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怎么写?《雷锋的故事》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故事书中的雷锋叔叔那种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起来看看《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欢迎查阅!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篇1】
当我翻开《雷锋故事》的首页,看到了雷锋叔叔的画像。他一身军装,一脸的微笑,一条红领巾随风飘扬。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本书讲了雷锋短暂而又这本书主要讲了雷锋活着时的事情,以及他身边的事情,雷锋的原名叫雷正兴,是他的叔公为他起的。因为雷锋九岁时就成了孤儿,父亲被雷劈死了,母亲被地主逼死了,哥哥给别人当童工累死了,弟弟也饿死了,他觉得再也不正兴了,所以改名雷锋。
在看了一篇《好事做了一火车》,讲的是雷锋出差去安东,他遇到了一位大嫂,她的钱和车票全都丢了。雷锋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的津贴帮她买了车票,大嫂感动的直流泪。接着雷锋在转车时,又遇到一位老大娘,雷锋看到老大娘颤颤巍巍的,急忙上前询问。正好,大娘与自己同路。他真诚的说:“大娘我扶你到抚顺。“到达后,他背着包袱,扶着老大娘找到了自己的儿子。那位老大娘紧握着雷锋的手感激的说:“谢谢你。”雷锋却憨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十分佩服,他当上钢铁工人那时候,当他走到水泥池旁边时一位同事跟他说:“雷锋,你看这水泥太硬了,搅拌不动,快想想办法呀。”雷锋想了一会“扑腾”一下跳下了水泥池,然后用身体搅拌水泥池的水泥。
这就是雷锋,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的楷模,他那品质高尚,乐于助人,德高望众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中。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篇2】
最近,我看了《雷锋的故事》,深受感动。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现雷锋乡)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47年秋,他的父母、兄弟相继死去,年仅七岁的雷锋成了孤儿。一个没娘没爹的孩子是多么可怜。而我们,从出生开始被父母捧在掌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吃过一点苦,比起雷锋我们太幸福了。我以后再也不能为小事而生气。
有一次,雷锋帮助工地的人推砖,被工地女广播员拦住了。她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问了半天,雷锋才逼得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是啊,做好事应该是不留名的。而我们做一点儿小事,就上电视登报纸,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与雷锋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1962年8月15日上午十时,雷锋在指挥倒车时,被刮倒的一根木杆打在头部而负重伤,送到望花区西部医院抢救,但还没有活过来,于1962年8月15日12时零五分不幸牺牲。年仅22岁。雷锋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老天爷真不公平,砸谁不行,偏偏就砸在了为祖国贡献一生的雷锋头上。我看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
如今,仍然有许多“雷锋”在助人为乐,我们要继承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篇3】
寒假期间,我读了红色经典图书——《雷锋的故事》。读完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雷锋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失去亲人,成了孤儿。他的爸爸是被日本人打死的,爷爷是被地主逼死的,哥哥是被地主活活累死的、弟弟是饿死的妈妈是悬崖自尽的。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才有机会上学。刚上小学时,由于雷锋年龄大,基础差,为了赶上其他同学,他常常利用可以挤出来的点滴时间努力学习,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艰苦年代,作为孤儿的雷锋,寄居在邻居家上学,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一定很多很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他克服种种困难,决心好好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想想雷锋叔叔的童年,再回过头看看我的童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有疼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住着舒适、漂亮的房子,穿着漂亮、时尚的名牌童装童鞋,一日三餐吃得饱吃得好,上得是最好的学校,教室宽敞明亮,教我们的是最好的老师,外出公交车、BRT、出租和私家小汽车方便着我们的外出,想学习课外知识,扩充视野,有舞蹈班、语言班、电子琴班……可以说雷锋叔叔是在苦水中泡大的,而我是在福水中淹过的福孩子。我是多么幸福和快乐了呀!此外,雷锋叔叔长大以后,还热心助人,敬敬业业……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认识深刻,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学习他的钉子精神,争分夺秒,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他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时刻想着人民的大,长大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争取以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篇4】
在以前,我认为雷锋只是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自从看了这本书,雷锋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更加深刻,让我对雷锋更加崇拜,更加敬佩。
雷锋出生于1940年12月18日,新年时爷爷去世了,在雷锋5岁那年,他的爸爸因重病而死亡,在6岁时,哥哥也因得了肺病而去世,刚刚掩埋了哥哥,雷锋的小弟弟也得了伤寒病,死在了妈妈的怀里。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妈妈已是欲哭无泪,妈妈把雷锋送到六奶奶家,自己却悬梁自尽了。面对重重困难,雷锋没有倒下,相反他更加的顽强,在逆境中不断磨练自己。他立志这辈子要听话,跟定共产党,要参军上前线,去解放更多的穷苦孩子,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948年雷锋的家乡被解放了,雷锋参军做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有一次,雷锋跟随张书记下乡,看见路上有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不经意地一脚踢开了。张书记却上前去,弯腰拾起了这颗螺丝钉,还用手抹干净放到衣袋里。雷锋很好奇,张书记要螺丝钉干什么?过了几天,雷锋要到一个工厂去送信,张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对雷锋说:“把它一块儿送去,咱们国家底子还很薄,要搞社会主义建设,还得艰苦奋斗才行。螺丝钉虽小,缺了它机器就转不了。”雷锋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书记拾螺丝钉的用意在这儿啊!这件事对雷锋的教育太大了,他由此悟出了很多道理。以后的多少年,他都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像这颗小小螺丝钉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一份应尽的职责。雷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雷锋时代流传的一句话。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送迷路的老人回家、给丢了车票的大嫂补买车票、把节约下来的津贴寄给灾区、过年过节到车站为旅客服务……这些琐碎的小事,却几乎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美德。
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中,雷锋不幸因公殉职,他二十二岁年轻的生命却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得到了永生。雷锋刻苦、勤奋、认真、乐于助人、不怕吃苦、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学习,我们要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代相传。
《雷锋的故事》优秀读后感【篇5】
我读了一本名叫“雷锋车”的故事的好书,读“雷锋车”的故事有感。在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有一个“雷锋车”组,是由一批批普通女工组成,是长期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创优争先的学雷锋模范群体。自1963年以来,“雷锋车”组5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学雷锋,先后有500多位“雷锋车”手倾情奉献,行程17万多公里,免费运送旅客26万多人次,为旅客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用实际行动来弘扬雷锋精神。在他们不断帮助别人的感召下还有一些人加入到他们的工作中来,甚至包括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中年妇女安娜·福图,在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学期间,她了解到“雷锋车”组事迹后,深受感染,非常希望像“雷锋车”手那样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工作之余她就来到新浦车站与“雷锋车”组的姐妹们一起接送旅客。
因为她的热心新浦汽车总站授予她“荣誉‘雷锋车’手”称号。在安娜的带动下,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去车站义务为旅客服务。学雷锋做好事,已经成了安娜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去海州白虎山游玩,看到景区里有不少游人丢弃的垃圾,她就组织一些志愿者去捡拾;看到周边农村焚烧麦秸现象严重,她就上书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知道有些孩子上不起学,她就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捐给了希望工程······现在想想就连外国友人都做好事发扬雷锋精神,可见任何时候雷锋的乐于助人精神都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