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惊现中国移动7G
兔年新春,电影《流浪地球2》《满江红》上映数日即以逾10亿元票房一路“领跑”,红红火火的贺岁档为国人铺陈开了久违的影视盛宴,释放出中国电影产业强劲的复苏信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2惊现中国移动7G,希望大家喜欢!
流浪地球2惊现中国移动7G
《流浪地球2》也因再度刷新国产科幻大片制作高度,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议。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还有一个小彩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月球危机中,吴京主演的刘培强接到“航天员紧急入列通知”时,手机左上角赫然显示“中国移动7G”。
按照电影剧情设定,到2058年,地球已经停止自转,月球即将自爆,太阳面临氦闪危机,地球开始“流浪”。万事万物都在巨变,而中国移动却依旧存在,且已经将目前的5G网络升级到了7G,仍坚持为大众兢兢业业服务。
仔细想想,5G演进到7G、中国移动信号全球普及这样的设定其实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未来世界发展成什么样,但那里一定有中国移动的信号。
5G变7G?没毛病!
中国在2019年正式进入5G时代,按照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规律,大概每10年左右更新一代,目前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通信运营商也在研发6G的进程中。
中国移动在《6G 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中表示,目前 6G 网络架构处于研究阶段,预计在 2030 年将迎来商用。
因此可以推断,在2058年,地球开始“流浪”前夕,中国移动7G已正式普及
中国移动7G全球普及有可能吗
很有可能!
作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的引领者,中国移动正以全球最大的5G通信网络为基础,持续打造以5G为首的最强连接底座,建设起优质的5G /4G和光纤宽带网络。
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
其中,中国移动建设了高速泛在的移动信息网络,已开通5G基站数127万个,千兆宽带覆盖住户达到2.4亿户。
中国移动5G基站数占全国5G基站数量的一半以上,真正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5G通信网络,让信息服务惠及国计民生。
我国通信技术从1G空白,到2G跟随、3G参与、4G追赶,再到5G引领,中国移动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优质的网络底座基础、步履不停的技术研发,再加上创新应用的不断落地......
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流浪地球2》中,中国移动7G全球普及,甚至发展到实现星际通讯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见证这一场面。
当然,未来总能让我们无限憧憬,但每一次新兴事物的面世和迭代都非易事,背后还蕴藏着技术的突破和整体产业的前期积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所有通信行业同仁勠力同心,全面推进通信技术更新迭代,让7G网络的普及应用早日成为现实。
流浪地球2里有哪些中国特有元素
山东人郭帆导演的新作品《流浪地球2》于1月22日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作为《流浪地球》故事的“前传”,《流浪地球2》围绕太阳即将毁灭的背景展开,人类决定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准备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发动机,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宏伟计划。
坠落的太空电梯、飞船穿梭时的撞击、被陨石击毁的城市……在《流浪地球2》的预告片中,地球末日的特效燃爆屏幕。主创团队透露,与前作相比《流浪地球2》中视觉效果的批量制作更加成熟,在科幻电影工业化的管理和可控性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电影的科幻外衣之下,《流浪地球2》延续了第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年轻人为拯救地球挺身而出、团结合作,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同时,故事中数字生命技术也初露端倪,通过人物的思考和选择,寻找科幻电影新的中国式表达。
科幻电影工业化晋级的背后:拍摄的底气来自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流浪地球2》相比前作《流浪地球》,让观众们大饱眼福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的飞跃和进步。导演郭帆透露,“拍摄第一部时确实没有太多的经验,往前猛冲的状态,到了《流浪地球2》中就需要更多的规划,特别是视效(视觉效果)方面。”
“真正看视效不是单一的镜头做得有多精美,工业化思维是如何做到1000个镜头是同样的水平,而这个水平的体现其实在于我们的管理、流程、可控性,必须有规模化的镜头完成才能达到真正的提升。”郭帆介绍说,在《流浪地球2》中完成了3000多个视效镜头,额外还有1000多个面部视效。
郭帆透露,真正最难的特效是做人脸。《流浪地球2》作为阐述地球为何要流浪的“前传”,故事中的人物年龄比第一部更年轻:“从技术层面来讲,把人年轻化的难度,比一些‘天崩地裂’的特效镜头还难。”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完成并掌握了这一特效的制作后,郭帆称团队在视觉效果制作方面凑齐了最后一块拼图:“如今关于视效制作的门类,基本上我们全都涵盖了。”
“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我们拍摄科幻电影最大的底气。”郭帆说,完成这些背后的3D打印、数字车床技术,靠的是国家的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在《流浪地球2》中继续饰演刘培强的吴京说,“这些年我们航天事业的进步,我们的空间站,没有这些强大的科技作为依靠,我们的科幻电影怎么能让观众更加信服呢?”
