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先记住了与之相关的故事,才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和道理。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吧。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整理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篇(一)
8月16日,我们有幸聆听了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李振村主编给我们做的‘关于培养教师非专业素养’的报告,李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洋溢,李老师的才思敏捷、口若悬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李老师讲的“教师的故事素养”。
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十几年的教育生活,但现在想起来,留在我们脑海深处的,不是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而是老师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声情并茂的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们特别喜欢从姚家庄到我们学校教书的姚老师,至于姚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知识,说实话现在想想,除了每次受过表扬后的事件有些印象外,其他都已经模糊,但至今清晰可见的却是姚老师的“地头故事”。那时候农忙时学校都组织学生去生产队参加收麦或收秋。特别是炎炎夏日,学生们一般都是参加拾麦穗的活儿。每到一处,开始时大家都兴高采烈,但烈日当头,八九岁的孩子,三分钟的高兴劲儿一过,哪一个愿意认认真真地一个个捡拾那小小麦穗,早把老师们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抛之脑后,怎么也想着尽快拣完到地头边的树荫下乘凉玩耍,每到此时,姚老师总是说:“同学们,要认认真真地捡,到了地头树荫下老师给你们讲故事,捡麦穗少的不让听。”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同学们都认真起来,干劲也大起来了,一会儿,每个人身后就有捋好的一堆堆的麦穗整齐地摆在那里,于是,老师就领着年龄稍大点儿的同学捆好送到地头上集中。到了休息的时候,姚老师从不食言,每次都给我们讲故事,每次都是在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停下,听得最多的故事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武松打虎”。记忆最深的是姚老师讲孙悟空打白骨精时的神情,“只见孙大圣孙行者从耳朵眼里掏出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一下子就变成‘碗口来粗,两丈来长’,那孙行者举起金箍棒,向着白骨精当头一棒,一下子就把白骨精打死了。”……姚老师绘声绘色加动作表演,引得伙伴们两眼放光,如醉如痴。而每当此时,姚老师总是戛然而止:“好了,再干一会儿,老师再给大家讲。”于是,同学们迅速的奔向麦田,站好位、迅速弯腰捡拾麦穗,那劲头,比得了什么奖都重要。
几十年过去了,经过的老师许许多多,经历的事情千千万万,但一说起小时候听故事自然忘不了姚老师那绘声绘色的神情和我们如醉如痴的样子。我想这应该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听了振村主任的讲座,我一直在想: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因为,我们学科背后的是一个巨大的故事集合,语文自不必说,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哪一个学科没有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有趣故事呢?
当然,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就必须精心培育自己的故事素养,要有自己的故事储备,培养自己的故事能力,用你甜美的笑容,用你磁性的话语,学会用故事说话,学会用故事表达,让你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变得可爱,让教育变得润泽;让你美丽的故事,启迪孩子的心灵,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就要学会不断挖掘学科背后的故事,用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发现生活中俯拾皆是的教育故事,引领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寻找动人的励志修养故事,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健康成长。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就要不仅自己会发现身边的动人故事,挖掘学生的开心故事,整理自己的教育幸福故事。同时,更要学会让学生会搜集整理相关的故事,会讲故事。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这不正是我们正在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吗?让学生带着浓浓的故事兴趣去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故事,又有哪一个学生不乐此不疲呢?
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篇(二)
如果有人要问我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差别的时候,让我说说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关系的时候,我不会大谈道理,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理想这样说:语文课是讲故事的,思品课是讲道理的。学生通过语文课要记得的是一个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一个道理。通过语文课学会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现在的学生讲道理的本领太大了,就是不会讲故事,连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说不明确,但个个都是道德专家。我不反对思想上的又红又专,政治挂帅也不反对,但作为语文学科,我总以为让故事成为学科的核心有其奇特的理由。
能将故事讲好,讲得娓娓动人,讲得让学生身临其境,讲得让每一学生都有感而发,终身难忘,四处传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是起承转折,有渲染铺垫,有动静结合,有张弛快慢,有描写抒情,有议论阐明,学语文其实就是就会听故事,讲故事。
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篇(三)
有一次,几个朋友小聚,其中有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老马。酒至半酣,对面那桌过来一位年轻人敬酒,自称是马特的学生。马特倒是有点记不起来了。
年轻人非常恭敬,敬过大家的酒,又特意来到马特面前单独敬酒。年轻人兴奋地说:“马老师啊,我是您走上教学岗位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我应该是您的大弟子了。我们那个班啊,调皮鬼特别多,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过去很多老师都头疼。您一接手教我们班,就把我们全镇住了。我们都很佩服您。”
我们都齐声赞许马特。马特也露出得意之色,脸上越发红扑扑的。
年轻人继续讲到:“那时候啊,我们最喜欢上您的语文课了,每天都盼着。您跟我们约定,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不捣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每堂课留下10分钟给我们讲故事。您还记得您给我们讲的什么故事吗?”
马特一时疑惑起来,答不上。
年轻人大声说:“您怎么会记不得呢?故事连播——《一双绣花鞋》啊!说老实话,您当时给我们讲的什么语文课我都记不得了,可是您讲的那个故事我到现在都清清楚楚地记得!”
