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
为什么会出现大国工匠?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1
10亿元,对于多数人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而对于冯新岩而言,是扎根一线奋斗23年交出的真实答卷。这个数字,是由他在行业内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累加而成的。
23年来,冯新岩不断总结经验,独创了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望闻问切”异常诊断体系。利用这套体系,他先后诊断超高压、特高压设备严重缺陷百余起,从未失手,避免因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的损失超10亿元。在查找带电设备隐患方面,他的技术达到业内顶尖水平。
2018年,某换流站的运维人员在日常检测中发现,一台换流变压器内部有放电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换流变压器损坏。换流变压器是电网系统内单件最值钱的“家当”,一台造价就上亿元。大家一方面担心隐患处理不及时造成设备严重损坏,给国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另一方面担心如果立即停电检修,特高压入鲁“大动脉”暂停运行导致的能源负荷损失不可估量。
这时,冯新岩主动请缨,展开了隐患排查,在最短时间内查明了隐患原因并推断出隐患位置。得益于冯新岩的精准判定,设备厂家提前准备好了备品备件,仅用半天时间就将隐患处理完毕,避免了设备返厂检修造成的上千万元损失。这次故障判定和采取的应对举措,受到了设备厂家和国内变压器专家的高度评价。
过硬技术“内功”的练就,离不开他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多年来,冯新岩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获得发明专利112项,发表论文86篇,编写标准26项,出版专著16部,独创16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新技术,攻克30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技术难题,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创新补助金支持,成果累计创效达3.6亿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的QC小组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2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每天刻苦钻研技术,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汗水。
当不少同龄人下班去休闲娱乐时,秦世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所有的节假日、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学习。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报考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并顺利毕业。
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龙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对于这样的选择,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赛给了我历练和成长,但我肩负的责任更重要。也许在别人眼里,哈飞就是一个企业,但在我眼中,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 此后的7年时间,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科研生产中。
扭轴是直升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但秦世俊选择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
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午夜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终于,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已经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多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1000余项,创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秦世俊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3
“跟着师傅学技术,很过瘾。”郑志明的徒弟们对记者说。
郑志明非常注重“传帮带”,在培训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年来,郑志明每年免费授课200多课时,先后带出了5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
谢评周就是郑志明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他从一名一线装配钳工快速成长为工匠人才,31岁的他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技能专家。
谢评周曾问过郑志明:“您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郑志明哈哈一笑说:“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说‘这就是某大工匠的师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们也被他敢于向技术难题“亮剑”的精神鼓舞。
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着数十个攻关项目,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着一群为广西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车间班组里的“传帮带”一直是工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4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数千里之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35车间机加七组数控车工何小虎正看直播,只听解说道:“神州十三号不仅是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飞船,还是返回最快的飞船,从1~2天缩短到8个多小时。”何小虎感到无比喜悦和荣耀。
因为运载飞船的火箭“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由该公司研制,其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作为“心脏之中的心脏”,便出自何小虎及其工友之手。
