医生和护士围着一圈,饶平如在人群后面,离她十几步。她躺在病床上,朝右侧侧头,在人缝里找到了饶平如,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泪,挂在眼角上。饶平如挤到病床前,握住她的手,帮她擦了眼泪。不到一分钟,她的手变得冰凉,监测仪上显示出一条直线。
怀念
饶平如喜欢丰子恺和叶浅予的画,经常买来学。从妻子去世之后,他开始作画,一方面怀念亡妻,一方面也是给子孙留下记录。孙女饶青欣介绍,他上午打拳,下午喝杯咖啡后,先构思,然后提笔画画。一幅小画,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饶平如老人说,我想在世界上留一点痕迹,我们俩的一生都在画里面。一个人的躯体消灭掉了,灵魂和思想用文字也好,图画也好,保留下来了,留在人间。我不在了,让后代去看,让孙子孙女看看我们当年怎么工作,怎么生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饶平如说:“人生苦短,我到90岁,越是年老越觉得光阴太快。应该多珍惜青春,珍惜现在。饶平如将这套画册取名《我俩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家庭近60年的动荡历史,见证了一对夫妻近60年的爱情,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今年4月,这套《我俩的故事》即将出版。
《我俩的故事》简介篇3
《我俩的故事》
我们的结婚证书:饶平如和美棠两人的结婚证书在“文革”中烧了,饶平如靠记忆重新画了一张。饶平如特意标注说明,图案左上角的鸟叫“鸾”,右上角的鸟叫“凤”,“鸾凤和鸣”喻意“夫妇和谐”。
我拿出新买的玩具给美棠玩:《我俩的故事》,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我11岁时,在暮春季节的某天下午,美棠一家人来我家做客。美棠(8岁)从我父母住的前房走到后房,为了招待新来的小客人,我把新买的一件玩具给她玩,她玩得似乎很觉有趣。
我第一次看见美棠:1946年,那年我26岁,从黄埔军校毕业,在100军六十三师一八八团迫击炮连二排,父亲来信希望我借着假期回家订亲。我们两家是世交,当我们走至厅堂时我忽见左面正房窗门正开着,有个年约20岁,面容姣好的女子正在揽镜自照涂抹口红——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美棠的印象。
把美棠的照片拿给战友们看:1946年夏,美棠随父母回到临川,我的假期已满,回到江苏泰州。我拿出美棠的照片给战友们观看。内战之后开始,我不想打,请假回家成婚。
去买结婚用品:1948年夏,美棠和我去买结婚用品。我们走进一家著名瓷器店选购了两只红色的碗,价格不菲,带回来后,岳父大笑,说:“你们不懂啊!怎么到古董店去买碗呢?”
我们的婚礼:1948年,在江西大旅社大礼堂的婚礼上,台上当中的是证婚人、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胡家凤;右立者为主婚人我父亲;左立者为司仪。
我们的婚纱照:举行婚礼后,美棠和我在礼堂门口合影,原照片早已损毁,但脑海中的记忆犹存。
美棠第一次动手做肉圆子:美棠和我到了徐州东贺村,住入一家农舍。美棠亲手做菜——烧肉圆汤。端上来后,我尝试了一个,觉得味道不对劲,便问:“怎么肉圆里有些碎屑似的东西,不大好吃?”“那是肉皮呀!”她从容不迫地回答。
我俩生平最美的一次中秋赏月:1949年5月美棠和我到了贵州安顺。我在安顺工务总段当雇员。我们住在“职工宿舍”的一个房间里——实际上是一个经过改建的亭子,四面都有窗子。我和美棠躺在床上(因为房间里没有桌椅),打开两扇窗子,但见一轮明月高挂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