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

|宇春

《幸福的方法》是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我刚读到这本书的前言就被深深吸引了。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心里不停追问: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1)

看了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幸福的书。这本书让我从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时之渴,但我明白,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绿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好处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名字具备充满让人去深入阅读的理由,有很多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结论,里面的很多事实都是我们一向明白或是听说过的,配上相应的小故事,读起来不是很累。全书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分为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带给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是什么呢?我们更多的要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亚里士多德曾宣称:幸福的生活是一辈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获得幸福。简单说来,幸福意味着感觉良好。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能够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古人云:人乃混沌世界之中的一灵物,有一口饭吃,有一件衣穿,有一张床睡,就足够了,太多的欲念就产生了烦恼;俗话也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就是因为有了贪心和欲念才会痛苦和烦恼的。有了太多的贪心和欲念就会产生许多的不满足,金钱比别人少,房子比别人小,车子比别人差,烦恼和痛苦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感的。

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简单,一种放下,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能够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能够透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2)

幸福是什么,我幸福吗?相信所有的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而人生的奋斗和努力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那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呢,衡量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下面是潘继宇同志在读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后,对于幸福的理解。相信广大读者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也会在这里找到答案!欢迎大家留言,说一说自已对于幸福的理解。期待您的参与!!!

本月看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本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幸福的书。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所以总是感觉幸福是那么的遥远又那么临近,是那么短暂相遇又那么平凡和无缘相识,感觉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却无法理解它,甚至不明白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幸福是什么,可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人们都渴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么,这没有个严格的定义。在没有阅读过《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对幸福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原来幸福并非拥有丰厚的金钱和物质。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我们都期望拥有幸福,都能感觉到幸福。但缺少一个完美的定义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书中说道“所有的人都能够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我们需要确立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离幸福更近或者拥有幸福。

书中举例说到,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死后到了一个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乐的地方,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庆幸着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此时,上帝出现了,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此刻是在地狱。另外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年轻人和一群老人一起去登山,年轻人十分迫切的期望登到山顶,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并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沿途的风景,结果他并没有在老人们前面登上山顶。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幸福并非是每一天要做有好处的事情并且最后的结果也并非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接近和体会幸福的捷径。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人生百态,形形色色,有多少人感觉到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失望甚至绝望中挣扎?我也挣扎过,当大学毕业奔波求职时,当独处他乡深夜难眠时,……我幸福吗?或者说,我幸福过吗?似乎心中有过这种感觉,但我没有细细品味过,我似乎来不及细细品味,也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过。此刻回想起来,我安静地思考都是在身处逆境之时,人生低谷之处,一旦走出低谷,我的生活就进入忙碌状态。

按照泰勒博士划分的四种人生类型,我就应属于“奔波忙碌型”,也许我此刻已经谈不上奔波,工作也不算忙碌,我说的是生活忙碌,不仅仅是指工作。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总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安静的时间,思考人生,常常只是闪过心头脑海的一些短暂的念头。就这样,我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烦躁,因为难以言说,所以无从解脱也无处倾诉。这样一种状态,当然不能称之为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泰勒博士在第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我看着这个大大的标题发了好一会儿呆,好熟悉的问题,在我脑海中闪过的那些念头中,必须有这个问题,我肯定在某个时候,问过自己关于幸福的定义。是啊,幸福是什么?我能够确定的是,自己一向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有时候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过质疑。

我迫切地翻开泰勒的《幸福的方法》,期望从中找到答案。泰勒没有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我相信他也无法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千人千面,追求各不相同,但引出了一个更好的问题:怎样让自己更幸福?并且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能够让自己更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幸福不是终点,我们能够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感受,当然结果也重要,但幸福远远不止是实现了目标。

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泰勒谈到了如何实现幸福,重点讲了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美满婚姻,有一些我们做不到,但绝大多数事情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只是需要我们养成习惯,泰勒多次谈到习惯的重要性,这一点十分正确。

泰勒博士最后说,幸福就在当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积而成的,他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们能够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好处与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

我明白了自己莫名烦躁的原因,这些年来,我偏重于物质的追求,当然物质追求是必要的务必的,一个食不果腹的人何谈幸福呢?我不需要在物质追求上改变什么,我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对精神追求的忽略,用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需要更多的去爱,爱家人,爱朋友,我被爱的很多很多,但仅仅被爱并不是一种幸福,单方面的爱也称不上幸福,爱与被爱,才是和谐的,才是幸福的。

