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
有很多关于古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都是很值得我们找来看看的,那么关于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篇一:假秀才与真白丁
1940年夏天,教育家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要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就业,需要学历证明书,即文凭。陶晓光上过学,却没有正规的学历文凭,就瞒着父亲,让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开具证明,称自己是晓庄师范的毕业生。在重庆的陶行知知道后,立即拍电报去成都将假证明索回,并开了一张真实的证明寄去。同时,他还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宁可丢工作,也不可用假证明、假学历蒙人;并送儿子七字真言:“追求真理做真人。”这句话,后来成了陶晓光行事处世的座右铭。
按说陶晓光也不是“真白丁”,读过书,对无线电又很喜欢钻研,而且厂方已经接纳他。假证明的问题,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何必那么较真。但是,陶行知决不放过,认真得近于苛刻,收回假证明不说,还教训儿子一番。儿子的工作、前程,在陶行知眼里,都不如做人的真诚重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句斩钉截铁的话语,凸显的是人格的高尚,是与一切假冒伪劣势不两立的人性美。
时间过去了将近70年,白丁已寥寥无几,秀才则遍于寰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乃至教授、博导、院士,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假文凭、水学历,形形色色的“假秀才”,却多得不知凡几。在假冒伪劣充斥尘世的现今,我要问:还有没有像陶行知那样眼睛里揉不得半点假的校长?还有没有像陶行知那样宁可牺牲儿子前程也要坚守真诚的家长?
当学历、文凭、职称种种都做了功利“敲门砖”的时候,陶行知式的“真人”,怕是难于立足了。于是,我想起南京晓庄陶行知墓门两侧镌刻的文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古遗教,垂范万世。
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字篇二:跳板上自信的力量
在德国,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从小身体协调性就很差,学走路、跑步都比同龄的孩子晚得多。5岁的时候,她下坡还会经常摔倒,甚至一度对下楼梯都有恐惧心理,根本没有生活的自信。
上小学后,安格拉最怕上体育课了,她总担心自己笨拙的动作会被同学讥笑,于是经常逃课。老师发现后,对她说:“你这样长期逃避,只会导致你更差啊!”
安格拉没法,只好硬着头皮练习,可是她总是拖延到快下课的时候再练。因为她认为,这个时间来练,同学们就很少有机会看她的笑话了。
12岁那年,体育老师教跳水。老师讲完跳水的动作要领后,同学们都急不可耐地冲上跳板,往泳池里跳。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后,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完美入池,心里越发惶恐。身旁不断有同学擦肩而过,他们已往返跳板数次。有同学嘲讽她:“你怎么还不跳?准是被跳板吓破了胆吧!”安格拉故作平静地回答:“我正在努力领悟。”她足足站了45分钟,大家都以为她要放弃时,她径直冲上跳板,果敢地跃起,纵身跳入泳池深处。她的动作虽然算不上十分优美,但她的压轴一跳,还是吸引了众人,赢得了喝彩。
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
默克尔接受媒体采访,回忆起这个童年小插曲时说:“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气,后来遇到什么事都没有畏缩过。”她说自己是那种“需要很多准备时间,尽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后,仍告诫自己,办事要沉稳。即使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危机,默克尔也一次次地选择了慢半拍再决策,多次力挽狂澜。她曾坦言,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女强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在慢中取胜。
现在的默克尔身材有些微胖,她称自己是“一个行动迟缓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评她胆小和不够鼓舞人。但是默克尔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为了深受德国民众爱戴的“德国人的妈咪”。
默克尔的经历表明,内心的胆怯是每个人都有的障碍,鼓足勇气,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会大放异彩。还有就是:慢,并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如果你能理智冷静地对待慢,你将会从慢中收获良多。
名人励志故事300到400字字篇三:朱元璋
朱元璋曾是郭子兴帐下的一名亲兵,屡立战功,屡献良策,深得郭子兴器重,不但将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他,还升他做了统率兵马的总兵官。
从一个要饭的穷小子、普通的兵蛋子,一下子成了军中的第二号人物,很多人心里都不服气,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他们年龄比朱元璋长,功劳比朱元璋大,名声比朱元璋响,如今,每次开会,朱元璋坐在头一把交椅上,他们却屈居其后,怎么想都心有不甘。
这种情况让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不过,他并没有利用职权,杀一儆百来终止流言,而是让小兵把会议室单独摆放的椅子撤了,换成两排长凳。没有了位置的束缚,大家可以随便就坐。
第二天开会时,朱元璋故意迟到,进会场一看,果然如他所料,诸将都抢前面的位置坐,留给他的,只有左边一个末位。
会议开始了,讨论军事问题时,需要各个将领发言,右边为大,坐在那边的人需要先发言,可是,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通顺话说不了几句,更别提有什么见解了,都是吭吭哧哧老半天,说不出一句管用的话。最后,轮到朱元璋了,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既有大方向,又有小细节,说得每个人都频频点头。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后,大家从开始的不服,到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开会时,都自觉地把右手第一的位置留给他,那些诋毁他的话也慢慢消失,朱元璋的威信树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