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哲理故事

|小龙

  哲理因故事而生动,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独特的魅力促使杂志大量刊发、学生大量积累。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整理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一)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他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吧。”

  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刚到,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里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告诉佛陀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小溪,离这里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犹豫,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佛陀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曾经浑浊,再次到来时却是清澈的。泥沙会扬起,亦会沉淀,溪水依旧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钟流淌的与后一分钟流淌的,却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美好的东西不会永恒美好,可恶的东西亦不会永远可恶。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能真正明白它,却很难。

  明白这个道理,顺境就不会那么令人执着不舍,逆境也不会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为顺逆随时都在变化着,并相互转化着——这是颠覆不破的自然规律。

  因为变化,所以无常。世人都不喜欢无常,因为不能适应它的铁面无情,概念中它只能与悲伤和无奈相联系。而对于觉悟的人来说,正是有了无常,我们的生命品质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愈合而已。一切境遇,无论是称讥毁誉,还是利衰苦乐,刹那便化为云烟,不可留,亦无所留,又何须牵肠挂肚?

  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无”而心心不乐。

  透视无常就透视了生命。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二)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云严和道吾。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散步,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药山禅师笑道:“天真自性佛!”

  凡夫都生活在无量的分别知见中,是非、善恶、长短、多少、对错、美丑············,不知道这一切皆是虚妄。佛陀苦口开示:若诸法实有其性(性质),则一切众生所见应同,然诸人所见诸法不同(有人说是,有人说非,同物不同见),由此可知法无实性,但以自心分别而立。故《愣伽经》云:“一切法不生,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

  荣枯互变是无常。迷人见无常,伤春悲秋;二乘人见无常,思离尘境;唯彻悟之人,见无常,非无常——荣枯乃虚妄知见所立,荣且去荣,枯且去枯,离却荣枯之别,无常何所安立?就在这“无常”中,离常、无常念,当下即见真常!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透过会分别的眼睛去体会无分别的心,就是佛心。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禅,让我们在生灭对待之中,看到无生灭的实相。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三)

  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禅师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了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擤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钦佩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向你挥来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头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

    52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