其实幸福的感觉就在当下,我们务必学会如何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与其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捆绑着,不如学会去珍惜眼前的事物,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亲人的相处,学习新知识、理解工作任务中得到的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幸福。

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或干涉一件事情的发展,万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从容地应对生活,关爱身边每一位与我们有缘的人。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我们能有缘相识,绝对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缘分,所以必须要学会珍惜,学会珍惜家人、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天同你一起工作的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不要失去后才明白,那样唯有叹息了。学会感恩、学会惜福,就会心感幸福,就会明白,幸福其实就是八个字----珍惜眼前,万事随缘!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3)

“知足常乐”是我们常常会挂在口头上的一个词语,但是知行合一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结合这本《幸福的方法》中说的:幸福是一种感知力,我认为“知足常乐”并不是让人玩物丧志,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已拥有的感知到快乐和满足,并且不会因为得不到自己追求的而感到焦虑。

如今社会,相聚一起吐槽爱人、孩子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恋爱时候有无数个幸福的理由,结婚后有无数的吐槽借口,从当年欣赏爱人的优点成为指责对方的不足;孩子出生时,我们都觉得ta如此可爱,等到ta长大了,我们又觉得ta不肯好好写作业,不愿认真弹钢琴,内心里恨铁不成钢。

究竟是我们的爱人和孩子改变了,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变化了呢?书中说幸福的反面是麻木,我们对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是否已经麻木到习惯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反而处处寻找他们不尽如人意的点呢?

开头沙哈尔教授的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这样千千万万个鸡娃的父母,当你的孩子喜欢某件事物,但是由于读书或者其他原因暂时无法触及的时候,他就会和沙哈尔教授一下,等到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吃个够或者玩个够,比如等我高考结束了,我就要连打一天一夜的游戏,或者一定要迅速谈恋爱,或者要给自己买三个全家桶。

这就是在“高压政策”下的弹簧效应。我曾经在小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立志,等我到了成年领到身份证的那一刻,我一定要去游戏厅疯狂的打游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啊。不幸的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在游戏厅玩游戏被同学举报,叫来家长挨揍;更不幸的是,等到我成年的时候,市面上已经几乎没有游戏厅了。

樊登老师在讲解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樊登《幸福的方法》

无论我们现在是忍辱负重型,无助型亦或是及时行乐型,至少我们现在还有机会,解开我们自己心里围城的桎梏,强化自己幸福的感知力,做一个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的人。

最后,祝所有人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把我们的家人当做自己工作中的“客户”一样来对待,给爱人多一个微笑,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更幸福。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4)

轻轻地合上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双手使劲地搓了搓脸颊,好让自己更加清醒,《幸福的方法》让我从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时之渴,但我明白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绿洲。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人生百态,形形色色,有多少人感觉到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失望甚至绝望中挣扎?我也挣扎过,当大学毕业奔波求职时,当工作遇到困难深夜难眠时,我幸福吗?或者说,我幸福过吗?似乎心中有过这种感觉,但我没有细细品味过,我似乎来不及细细品味,也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过。此刻回想起来,我安静地思考都是在身处逆境之时、人生低谷之处。一旦走出低谷,我的生活就进入忙碌状态,按照泰勒博士划分的四种人生类型,我应属于“奔波忙碌型”。也许我此刻已经谈不上奔波,工作也不算忙碌,我说的是生活忙碌,不仅仅指工作,也包括生活。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总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安静的时间思考人生,常常只是闪过心头脑海的一些短暂的念头。我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烦躁,无从解脱也无处倾诉。这样一种状态,当然不能称之为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泰勒博士在第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我看着这个大大的标题,在我脑海中肯定在某个时候,问过自己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什么?我能够确定的是,自己一向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有时候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过质疑。我迫切地翻开泰勒的《幸福的方法》,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泰勒没有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他也无法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千人千面,追求各不相同,但引出了一个更好的问题怎样让自己更幸福,并且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能够让自己更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幸福不是终点,我们能够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感受,当然结果也重要,但幸福远远不止是实现了目标。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泰勒谈到了如何实现幸福,重点讲了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美满婚姻,有一些我们做不到,但绝大多数事情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只是需要我们养成习惯,泰勒多次谈到习惯的重要性,这一点十分正确。泰勒博士最后说,幸福就在当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积累而成的,他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们能够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成就与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自古有人只羡鸳鸯不羡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能够相扶到老,是幸福的;贫者举家共食一锅粥。你推我让,笑语满堂,其乐融融,是幸福的;处高堂者怀寂寥和忧戚,居陋室者时闻窗外梅花而心旷神怡,是幸福的……