哈哈哈……朋友们一阵大笑。马特也笑了,只是有点不太自然。
那位学生到是一个实在人。想想也是啊,我们自己也可以回忆一下,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东西,你能记住多少呢?绝大多数都已经淡忘了,有的连影子都没有了,能让你记住一点点印迹的老师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了。马特的不自然,其实是语文老师集体的尴尬——我们的教学到底给了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呢。
二
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姓王,教我们地理。王老师教我们地理,不带课本,不带讲稿,只是一支粉笔、一杯茶、一张嘴。可是,我们都像着了魔似的喜欢王老师的地理课。他教的地理,每次考试,我都用不着复习,准能考到九十五分以上,班上其他同学的地理考试的分数也出奇地高。是什么原因让王老师的地理课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原来,王老师有一个绝招——讲故事!
王老师每堂地理课都会穿插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他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巧妙地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还有他“文革”串联时的见闻趣事联系起来,常常让我们开怀大笑而又引发思考。
有一次讲“黄河”。他首先问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跳进黄河洗不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中国还有一句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呀?”我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问道。
王老师喝了一口水,给我们讲起了故事。
有一天,红卫兵大串联的队伍来到山东省。有人大喊道:“加加油,快快走,马上就要到黄河啦!”于是,大家鼓起干劲埋头向前走。走了半天,却不见黄河的影子。有人开始抱怨:“走了这么久,怎么还是看不到黄河呢?”
路人说:“嗨!你抬头看看,这不是黄河吗?”
他们抬起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黄河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上,轮船好像在云朵中穿行!
王老师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原来,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途径黄土高原时,河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流沙,到了下游时黄河里一半是水一半是沙。下游是平原地带,泥沙逐渐沉积,河床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不断地加高河堤,于是,黄河就成了“云中之河”了……
于是,我们记住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就记住了“黄河”。
还有一次,王老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画一条横向的铁路,告诉我们,这是陇海铁路,西起甘肃兰州,东到江苏连云港。接着,他又画了一条与之相交的纵向铁路线,告诉我们,这是京广线。南起广州,直通北京。王老师在两条铁路的交汇处,画了一个圈,问道:“在这两条铁路的交汇点上的,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郑州。”我们齐声回答。我们以为王老师接下来要开始讲讲这两条铁路,讲讲郑州这座城市了。可是,王老师又给我们讲起了故事。
有一天,红卫兵大串联的队伍步行来到了郑州,到了郑州火车站。这是一个大站,人山人海。他们遇到了西边从兰州乘火车来的红卫兵,还遇到了南边从广州乘火车来的红卫兵。这两路的红卫兵都告诉他们一个消息,明天毛主席要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这是最后一次检阅,要他们不要再步行了,赶紧乘火车去北京。可是他们队伍当中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家伙,不肯坐火车,说这样去不能表明他们的“忠诚”,坚持要步行去北京。他们连夜出发,可是当他们赶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已经是人去楼空,什么都没看见……
王老师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哈哈哈……我们都大笑起来。在笑声中,我们记住了这个“忠心耿耿”的有趣故事。以后,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就会想到郑州,一想到郑州,就会想到郑州是中国铁路的心脏,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
三
好的老师,不但善于讲故事,还善于创造故事。他们本身就是故事。
还是我上初中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我们的学校紧靠着农田,秋天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收红薯。下课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家伙,经受不住摆在面前的诱惑,悄悄地溜到地里,用脚剔出几个红薯藏在衣兜里。有个叫胡安中的家伙运气特别不好,被农民发现了,告到了教我们语文兼班主任的王老师那里。
上课了,王老师一走进课堂,就先跟我们朗诵了一段他即兴创作的打油诗:
打了下课钟,
红薯地里出了个胡安中。
别人用铁叉挖,
他用脚捅!
王老师话音一落,教室里哄堂大笑。王老师跟我们一起大笑了一阵,就一如既往地进行他正常的教学。没有再多的批评、指责,也没有让那位同学写检查,或者接受其它什么处罚。下课以后,王老师就没再提这件事,好像全然忘了这件事似的。
可是,我们却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故事。课间休息,放学的路上,我们都在饶有兴趣地朗诵着王老师的这则打油诗。直到二十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有人还兴致勃勃地朗诵起这首打油诗,笑得大家前俯后仰。
可是,我们却奇怪地发现。自从有了王老师的那首打油诗之后,红薯地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胡安中”。几十年来,这则打油诗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每每想起,总不免要忍不住发笑;更奇妙的是,每到“瓜田李下”,我就很自然的想起这首诗,想起这个“红薯地里的故事”,心中就会自然地增添出一份谨慎,一份约束的力量!
四
其实,讲故事是中国传统教育艺术中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记住了故事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也明白了故事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知识、道理,大多是抽象的。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先记住了与之相关的故事,才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和道理。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们来说,对于充满灵性的孩子们来说,听故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精神大餐。在那一刻,他们心情激动,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智慧之光!在那一刻,他们的心智之门开启,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是这样!
作为老师,如果你能够善于讲故事,善于常常把学生引入到你的故事世界里,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所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