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哲理故事

|小龙

  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母爱的哲理故事的优秀例文,以供各位参考。

  关于母爱的哲理故事篇1

  顶着盛夏的烈日,踏着滚滚热浪,百余里的辗转颠簸,汽车喘着粗气钻入了这人间仙境--西兰村,山上花果缠绕,山林葱碧如玉,梯田纵横交错,鸟鸣声声入耳,山下泉水叮咚,山溪狂欢如舞,农民挥汗劳作,小孩嬉笑玩耍……

  一路的沉闷顿时烟消云散了,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凝神聚气,无杂念之感。玉玲回过头来笑嘻嘻地对我说:“怎么样?人间仙境吧。”我冲她一笑,今天本来休息,玉玲把我抓来陪她专访一个远近闻名的“继母”--王淑芳老人。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一户典型的农家小院,见到了头发灰白、面色红润、慈祥的王淑芳老人。听说来意后,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显得局促不安,不肯多讲半句话,只是重复着一句:“都是自己的骨肉,没啥好说的。”在玉玲的再三请求下,在村干部的劝说下,老人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带着我们走进了他三十年来的坎坷不平的故事中去。

  看上去七十多岁样子的王淑芳老人,实际年龄才五十六岁,可当年的她是村上的一朵花,十六岁就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是村里公认的积极分子。每年县乡里召开的青代会、妇代会,她都参加。在她二十二岁那年乡里卫生部门选拔一名上进心强的女青年,去上学培养,她被选中了。

  就在她准备走的前三天晚上,她的堂姐刚生下孩子就一命归西了,丢下两个孩子,让人揪心的是刚出生一天就丧母的外甥无人照料,善良纯朴的她毅然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含着泪辞别了年迈忠厚的父母,于第四天就来到了十几里外的堂姐家,承担起照料两个孩子的重担。丈夫在县城工作,公婆年迈七旬,一切重担都落在年仅二十二岁的王淑芳身上,她的到来给这个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带来了生机。

  斗转星移,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继子与他自己生的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尽管家里经济上比较拮据,她都是先把继子们身上穿得好好的,她懂事的亲生儿女从没有攀比争闹过。丈夫从县城回来,看见两个大的穿着新衣新裤,而两个小的不但没有新衣穿,见王淑芬总是吩咐两个小的干这干那的,丈夫把她狠狠责骂一顿,她越想越委屈,从不喝酒的她,躲在粮囤里喝的一斤白酒,两天才醒过来。

  花开花落,春秋几度,时间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家,这一年大儿子按政策又生育二胎,照料孩子的事自然落在王淑芳头上,这时刚结婚一年的小儿子也有了孩子,两个媳妇生产相隔十几天,这真让老人又喜又忧,她考虑一夜,最后决定给大儿子看,让小儿子自己想办法。

  如今两个小孙子已经五岁了,她心里老感觉对不起自己的亲儿子,愧欠他的太多太多了,小儿子却很理解母亲,这使她感到安慰,现在的王淑芳老人,儿孙满堂,都很孝顺她,她很知足。

  王淑芳老人的故事很平常,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透着一股人间真情。我禁不住从心底祝愿象王淑芳一样的好心人,“好人一生平安”.

  点评:“从古至今,在一些人心目中,继母一直是令人发指”恶“的代名词,但今天在西兰村,却生活着一位享誉四乡八邻,倍受乡亲们尊重、爱戴、敬仰的继母,三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以一股挚情撑起一个和睦文明温馨的家庭,以满腔真情浇灌开了一朵乡村文明之花,以无私淳朴善良的母爱滋润了儿女,感染了众乡亲,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之歌。”并以很长的篇幅详细报导王淑芳老人的感人事迹。

  关于母爱的哲理故事篇2

  曾经在国语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母亲,您的名字叫「爱」」。其中有一段,我将它摘录下来,希望每位启蒙班的小朋友都能看到:

  有一幕,是我一辈子无法忘怀的。记得那天是月考,学校提早放学,我到砖窑去找母亲。适巧是中间休息时间,所有的工人都在抢购小贩挑来的各类点心,只有我的母亲坐在角落,搧着斗笠,我想她在强忍着饥饿。有一个好心的女工,剥了半个馒头送她,我看到她把馒头送到嘴边,随即又放下来,珍重地把那半个馒头用纸包起来,她连一口都舍不得咬。我的心如刀割,我一直以为,她常带回来的半个馒头是她吃剩的。我不敢喊她,一直跑回家,足足哭了一个下午。啊!我的慈母!此后十几年,我一咬到馒头,便会浮现母亲小心翼翼地包那半个馒头的情景,泪水就在眼眶打转。

  有一回,我的小女儿早餐时,推说馒头没有味道,咬了一口,便把它扔到垃圾桶里,我气得罚她一顿饭不准吃。她若知道,半个馒头,曾如何诠释母亲的定义,她一定不敢随便糟蹋粮食了,这个,我准备等她懂事点,再慢慢告诉她。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一段描述,心中有何感想?现在你们都生活在富足安乐的环境中,很难体会或想像贫苦饥饿的感觉。然而文中慈母的情形,正是你们的祖母们当年的生活写照,每当你要糟蹋半块馒头或一口饭时,都要想到前人是如何辛苦的熬过来,大家都要「惜福」,才会成为有福之人。

  关于母爱的哲理故事篇3

  已经3年了,3年没和父母联系了。也无数次的拨通家里那熟的烂在记忆里的号码,却最终没有勇气等待电话那头的接听。

  3年来如蒲公英式的生活,我真的不知道该给电话那头的父母说些什么。虽然我很清楚,我的一个微笑,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但我还是选择了逃避

  从小,我是奶奶拉扯大的,和父母总有一种莫明的陌生感。再加上后来大一点,在和父母生活的几年中,相处的非常不融洽。于是我便学会了一个人的思索。在我记忆中,父母除了生我,用钱养我便再无其他。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到我27岁。我是个残忍的女儿。

  我未婚先孕了,当时男友还是个学生,虽无力承受当时的压力和负担,但因为爱,便毅然决然的同意我要下这个孩子。男友的父母当时也竭力反对,终究因为爱子之心,最终也我和我们达成了统一战线。男友的父母在做一些小生意,由于他们为人诚恳,生意还算过的去,所以也就抽不出时间来照顾我,但却给了我们最重要的帮助——钱。如不是那样,我无法想象,今天可爱的儿子会在那里。

  转眼儿子一个月了。介于当时的状况,男友及他的父母都无闲暇照顾,护理孩子的事便落在我一人身上。那时,我不止一次的想给父母打电话,以求的他们的谅解和援助,但我不敢,父母都是很讲面子的人,女儿做了未婚妈妈,对于近50岁的父母来说,是怎样的打击,不言也自明了。其实,我也知道,父母最大的希望,并不是望女成凤,而是平安,快乐。不打电话,纯粹是我的愧疚在作祟。

  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和顾虑,告诉了男友及他的父母,他们都极力赞同我和家人的联系,我犹豫再三,也做了最坏打算,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我听的出,母亲刻意的掩饰着她的那份惊喜,我也很平静的告诉母亲,我已是未婚妈妈的事实,电话那头的母亲有了稍许的沉默,紧跟着,我便感觉到了母亲那再也无法的激动,那份激动,来至对未知的新生命的渴望和对我无尽的关爱。母亲不停的问着关于孩子的一切,这时,儿子醒了,大哭起来,儿子的哭声很大,电话那头的母亲可以听的清清楚楚,我听到母亲笑了,我这才明白,在此之前我和父母间的隔阂,之所以是座山是条壑,是因为我就让那是山是壑,从不曾想过改变什么。也从不曾想过,再高的山都挡不住风雨,而风雨过后,便是无限的美丽。

  关于母爱的哲理故事篇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52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