幸福的概念有很多,而老师的幸福是什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幸福的家庭,一班优秀的学生”就是一个教师的幸福——吾将为之不懈努力!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5)

最近一向在看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本沙博士的用心心理学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一书。在本书中揭示了关于幸福的事实:每个人都期望活得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幸福的本身的含义和你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幸福的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它让每个读者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去接纳自己并归纳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你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向错误的认为,只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心灵就会得到成长,就会得到幸福。而泰勒博士告诉我,心灵的成长靠的减法而非是加法,幸福也并非是牺牲所有而换来的。幸福是如此的简单而单纯,要拥有长期的幸福感却是如此的真实与美丽。我曾固执的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去追求我的未来,我的幸福,固执的认为我的心灵是如此的坚强,固执的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固执的认为只有在工作中取得了必须的成就才会幸福,我将事业看得如此的清晰,然而在我口中的事业却是如此的忙忙碌碌与纷繁复杂。

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忙碌于事业、家人、朋友的和谐共荣,却常常忽略自身的幸福,以牺牲自身幸福换来成功,往往是脆弱而不长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真实的自己,自由悦纳了自己,才能悦纳别人;只有掌握了欣赏式探寻的方法,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的从容。

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泰勒博士。《幸福的方法》将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在黑夜行走的人们,如同照亮我们的心灵一样,我相信,每个行走在路上的人都需要这样的光芒。

幸福究竟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奥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觉,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取,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用心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忙”,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取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这是安妮·弗兰克的名言)要明白我们追求金钱,追求名誉这并不算真实价值,就像泰勒博士认为的那样,至高财富是幸福,是所有目标的终点站。

或许我们在探索幸福途中会遇到挫折,遇到风雨,遇到各种阻碍,这都不是我们放下幸福的理由,我们务必时刻的谨记机遇是从困难中孕育出来的。就像书中提到的一样,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避免的痛苦,同时也会有很多内在与外在的,影响我们获得幸福的阻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无论何种困难状况下,都允许自己诚恳地去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有自然的转变过程。

幸福是没有终点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更加的幸福,这就是从幸福到更幸福的过程。我也始终相信我们会更加的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状态或是无所求的。那么,在那里,透过《幸福的方法》书中与自身的结合,获取幸福的途径如下:

1、建立一个新习惯,并将它持续下去。

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建立了之后坚持下去就没有那么困难了。而要建立什么样的习惯才能让我们更加的幸福呢?又期望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如,每晚睡觉前总结一天的收获,每一天早上对自己说些鼓励的话语,每月读1-2本书籍,每周做3-5次运动,每个月看一次电影等,就是这样的小习惯,慢慢的会改变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增加其他的习惯,托尼·施瓦茨说过:“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不要着急,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人生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不在乎你前面跑得有多快,重要的看你如何将这段路程坚持下去,每一个跑到终点的人都是胜利者。另外,在建立开始建立新习惯之前,就应停止那些不好的习惯。

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定位,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我将付诸于我的行动,我明确着自己的不足,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并非是电力,我将逐步逐步的开始自己在工作上的一个个利于自己成长的习惯,比如说,每一天坚持看一些书籍,每一天晚上记录一天的工作事要,每一天睡觉前回想这天的收获,哪些方面还不清楚,每一天早上起床对自己说:“这天是全新的一天,我能够做的很棒,这天我会很幸福,未来也会很幸福。”

