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哲理故事
动物界的生存方式也有很多带给我们的思考,这些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哲理问题。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动物的哲理故事,以供各位参考。
有关动物的哲理故事篇1
苍鹭三戒三注意
马来西亚有一种鸟叫苍鹭,觅食方法很奇特:每当它肚子饿时,便会在一片沼泽的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在岸边停下来,瞪着眼睛,注视水面。观察一段时间后,它会飞到草丛里捉虫,并将捉到的虫子投放到刚才观察过的水域。如此反复多次后,一个可喜的现象发生了,许多小鱼扎堆地在那片水域里等待天上掉下来的小虫。
当苍鹭发现小鱼扎堆以后,便飞到岸边,折一根草秆投放在这片水域里,小鱼以为草秆也是小虫,便争先恐后抢夺草秆。可草秆坚硬且随着鱼儿泛起的水花来回漂,鱼儿根本无法吞下它,最后导致抢夺的鱼越来越多。
这时,苍鹭才会从岸边悄悄地下水,静静地看着鱼往那堆里扎,然后瞄准一条从它身边游过、准备去抢食的小鱼,迅速叼起并将其吞下。几条鱼下肚,吃饱的苍鹭便悄然上岸,轻轻飞走。
马来西亚一位学者,在描述苍鹭捕鱼的现象时,提到三个细节:一是,苍鹭通过细心观察,找准位置后不是瞬间起飞,而是先悄悄地走到较远的地方,然后再起飞;二是,扎堆的鱼儿应该最好捉,可是,苍鹭从不冲过去,而总是在鱼群的远处等待;三是,苍鹭吃饱后,任凭鱼儿怎么抢食草秆,它坚决飞走不留恋。这位学者认为这是苍鹭的智慧,不让鱼儿留意到自己,以于以后更好地捉鱼。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喂饱的苍鹭放在一片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苍鹭千方百计想要离开。
苍鹭捕鱼的三个细节值得思考。要想成功需做到三戒三注意:一戒粗心,注意细节;二戒冲动,注意稳重;三戒贪欲,注意长远。
有关动物的哲理故事篇2
白蜡虫与象鼻虫的敌友互存关系
峨眉山下有一个古老的习俗,人们在白蜡树上养白蜡虫,把白蜡虫分泌的蜡收集起来,熔化做成各种蜡制品。
白蜡虫是一种昆虫。野生的雌白蜡虫身体会变成一个卵袋,附着在白蜡树上。卵袋里面装了五千多粒卵,受过精的卵在里面慢慢孵化。
象鼻虫也是一种昆虫,交配后的妈妈会用尾巴上的刺在白蜡虫的卵袋上钻一个洞,把一粒卵产在里面。
后面的镜头很多人都会想到。产在白蜡虫卵袋里、刚孵化的象鼻虫幼虫一口接一口的吞食白蜡虫的卵,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看着白蜡虫淡黄色透明的卵被象鼻虫幼虫一个个吃掉,我不由很心痛,痛恨丑陋的象鼻虫幼虫。
接着看,白蜡虫的幼虫开始孵化了。因为妈妈产下的卵很多,虽然被象鼻虫吃了很多,很快孵化的白蜡虫幼虫就充满了卵袋,卵袋变得拥挤不堪。
躲在卵袋里的象鼻虫幼虫发育,从毛毛虫变成象父母一样的长着翅膀和长长鼻子的成虫。卵袋它已经呆不住了。它用锋利的牙齿在卵袋上咬了一个大口子,自己从里面爬出来,飞走了。
只见白蜡虫幼虫顺着象鼻虫的脚印,浩浩荡荡爬出来,奔着白蜡树的绿叶而去。
最令人惊奇的是白蜡虫的卵袋很结实,白蜡虫幼虫根本没办法咬开卵袋,所以必须借象鼻虫之口把卵袋口咬开! 如果没有象鼻虫的话,卵袋里的幼虫完全爬不出来,生命的另一阶段就无法展开!白蜡虫为什么一次要产那么多卵,原来早就准备好其中一部分要献给象鼻虫!
有关动物的哲理故事篇3
寄居蟹和海葵是典型的共生关系,为了保护自己,寄居蟹把海螺弄死,自己跆钻进螺壳内,只把头和大螯露在外面,同时伸出两对细长的足角爬行。然而,寄居蟹自知爬得不够快,来了大鱼无法对付,怕危及生命,便设法找来“门卫”。绿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虽然可以释放毒素,但自己在海底的移动太慢,也正想找一个“交通工具”。于是二者不约而同,一拍即合。
寄居蟹用大螯小心翼翼地把绿海葵从附着体上取下来,安放在螺壳的入口处。寄居蟹把绿海葵驮到食物丰富的地方,让绿海葵吃个痛快;绿海葵也知恩图报,一旦有敌害前来欺侮寄居蟹,它就会伸出手上的刺细胞去蛰伤对方,保护自己的朋友。
寄居蟹日渐长大,原来的“旧居”已显得十分拥挤、狭窄。它便四处寻觅,希望找到更大的“居室”。找到“新居”迁进后,寄居蟹怎么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朋友,它用大螯把伙伴一起搬来,重新开始共同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