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励志故事
创业是艰辛的,身为90后,创业就更加艰辛,那么有什么90后创业励志的故事值得分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后创业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90后创业励志故事篇一
90后可以说是一个很年轻的群体,如今的他们有的已经毕业结婚生子了,还有一部分的90后还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前进着,下面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一个90后女孩子是怎么创业成功的。
创业之初
因朋友带的一包家乡海白菜决定和好友一起做凉菜外送
今年一月份,朋友给李某(1991年生)带了家乡的海白菜,她觉得很好吃。当时正和好朋友刘某聊起创业梦,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做凉菜外送,微博售卖。
聊起创业初期,李某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哪有人教你啊,我们自己上网百度,制作摸索,还找人试菜,终于算是学会了。”从定菜单、买食材,到想名字、制作凉菜、找快递,她们一点一滴自己摸索。
真正开张后,李某表示做凉菜很累,但有一股力量支撑着她。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准备,从买最新鲜的食材、配料、处理配料,到制作凉菜、外送,晚上还要抄写订单、算账,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了才能睡觉。“平时吃着看着觉得挺容易,自己真的做起来,还真不容易,需要处理的琐碎事情太多了。”
创业之路
凉菜畅销,有了很多“凉粉”小姑娘的稚嫩手因切菜变通红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工具上晒图表示支持,李某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李某经常嘱咐顾客说“少买点,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东西当天尽量要吃完”,但还是有很多老顾客每次都买很多。
李某觉得:“每天都有回头客,每天都在进步,跟越来越多的顾客成了好朋友,就是支撑她的最大动力。”
“入口的东西我一定用卫生健康的,做的凉菜我们自己也几乎天天吃,就像做给家人的一样。”李某一边挽起袖子一边笑着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有了干净有保证的原材料,处理材料也是每天工作量最大的一块。
“凤爪的指甲要细心处理,还有剪毛豆、切海白菜等,每天的订单数量大,这些都是我和妈妈两个人做。”李某说着给东南快报记者看她的手,小姑娘略显稚嫩的手因切海白菜变得通红。
创业之坎
好友退出,凉菜暂停售卖微博上很多人“求凉菜”留言
短短几个月,凉菜开始红火起来,也有了不断增加的客户群和一批忠实的“凉粉”。不过,李某和刘某这一对姐妹花却面临着大学毕业和家人的压力。凉菜去留成了当下最困扰她们的问题。今年6月,刘某退出。
“朋友亲戚觉得一个大学生接受了快20年的教育,卖凉菜没前途。”李某叹气说。在她们毕业的那一个月里,凉菜停了。可是微博上越来越多人“求凉菜”的留言无疑给李某打了一针强心剂,她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创业曙光
为了支持女儿创业妈妈辞职帮忙做凉菜
时间很快到了7月,李某和刘某都顺利毕业了。李某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还是决定一个人将凉菜做下去。李某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其实本来也想放弃,但是家人鼓励她支持她,并且帮助她一起支撑下去。
由于已经有了较稳定的客户群,每天的订单量大,光是处理材料就是一个大工程,李某一个人忙不过来,这时,李某的妈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帮助李某。
李某说,她对妈妈和家人感到很愧疚,其实也很想带妈妈去旅游的,但是没时间。
有时也想放弃,但看到微博上来自客人的好评反馈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妈妈每天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刷IPAD看今天的反馈微博,这让妈妈觉得很值得很有成就感,我也是。”HAN-HAN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凉粉”的支持是她和妈妈最大的动力。
李某目前也找到工作了,对于凉菜,有了家人的支持,她还会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做下去。“就算再难,就这样贸然结束,我会很舍不得。这其中不仅是凉菜,也有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李某还说,她还在继续不断研发新产品,每两个星期都会试菜一次。
90后妹子创业心得
90后是最能感受网媒发展的一代
“当你花时间花精力很困难地去开始一件事情以后,并且看见这件事情小有成就,真的很难放弃。以前总会觉得那些把事业比喻成自己孩子的人很矫情,但是当自己靠双手、时间、精力和想法去努力达成一件事的时候,就能体会这种心情。”她认为90后是最能感受网媒发展的一代。
90后创业励志故事篇二
他叫禹化普,在他的身上,人们给他贴上了“创业达人”、“手抓饼大王”、“90后”、“草根”这样的标签。年,他因为一份手抓饼的事业上过央视《晚间新闻》并获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同样在这一年,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加盟店已达160家,直营店40余家,年收入估计在2500万以上。一起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的创业励志故事。
禹化普来自山东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时便跟随父母放羊,种花生、地瓜……他说,小时候的自己还不敢有梦想,只盼望能快点走出山村,减轻家庭负担。如今的禹化普早已实现了这个愿望,不过,在他看来,一切才刚刚开始,他渴望的是,不断颠覆。
童年:永远是班里最后一个交学费的孩子
在进入大学前,禹化普还从没有出过自己家的小乡村。在禹化普的记忆里,小时候除了学习,就是和哥哥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的情景。那时的家里到底有多贫困呢?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每次禹化普的学费都是班里最后一个交的,而且全是几块、几毛的零钱拼拼凑凑。
“每学期开学之前,我都会跟母亲哭上好几回,希望可以早一点拿到学费。但是真的没办法,每回等到母亲凑够了,已经又是班里最后一个。”禹化普回忆道。
但贫穷也给了禹化普成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那时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供我们兄弟俩上学,她看到别人做什么能赚钱就也跟着去学,卖过豆腐,也做过很多其他小生意。”母亲的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给了禹化普最深的童年记忆,带着这份耳濡目染下的执着,禹化普走进了他渴望已久的大学校园。
