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

|小龙

  在我们有空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名人励志经典小故事来看看,那么有关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篇一

  作者:路明

  霍金,这个21岁时被确诊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渐冻症)、医生断言“只能活两年”的男人,已经73岁了。

  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成就毋庸置疑:创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发展了黑洞理论,写下《时间简史》等一系列著作,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的笑容

  宇宙是一口幽深的矿井,那些黑暗中闪耀的宝石,从来只留给最勇敢最执着的人。同时,宇宙也索取它的报酬。对于那些泄露了天机的人,命运的报复来得酷烈无情。自患病以来,霍金的肌肉功能持续萎缩,如今,他只剩下右眼珠勉强能转动,每分钟只能表达一个字母。

  尽管如此,霍金并没有走我们熟悉的“身残志坚”“可歌可泣”路线。相反,他总能以另一种方式吸引公众的眼球。他逛夜总会,和脱衣舞娘愉快地合影。他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拯救剧中的女孩;在《星际迷航》中扮演自己,和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高傲的天才男主角谢耳朵为了见他一面,不惜在大庭广众下穿上小短裙。在英国老牌乐队的专辑中,他还通过声音合成器献唱一曲……

  有人说他是轮椅上的图腾,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有人质疑他频繁“作秀”,利用媒体炒作自己。在我看来,霍金不过是在证明,他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着普通男人的欲望和坏品位。霍金不需要怜悯。病魔打不垮他,也改变不了他。哪怕只剩下一只眼珠能转动,他也一样热烈地活着。

  为了描述黑洞理论,霍金讲过一个故事:鲍勃和爱丽丝是一对情侣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两人接近了一个黑洞。突然间,爱丽丝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黑洞的引力吸引,飞向黑洞的边缘(视界)。由于越接近视界,时间流逝得越慢,鲍勃看到,爱丽丝缓缓地转过头来,朝着他微笑。那笑容又慢慢凝固,定格成一张照片。而爱丽丝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飞向黑洞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这就是生死悖论。爱丽丝死了,可在鲍勃眼中,她永远活着。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起这段生死悖论,突然哽咽。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爱丽丝不是别人,正是霍金自己。他见过最深的黑暗,经历过最彻底的绝望,依然怀有巨大的勇气。在万劫不复到来之前,他转过头来,用尽力气微笑。

  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篇二

  抗战时,他住在重庆,他住的地方旁边是竹林,有一天,他屋里地上冒出了一棵竹笋。他没有时间去打理。竹笋渐渐变成了竹子,竹子渐渐长大了。他还是没有时间去打理,任凭竹子长。后来,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他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于是给这茅屋起了斋名,叫“有君堂”。

  这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可能知者寥寥。而另一件事,应该说是不知者寥寥。

  2010年11月22日,李可染的水墨巨制《长征》拍到一个多亿,这事给了艺术界相当大的震撼:为什么一幅当代的水墨画价值竟达一个多亿?

  一幅画值多少钱,我对这事看得挺淡的。我关注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像李可染先生那样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艺术成就的大小,除了天分之外,恐怕还在于对时间的利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师在“文革”期间说过的一句话:“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

  一个人连干坏事的时间都没有,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呢?

  1954年,李可染和张仃、罗铭想去江南写生,他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100元稿费。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穿着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鞋子磨破了几双。几个月之后回家,人已形同乞丐。而三个人几个月100元钱竟然没有花完。原因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

  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艺,除了绘画,还会拉胡琴,精通京剧。京剧对他来说,既是爱好又是消遣。1944年的某一天,他曾一连失踪三天。回家后,妻子才知道,他听京剧连听了三天三夜。妻子责问:“李可染,你要是这样只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

  从此,在他的时间里,他删去了拉二胡和听京剧的时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我很少将“炉火纯青”这个词,用于形容文艺作品。但当我看到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心中只有震撼,用“炉火纯青”誉之犹嫌不足。在他的《五牛图》里,先生云:“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仅用黑白两色,竟画出了牛背皮毛上的反光,真是“力大无穷”,先生说的是牛,我说的是艺术感染力,这是温柔的力量。字与画,真的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看他的作品,获得的不仅仅是非凡的审美感受。从他的绘画中,能寻找到他生命中所有的时间。从中能明白,他一生的时间用在了何处。

  励志名人故事大道理篇三

  一代奇人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居士,与解缙、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他的自我评价是“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的人生是以“神童”身份起步的。他六岁就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十岁就模仿西汉扬雄的《解嘲》,写了一篇《释毁》,受到山阴知县刘昊的欣赏。每个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相信他能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徐渭自己更是做如是想。

  然而,谁都无法预料,他的科举之路,在起始阶段就碰了钉子:十七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绍兴府童试,居然落榜!徐渭心情如何?简直要“负石投渊,入坑自焚”。二十岁那年,徐渭再上考场,勉强考上秀才。此时的徐渭锐气未消,踌躇满志,然而他不知道,他漫长的受难史才刚刚拉开帷幕。

  以后每过三年,徐渭就赶到杭州参加乡试。前后八次,每次都铩羽而归。仆仆风尘,空化作凄凄一笑,这个自幼就梦想借助科举之力平步青云的人,却成了被科举制这条皮鞭反复抽打的陀螺。

  徐渭的苦难深重之处在于:折磨他的,远远不止是功名。在分外难挨的二三十年里,除了乡试屡战屡败之外,他还经受了五花八门的苦难,依次是:二哥徐潞因病,撒手人寰;大哥徐淮逝世,家产被恶人霸占;第一任妻子潘氏夭亡,与第二任妻子王氏离婚;托身幕府,寄人篱下;入狱数载,苦不堪言。对徐渭来说,苦难的降临方式是隔三差五,是雪上加霜,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是迫击炮,是伏击战。难怪有史料暗示徐渭患上了后世所谓的“抑郁症”,而且程度不轻。

  徐渭毕竟不是庸常之辈,他没有沉沦,居然在监狱这种地方,开始潜心研究养生之道,于是面色转为红润,抑郁渐渐消退,精神逐渐健旺,多年来颇似枯藤的心灵,复活为“青藤”。这个前半生极缺乏快乐的人,在后半生终于感到了快乐。百转千回的命运,使他的快乐体验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富于文采的徐渭,把这种哲学总结成了一副对联:

  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大块的、整段的快乐,在生活中是很难获取的,然而,快乐又是极重要的,所以要把快乐视为一种值得争取的宝贵机会。不能因为机会的有限、零碎就不屑于捕捉。一旦有了高兴的事情,就要赶紧高兴。这就是徐渭用半生坎坷换来的快乐哲学。

  靠着这种哲学的支撑,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中国,徐渭活了七十二岁,并且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了罕见成就,成为文化史上一座绕不开的里程碑。在人生的苦海里,是他的快乐哲学救了他,使得他做到了“反抗绝望”,做到了“与往事干杯”。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我们很可能不会知道曾经有个人叫徐渭。

    52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