2、学会表达感激,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我时常告诫自己,我此刻是幸福的,我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群友好的同事,一个不错的室友,一帮优秀的朋友,以及爱我的家人们。对于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都以真心的去对待,真诚的向他们表示感激。当然,我也感激上帝,让拥有了这一切。在读完《幸福的方法》之后,我开始把这些感激的事情记录下来,博客中,校内中,QQ中,日记中,每一天必定的更新,记录着值得我感激的人、事与物。然而,我并没因为在生活中多了这一习惯感到烦恼,反而让我去挖掘了事物中本身的美,其实这种美不在于这个事物的本身,而在于我们去发现事物的心灵是否怀揣了追求美的意识。当然,我相信这样做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有很好帮忙,能帮忙我树立用心的人生观,就像用心心理学中提到的真诚的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激,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从此刻开始吧,在每晚入睡前,写下几件让你感到很快乐的事情,一些让你感激的事,这些事能够是一碗米饭,与一个好友的畅谈,工作中的优越感,为朋友祈祷祝福等等。如初的明白只有我们真正的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一切,才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3、协调此刻与未来,发掘并享受幸福。

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谈到了人生汉堡模式。第一种汉堡类型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人生,称为“享乐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第二种汉堡类型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这种类型能够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是口感很痛苦,这等于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目标,称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是既不好吃也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能享受眼前的食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把它称为“虚无主义型”;第四种是“幸福汉堡型”,既好吃又健康,如同,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有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在这四种汉堡模式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反应,前三种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都错误地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错误的认为只有成功本身能够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主义型”则错误的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下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在那里,我们不难看出“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此刻的奴隶,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好处的目标,而去快乐的努力与奋斗。

透过我分析了自我,我发现原先我一向坚持的幸福理念却是一种忙碌奔波,在求学途中,我一向为了找一份稳定收入不菲的工作而努力,用心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写作潜力,我不得不承认,曾今是那么的精力旺盛对待自己的未来,但却忽略了朋友,忽略了享受大学生应有的那段青春年华,但是,我并不为我曾今的执著感到后悔,因为我也确实找到了一份领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只是那种成就感确实那样的短暂,我开始回顾,开始反省,为什么不能够做到工作、朋友、家人兼顾呢?如今,我刚参加工作,务必得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争取做到“幸福汉堡型”,虽然目前从事的工作并非本专业,也非自己强项,但是我相信透过自己的努力会慢慢的变好,那种消极的心态也会随着自己的慢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消失。

定岗的那段时间,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我要放下自己的爱好,放下自己的梦想,而从事这个从未涉及的工作,我尝试着站在领导的位置来评审自己,最终让我更加的不自信,接下来的几天除了烦躁的情绪和对自己的否定以外,什么也没有,失眠开始缠绕着我,感觉自己的生活糟糕透了,我很厌恶那样的自己,于是开始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来调试自己的心态,开始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这个职业,然而我发现这个事情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糟糕,换个角度来讲,我多了一个机会去学习另外的技术,就如《幸福的方法》中说的一样:就算当我们务必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能够去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即时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为。何况我并牺牲多少,年轻的资本还在,梦想还在,我能够在做好这份工作的同时,我相信这些东西在我的未来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开始利用时间,整理时间,学习那些曾今不感兴趣的东西,身体似乎充满了力量,大步大步的迈着步伐,我喜欢上了这样的自己,并慢慢的去参透生活,享受当下所有的事情,未来也将是完美。我将用实际行动,快快乐乐上班,高高兴兴的学习,在有好处的生活方式中去享受点点滴滴,一一的诠释生命。

4、设定目标,赋予使命,实现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人,务必要设定一个明确的,能够带来快乐和好处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我一向坚信信念是一个不错的圣诞老人,就像泰勒博士说的一样,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语言。当我们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也许这个目标会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情,并且要明白任何一个获取成功,或说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务必持续一颗用心的心态,要自我和谐目标。所谓和谐目标就是要主动的去选取目标,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的愿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和名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追随生命的喜悦时,不仅仅能够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从此刻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然后行动起来吧!去做那些我们人为有好处的事情,理性的想法是完全贴合人性的自然的,用最纯真的心去体现最真实的生活。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此刻的工作有过偏见,而此刻的我,却已经明白了这样的偏见阻碍我的发展,限制自己追求幸福的潜力,自我的实现不是根据自我的方式去走,而是在正面与负面中交错成长,在工作中我们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体会到工作幸福感。此刻,尝试着去改变对工作的态度,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职责,这样我们不但会感到更幸福,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有更好的表现。我始终相信,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里,员工一样能够为工作赋予新的好处。

另外,不要在挫折面前低头,在困难面前我们才能发挥出我们的潜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机会。就像塞缪尔说的: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务必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忙。