多年来,何小虎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和空间站建设等生产任务,一次次成功“飞天”,令中国航天事业的“心脏”更加强大。
续传承,特别能吃苦
“师傅,我们用什么设备加工航天领域最精尖深的产品?”大学毕业,进厂第一天,何小虎问师傅董效文。
真正走进车间,何小虎“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看到有的车床清晰写着“1967年生产”。师傅看出了他的沮丧,指着墙说:“生产航天领域的产品,我们靠的是这个。”何小虎看过去,墙上是一行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入职第一课,由被誉为“航天钻头”的全国劳模曹化桥开讲。何小虎记住了两件事,一是曹师傅可以在太空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喷注器上,钻出2000多个不同角度、直径的小孔,最小孔直径只有0.12毫米;二是为了保护视力,曹师傅几十年如一日不看电视。
后来他才知道,他们那个车间被誉为“劳模工匠的孵化器”,有一种精神在传承着。何小虎有了目标和方向。
何小虎开始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和实践。那几年,他经常满脸油污、浑身沙砾,鼻子里都是灰土。他从基础做起,泡在车间里反复做零件、磨刀,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学习,找各个师傅请教——那是最苦的几年,也是进步最快的几年。
“踏实、勤奋,又善于思考和总结,陕北孩子的拗劲、韧劲,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董效文说。
苦心人,天不负。2016年,何小虎首次参加国家一类大赛,荣获陕西第一,全国第四,这是陕西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7年,中国大能手选拔赛,他成为陕西入围全国十强第一人。2018年,32岁的他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最年轻的裁判。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5
2019年4月,当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成立征调各工种人员时,师傅们第一个推荐了田得梅。
当舍下不足周岁的孩子,带着行李匆匆赶到白鹤滩时,面对眼前忙碌又有些杂乱的工地现场,田得梅倒是觉得“很平常”,和之前待过的项目并无二致,那时的她还无法预料,在大国重器的舞台上,她将绽放出怎样的光芒和华彩。
项目开工初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安装间场地被土建杂物大面积占用,为尽快开展施工,需将场地及时腾出,作为项目部当时唯一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的身上。时间紧、任务重,田得梅经常两个桥机换着开,以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时长,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完成了项目前期材料设备倒运和场地清理等工作。
与此同时,田得梅也从曾经的“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傅”。作为天车班班长,田得梅坚持通过“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徒弟。如今所带出来的6位徒弟,已全部能够独立负责吊装作业并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转录成为水电四局正式员工。
“师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在天车工的岗位上持续发挥光和热,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田得梅的徒弟邓满平说。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迎来吊装时刻。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之一,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约2100吨,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部两台1300吨桥机配合完成吊装。在吊装过程中,两台桥机需要保持步调一致,以7米每分钟的速度前进。面对挑战,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关点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检查。
吊装时,她冷静细心,沉着细致,面临5厘米的吊装误差,在眼睛无法看到的情况下,她凭借出色的吊装水平,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全面吹响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为2021年6月28日首批机组安全投产发电,献礼____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续工作之中,田得梅结合白鹤滩左岸地下厂房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她的带领和天车班的共同努力下,左岸剩余7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全部取得一次性顺利吊装就位的良好成绩。她所带领的天车班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她个人也因为优异的表现,先后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中国电建“电建工匠”、中国电建“起重机械操作专业特级技师”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6
抓进度 不断推进生产提速
他是“把哨的士兵”,牢牢把握生产节奏,守住任务节点。对于他来讲,庞大的系统工程丝丝紧扣,飞机上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当下耽搁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下一项任务开展,带来计划的大调整。为了推动相关工作高效进行,他盯设计,盯工艺,盯工段,盯自己工段以外的班组,电话盯,微信盯,第一时间保障现场问题解决。不把问题说清楚、解决好就绝不罢休的工作风格也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让人肃然起敬。正因为他身上的这一股劲,电子电气工段生产速率显著提高,同时带动C919大型客机全机电缆的上线速度、完成率、产品质量等的日益提升。“在解决问题上,我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为了产品质量、型号发展”。成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他的坚持,带动工段形成合力,促进型号研制架次条线解决关键问题,保障产品优化落实。