大学: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 文具批发开始创业路
创业,对于禹化普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生活所迫。交完第一学期的学费,禹化普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了几百元钱了。而除了要利用这几百元在接下来的四五个月生存下去,积攒下下学期的学费也迫在眉睫。
那时,刚入学的他听哥哥说新生刚入学时会购买很多生活用品,灵机一动,向哥哥借了500元做起了文具批发生意。“我因为刚到城市里,性格也比较内向,所以有很强的自卑感。”每次上门推销,禹化普都会先在别人宿舍门口徘徊很久,把接下来要说的话在脑里过上好几遍,但是推开门,他便又会紧张得脸红。
每天早上5点,禹化普便已经起来进货,忙到晚上10点多才关门回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一学期下来,禹化普瘦了10多斤。不过,伴随创业的辛苦而来的是,禹化普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以及迈出第一步后越来越自信的自己。不久后,他又在学校租下了一个铺面,销售鼠标、散热器等电脑配件,同时还出租游戏碟,由于是独家生意,每个月都能收入一万多。
转型:第一次做餐饮惨遭失败沉寂一年寻找方向
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禹化普接触到负责推广“台湾手抓饼”的许少波,于是两人合作在沙坪坝陈家桥开了第一家店。“当时我找同学借了三四万,进货卖货全部自己来,虽然身体劳累却干劲很足。”
但6个月后,他的手抓饼店就因人气不足关门谢客了,当时亏了4万多元。“资金不足、选的位置不好,但更重要的是,有点太急于求成了。”禹化普总结道,“有时候还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一夜暴富,这心态明显是有问题的。”
之后的一年,禹化普没有再做生意,而是尝试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帮工厂招工、为小卖部供货、卖文化衫,与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打着交道。
“那是我最迷茫也是最痛苦的时候,一个项目做了发现不合适,马上就开始寻找另一个项目,但总是重复着失败。”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找到了工作,而自己一无所成,无形的压力让禹化普的自卑感又回来了,失眠也成为常事。
“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学会让自己沉下心来做事情,在不断的失败后,也更明白如何寻找到商机。”这一次,禹化普选择重新回到手抓饼的事业里,他成功了。
颠覆:“我做的不仅仅是手抓饼我希望做自己的社区”
做手抓饼,禹化普已经拥有了一套自己的秘诀,“饥饿营销”、“慢工出细活”、“看重选址”,但现在的禹化普,更看重的是自己独家的服务。
“没有让顾客感动惊讶和感动的为零服务,天热了我们会给排队的顾客提供饮用水,还会有人举着电风扇帮忙降温。”禹化普希望达到的是,依凭自己良好的服务,可以获得粉丝效应,以此发展出自己的“社区”。
什么是“社区化”?禹化普解释道,“这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卖的是理念。就像我现在虽然在卖手抓饼,但明天如果我卖的是别的任何东西,同样会获得粉丝群体的认同,就和雷军卖小米,罗永浩卖手机一样。”这是这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小伙对自己专业的回归,同时,也是一次颠覆。
“手抓饼是传统行业,现在我的推广方式——直营、加盟也非常传统。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颠覆传统。”禹化普预计,等到自己的社区构建成熟,预计会达到四五十万粉丝,卖什么,将不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
“我是一个总比别人快一步的人”,禹化普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在大学别人还忙着打游戏、恋爱的时候开始创业,在有一定成果后开始筹划转型……现在的他,每天依然坚持看书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也不断寻找着创新的可能。
禹化普分享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毛竹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在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绳子,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高,用半年的时间,它就能长到50-60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我想,这也是禹化普在那一年最失落的时候,想告诉自己的东西,厚积而薄发,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90后创业励志故事篇三
杨启帆从小就非常喜欢飞机,玩具里最多的就是各种飞机模型。他经常梦想有一天如果自己也能制作或者驾驶飞机就好了。直到他考上华北电力大学之后,他的梦想慢慢地实现了。“我读的是电气工程专业,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无人机,立刻就对这东西着了迷。”杨启帆说。可当时一架无人机并不便宜,于是杨启帆就想自己制作。于是他集合了自己的5位同样爱好无人机的好友,开始了他们制造无人机的“梦想”。
“那时候真的很苦啊,无人机的不少部件都是很贵的,我们是学生根本没有钱,因此我们决定通过自己设计的一些其他发明创造参加大学生的科技比赛,比赛获了奖给学校争了荣誉,然后再向学校申请经费。但是经费还是不够,我们就去保定的夜市摆地摊,这样经费就让我们凑出来了。”杨启帆告诉记者。在大三时,经过不断尝试,杨启帆终于研制出一款多旋翼无人机,并获得国家专利。慢慢的他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甚至通过出售5项专利挣得了47万元。“这是我在无人机上挣到的第一桶金,也更坚定了我要在无人机这一行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杨启帆说。
年,杨启帆回到兰州并考上兰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9月,在学校和科技部门鼓励下,杨启帆联合两个朋友成立了新的公司,做起了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公司运营已经一年的时间,除自己发明的多旋翼无人机外,他还以零件组装、购买等形式,先后成功试飞固定翼、多旋翼、直升机、飞艇等4类13种无人机,而且可以做到量产。
“我们公司现在并不是只出售无人机,而是主要做无人机工程应用,为甘肃国土、地震、农业、体育等部门提供特种拍摄、土地测绘、植保作业、对地侦察、影视航拍、无人机维修等服务。比如最近的《甘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项目就是我们在做。”杨启帆告诉记者。
杨启帆的公司运行了一年的时间,已经把前期投入的90余万的成本收了回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利润了。”他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