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详细内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相比2021年的88222万人,减少666万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详细内容,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072万人,此后开始下降,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为93727万人。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降到9亿以下,为89729万人。2019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相比上年又减少89万人。
非人口普查年份,劳动年龄人口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与普查年份相比变动幅度较大。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相比前一年,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降。
2020年,我国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普查公报(第五号),2020年中国16-59岁人口为879052796人(879052万),比2019年减少约1735万人,为历年降幅最大。而到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8222万人,相比2020年不降反升,上升了317万。
至2022年,1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500多万,这还是超出了专家们当时的预期。
此前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在2011-2020年将绝对减少近3000万”。
《经济蓝皮书春季号》认为,2011年或者201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劳动力的基础人口绝对减少,劳动力无限供给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相应地,资本报酬递减的现象已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也开始升高,人口红利就正式开始消失。
如何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需要理性认识并重点强调的是,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但我国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并未扭转人口红利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劳动力队伍依然十分庞大,数量多、成本低仍然是现阶段的重要特点。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有近9亿,虽然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分布差别明显。而且从年龄上来看,202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人口依然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整体上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而言,我国拥有的是一支分工精细、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
事实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带来的不都是挑战,其中也蕴含着不少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倒逼机制。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资本和技术来替代工人。现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替代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不仅极大地改造了传统产业,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第二,使“素质红利”的重要性更为凸显。高质量发展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素质已经得到很大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不仅如此,我国还拥有一支数量众多的掌握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力队伍。人口及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数量上的不足,也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左右。
第三,老龄产业获得发展机遇。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医疗卫生、保健护理、家政旅游等老龄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老龄人口也是新技术的积极参与者,比如,2020年以来,线上消费的新用户中增速最高的是银发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趋势。
总之,面对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大力推行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化挑战为机遇。既要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实行积极稳妥的延迟退休政策,扩大劳动年龄人口的范围,积极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也要高度重视人口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力提升“素质红利”;还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有哪些影响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比如“七普”数据发布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指出,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
陈功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人口抚养比(0-14周岁与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周岁人口数之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10年的34.2%。“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抚养比为45.9%,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1.7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抚养比的下降趋势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逆转。当前我国仍然处于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红利期,但由低人口抚养比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
统计专家姚美雄则告诉界面新闻,长远来看,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影响因素,将造成总产出的减少,导致潜在生产率大幅下降,以及提升用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能力,进而会导致市场萎缩,整个经济内需不振。他认为,我国人口负增长叠加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未来将导致人口红利消失。
2022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开始负增长,带来的典型冲击是供给侧,比如劳动力增长减慢,成本提高,导致企业成本提高,比较优势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还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减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随着劳动力减少,企业被迫用资本替代劳动,用机器替代人,替代得过快的话,就带来了投资和回报的不相对应,即资本报酬递减。
除此之外,劳动力减少,也导致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了,这个转移本来可以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但随着转移速度放慢,生产率改善的速度也就放慢。所有因素叠加在一起,放在一个生产函数里,就意味着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
此前在2022年12月下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曾湘泉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我国就业形势整体状况趋好,但还面临短期和中长期挑战。从短期看,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让就业市场产生波动,但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所带来的挑战更值得关注。
蔡昉指出,总人口负增长的转折点到来以后,供给侧的冲击还将持续,而且还会加强。从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到当前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速度比较平缓,“可以说是一个缓冲期”。但随着总人口开始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相对会加快,意味着对经济的冲击在今后会加剧。
不过他也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不足。但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中国独特的劳动力供给来源在于,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将推动这一过程。
界面新闻注意到,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日前在解读2022年中国人口变化情况时表示,虽然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但我国仍有14亿多人口,人口规模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人才红利逐步显现。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