郭帆进一步解释说,“到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火星探测器,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所以电影里再出现类似情节的时候,观众也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在以前拍这些内容,观众可能心里都在想‘这能实现吗’,因为我们可以(做到)了,我们的科幻才成立。”
“我们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是做科幻片能够成立的土壤。”郭帆坦言,国家的航天实力,是主创团队拍摄这些太空场景的底气,是科幻电影的唯一现实支点。
找到自己的根脉 完成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表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仅从预告片中的几句台词,就足以见《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科幻外衣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其实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呈现方式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这一概念根植于中国人的故土情怀,正是我们对家人、对故土的留恋,才决定我们会带着地球去流浪。”郭帆接受采访时介绍,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一定要先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再用自己的方式,并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完成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表述。
制片人龚格尔也称:“这部电影的情感来自刘慈欣的原著,从个人到家国的传承,故事里人物的动线、逻辑都来自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写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预告片中,在流浪地球计划起航之前,通过“数字生命计划”延续文明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中引发争议。对于这一故事冲突情节的设定,郭帆解释称,关于科幻讨论最多的就是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类掌握的技术其实是把双刃剑,如何面对技术带来的利弊,是在《流浪地球2》中着重表达的内容。
“电影里有很多对过去的人的思念,怎么去体现这个思念,也许通过技术真的可以完成这件事。”郭帆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认为,每当我们思念故去的人时,都会说一些话或做一些事,也许可以通过数字生命技术把这份思念固定。
“拯救地球的故事国外电影拍过很多次了,但他们更多的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讲的是团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面对过无数的天灾人祸,我们靠团结和很多人的不畏牺牲才走到今天,《流浪地球2》将这种家国情怀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又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有观众在观影后评价称,《流浪地球2》格局很大,不光是视觉盛宴,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化。
另一名观众感慨说,“在应对世界性危机和难题上,全世界人民做出了共同的努力和牺牲,这种宏大的主题是很难在其他国家的影片中看到的,这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点。”
电影内外的“周喆直”:致敬初中老师 敬佩李雪健演技
“当我知道李雪健演的角色名字叫周喆直的时候,我有点震惊、出乎意料,后来和郭帆微信聊天时,郭帆用哈哈大笑的表情回复我,又加了一句‘致敬周老师’。”说这句话的是郭帆的初中老师周喆直,现任济宁市实验初中校长。
周校长回忆说,郭帆上学时兴趣爱好特别广泛,酷爱绘画和电影,当时他手头有很多漫画书,画得惟妙惟肖:“这个电影能够获得成功,实际上是他当年就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孔孟之乡济宁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郭帆就是土生土长的济宁人。1992年至1996年,郭帆就读于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时,周喆直老师曾教过他,并在青少年的郭帆心中播下了勇敢追梦的种子。离家求学、工作多年,郭帆仍满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老师的敬意。早在2019年上映的第一部《流浪地球》中,郭帆就多次加入了“济宁元素”,当时“济宁N3派出所”和“济宁补给站”不仅迅速刷爆了济宁人的朋友圈,也为家乡济宁打了次硬核广告。
而在电影中,由李雪健饰演的角色周喆直,面对全人类厄运所作的“人类股骨”的演讲,也是预告片中最富人文主义色彩的部分。他身穿中山装、眼神坚毅,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团结起全世界人民的心,赢得延续人类文明的可能。郭帆透露,李雪健为了演好在联合国演讲的那场戏,特意把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发言录像都看了一遍,揣摩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肢体语言。
“李老师的表演真的是艺术品,我从来没想到睁眼可以演成这个样子。”郭帆回忆说,当时李雪健先闭着眼,经过10秒左右的快速眼动期,然后开始缓缓睁开一只眼,睁到一半时另一只眼打开,眼皮不动、眼睛开始动,当时表演指导在旁边都啧啧称奇。郭帆评价李雪健的表演时说,“他一直都会有小细节点,去串联这个角色的情绪。”
在郭帆看来,电影中周喆直这个角色的信念感很强。“信念感其实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但通过李雪健老师的表演,这种信念感就能自然地摆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