作表率 扛起责任有担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对大飞机事业的责任担当,源于他对“百年百架”目标的深刻认识。他深知,这一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因此更不能懈怠。作为工段长的周琦炜,在C919首架机首飞前夕,立下了“不完成首飞任务不刮胡子”誓言,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壮志豪情;在C919大型客机104架机线缆敷设期间,整整30天他坚持驻扎现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句话,“大家一起干,有问题找我,我都在”。他的以身作则,他的奋斗精神,使工段内团结一心,使大家为之感动,深受感染,没有一个人觉得苦,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最终顺利完成104架机全机导通节点。
抓管理 确保工作协同高效
随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不断深入,为了确保完成生产节点,周琦炜对班组制定“军事化”管理,从班组出勤和上机工作时间进行调整,从班前会到中午用餐时间,从下午上机到下班,时刻按规定时间“走”,确保机上生产效率。他周一做好本周工作布置、周五做好本周工作总结,如班组成员遇到特殊情况,充分做好工作的协调安排,提高班组工作的连贯性。他与设计、工艺方紧密协作,推动多工位齐头并进,带领班组组员全力奋战,完成了数万个卡箍、超过十万个标准件以及线缆线束的敷设工作,保证线缆敷设万无一失。
对于梦想,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对于工作,他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对于自己,他严格要求、不求名利;对于后来者,他悉心教导、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扎根一线13年、专注飞机电子电气装配技术的老员工,周琦炜用信心和恒心“两颗心”,扛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充分挖掘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众多急、难、险、重任务,带领团队共同推动国产大飞机电子电气装配一架比一架好、一架比一架快。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7
从省级到国家级,孟维的奖越来越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江苏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工……伴随着荣誉,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走上研发创新之路。
20年来,孟维带领团队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攻关研究的数控机床加工锻件滑轮方法,突破了在数控车床不能加工滑轮的禁区,被命名为“孟维滑轮操作法”;自行设计制造出的非标刀具,攻克了国外非标刀具技术壁垒,掌握了非标刀具制作的核心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引进实施的等离子切割法加工相贯线工艺,已被全集团、同行业广泛采纳应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孟维还承担起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将有绝技、绝招、绝活的一线骨干精英聚拢,组建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将加工方法、诀窍等技能传授给同事。“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丰富自己。借助创新工作室,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技术骨干,让‘金牌工人’在生产一线不断传承。”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孟维已累计培训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等工种500余人次,助力22人取得技师资格,43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优秀人才。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8
从国内到国际的“24小时热线”
休息前关闭手机,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冯新岩的手机却常年处于24小时畅通状态,不分昼夜,无论节假。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紧急求救”电话,这些求助可能来自山东省内外,也可能来自海外。
2022年9月的一天,忙碌半天的冯新岩准备吃午饭时,收到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位电气试验人员发来的信息。对方请教他变电设备红外热像异常原因。冯新岩立刻放下碗筷,仔细分析对方发来的图像,并给出了缩短周期跟踪一段时间的建议。
对于冯新岩来说,通过电话、微信帮省内外电气试验人员分析变电设备异常并给出建议,是三天两头就有的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专家热线”。
2016年,冯新岩被聘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从业者传授实践经验。多年来,他累计授课600多课时,培训1000多名带电检测技能人员,被评为“国网技术学院优秀兼职培训”。
如今,冯新岩的24小时不关机“热线”还变成了“国际热线”。这还要从距离山东3000多千米的巴基斯坦说起。
2018年,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近900千米长的电力线路纵贯巴基斯坦南北。自2020年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电力铁军”就驻扎在默拉直流工程现场,带去了先进的电力技术,手把手地教“巴铁”兄弟实现电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冯新岩常常拨通国际长途电话,询问驻守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现场的同事们工程的运行情况。他说:“遇到专业上的问题,一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就这样,冯新岩成了默拉直流项目的场外专家。为此,有人开玩笑说:“冯班的技术不仅点亮了齐鲁大地的灯,也让巴基斯坦的灯火更加灿烂!”
多年来,冯新岩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不断地带动着身边人,让“能手身边再出新能手”成为行业佳话。
夜幕降临,俯瞰齐鲁大地,万盏灯火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当一座座城市沉浸在灯火璀璨、岁月静好中时,在远离热闹市区几十千米外的某座特高压变电站,冯新岩正和徒弟们对一台变压器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深夜,通过一系列综合研判分析确定设备健康运行后,冯新岩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有人说,作为万家灯火的“守光人”,冯新岩早已成为一道光,一道技术之光,一道奋斗之光,一道温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