在那里,可能会有人,我们怎样样才能开心的工作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享受劳动的喜悦,寻找我们的使命感。我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会幸福快乐,也不认为把工作视为负担、职责的人会享受到工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有很多人并不爱此刻的工作,因为那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心理学家亚伯拉希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但是这种运气却很难降临。这样的话,很多人在工作中就会很难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有的人为了权利和金钱而工作,有的人为了声誉和名气而工作,却很少有人能把工作看成一种使命感,或许你并没察觉到这有什么不对,但是在自我实现中,这种行为就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有使命感的人,他们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力量,对工作充满热情,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

从此刻开始,去寻找自己的使命感吧,那是我们最内在,最真实的呼唤,也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声音。问一问自己对你有好处的是什么?什么给了你使命感?你觉得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什么能带给你快乐?就如泰勒博士说的这几个问题或许能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帮忙指明寻找使命感的方向。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6)

你幸福吗?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幸福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因为它简单,所以有很多人忽略了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也许你就会问我,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写道:“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在商业中,钱是衡量标准,用来评估资产与债务、利润与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因素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在人生中,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负面情绪是支出,正面情绪是收入。当我们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就是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获利了;当我们长期处于抑郁中,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破产”。

人们也许会说成功就得到了幸福。其实,成功并不等于幸福!成功获得的只是心灵上的放松和解脱,这种解脱给人带来了真实的快乐,但并不等同于幸福,只是“幸福的假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但是这种喜悦只是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因而很多人便把这种喜悦、解脱误当做是“幸福”,从而造成了“幸福的假象”。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的一个经历,便是他16岁时获得了以色列的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他认为他应该获得了幸福,但是实际上没有。他为了准备比赛,节制了一个月的饮食,他曾暗自发誓,在比赛结束后一定大吃几顿“垃圾食品”。当他比赛结束后,他真的跑到商店去买了两个汉堡包,但是此刻他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是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他看着手中的汉堡,发明了四种汉堡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便称作是“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将更健康,但是吃起来很痛苦。这种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便称作是“劳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这种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幸福,也不对未来抱期许,便称作是“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则是最好的,既美味,又营养。这种既享受当下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好的未来,就是“幸福型”。

既然成功并不等于幸福,那么幸福感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遗传基因,二是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三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现实中大多数人属于“劳碌奔波型”,这主要受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就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周围人的奖励或者鼓舞;当职工工作出色时,也受到了老板的奖励和他人的羡慕。这就使得人们习惯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终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人虽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是却闷闷不乐;或者是听到并且我们认可有钱人并不一定快乐的观点。仔细回味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从开始上学起,我们便不断被灌输一种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于是,我们便在追逐成绩的提升,希望得到父母、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与赞扬。但正是在追逐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受到了来自考试的恐惧以及巨大的压力,忽略了学习中也可以得到快乐,我们更多的期盼是下课、放学和放假。本以为上了大学便可以好好地玩了,但是事实上大学的压力也不小。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可能很多人都在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烦恼。而当我们找到工作后,又是处于同样的状况。为了能有较高的薪水以及职位的升迁,我们又不断地强迫自己努力,去追逐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却以背负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代价。即使我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很多钱,有车有房,我们也不一定感到快乐。我们在享乐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幸福。大多数人都处在每天忙碌奔波,但最终却不知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沙哈尔博士说道:“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这样,很多人就会在愁闷什么工作才能达到这种幸福的生活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当我们反思这三个问题并找到答案时,便就是找到了幸福的工作。工作也有三个层次: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只为赚钱谋生的人关心的只是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并且期待的主要是节假日;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不仅关心财富的积累,而且还关心事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升迁的可能性;而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感的人,最关心的是工作本身,工作给这些人动力,给这些人快乐,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你想得到的是哪种工作呢?呵呵……记住,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并有意义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的方法》优秀读后感(篇7)

前言:不知道是不是产后抑郁在作怪,随着诺诺的长大,我也省心了不少,最近的工作也不忙,也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来支配,但是却越来越不快乐,时不时情绪就会很down。经常会有抽离出来的感觉,看着一个人在随着时间向前漂泊,这段时间是没有光芒的。《幸福的方法》里面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意义+快乐,也讲到了如何通过一些改变去提升幸福感。幸福是人一生的终极目标,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究找寻。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四种“汉堡模型“,代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享乐主义者“,是指为及时行乐而出卖未来人生的幸福人生。追求及时行乐,逃避痛苦。这种类型的人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忙碌奔波型“,是指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现在的痛苦,认为痛苦的过程是幸福的必由之路。这种类型的人只追求结果,不享受过程。

“虚无主义者“,是指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及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这种类型的人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处于麻木无感的状态。

“感悟幸福型“,是指不但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也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回想自己,我以前可能处于忙碌奔波型,包括之前得学习和工作,我期待从一个个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而罔顾生活。记得前几年还在和byhan谈恋爱,在谈及要不要在一个城市时,我用了几个证书拖延了几年的时间。那时候,我期待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而这幸福感持续得时间却很短暂。

这两年,忽然觉得以前的生活太累,工作忙到没有生活,所以我渴望放松、舒适的生活感受。其实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可就是会沉迷。这也是“享乐主义型“的特点,会一直沉迷。

很久以前我对于人生的目标是:27岁之前找到共度一生的人,30岁之前有个孩子。事实上,我做到了。但是短期目标的达成之后,带来的是空虚,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抓手。仿佛童话故事戛然而止的结局: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有时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又觉得很迷茫,究其原因,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对于幸福的感受不具备持续性。

作者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幸福的误区

幸福是个无限游戏,而我们经常把它作为一个有限游戏进行参与。我们期待一段时间看到结果,我们期待的是结束。然而幸福是个终生话题,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换句话说,没有最幸福,只有更幸福。

幸福不是一直情绪高涨,没有负面情绪。只是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直本积极情绪推动,不受制于愤怒或者内疚之类的负面情绪。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负面情绪当作支出,只有当正面情绪大于负面情绪时,才能实现幸福的盈利。

幸福不是有明确目标,而是有目标感。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也就是“把背包扔过去“:一个人在下决心之前容易犯犹豫不决的毛病,容易退缩,效率降低。但重要的是,当你真正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命运也开始帮助你。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只有当我们确认目标之后,我们才能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上。目标不是空想,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以及行动计划。自己与他人

在育儿中,关于学会分享这部分的知识学习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只有自己这里充盈了,才会自然分享。延申到爱,只有足够爱自己,才能自发地去爱别人;延申到幸福,只有自己感受幸福,才能将幸福的感受分享出去,不怕失去。这与书中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我们得先学会完善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处。

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说“无条件的爱“,但是任何付出都不能伤害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会变成”牺牲“,而牺牲是不幸福的。亲密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个双赢的游戏,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有助于双方的成长,以双方的幸福为标准进行衡量,做一些对两人都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

Byhan昨天晚上接我回来的路上说,他斥巨资让我运动的原因是运动完会产生多巴胺,我开心就会给他一些爱。额,我最近没空给他爱吗?看来,我们需要一起去运动了,一起做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情。

本书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叫幸福催化剂:那些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内在价值和兴趣目标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弹性,并且会更有创意地把这些优势覆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一个人的与家人共处的时光、运动、阅读甚至独处,都可能让整个生活焕然一新。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召他人也加入这个行列。当我们摆脱自己的恐惧时,我们充满朝气的变化自然也会解救他人。

如何找到幸福的工作

发问才会有答案。我们只有开始质疑自己,才会去探索和征服自己,才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事,发现一些以前被遮拦的道路。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

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在工作上,可以挑战自己假设的情景及传统的思考方式:我工作快乐吗?如何才能更快乐?我会为了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如果我不能离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育儿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地教育都是“先苦后甜“,过度强调目前所受的痛苦,学习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所以我们大部人可能都是偏向“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想法本身和情商相冲突,更不要说既快乐又成功地生活了。

因此,现在比较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是“玩中学”,我想它的意思就是能够快乐地获得知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孩子平衡当下和长远利益,同时获得快乐和意义,即获得幸福的体验。

“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也就是说,父母是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提供环境支持,找寻幸福的最大责任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目标和任务的设置中,要注意营造较好的压力环境,如果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焦虑情绪,如果没有挑战性,也会导致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度的把握变得至关重要。

做出一些改变

练习:写感恩日记;记录日常时间分配,并尽量增加给你带来意义和快乐的事情的时间;冥想,往正面情绪引导;在期望做的改变上养成习惯。

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自己,把虚荣的东西抛开。我们必须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享受快乐和意义的权利。

尝试: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首先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前路尚不明朗,就先从脚下的路出发吧。

    34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