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和杰

现在的年轻人生育意愿减退了,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专家回应现实问题!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首现负增长,减少85万人。人口数量由增转减与人口结构老龄化并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就人口负增长问题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还可能“此消彼长”地缠绕一段时间,现在就说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为时尚早,但我国人口负增长大势已定。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我国持续30年的低生育率消耗了人口正增长的惯性。

原新认为,从现在到2050年的近30年,是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人口会呈现出温和下降的态势。这30年是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摸准年轻人的生育需求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能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躺平”不“佛系”。

我国处于人口零增长阶段

第一财经: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人口负增长呈现出什么特点?您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负增长的什么阶段?

原新:现在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或是阶段有点为时尚早,去年只是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还没有观察到一个持续性、常态化的减少过程。无论是2021年的净增长48万人,还是2022年净减少85万人,相对于14.12亿人的总人口规模而言,规模太小,并不能代表什么。

学术界将人口增长分为三个阶段,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准确地说,我国现在处于人口零增长的阶段,零增长阶段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零增长在人口学的另一个含义是人口总量已达峰值,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几千年以来不断增加,现在达到了最高值14.1亿~14.2亿。

人口零增长是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在这阶段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还会缠绕一段时间,最后过渡到死亡率占了上风就会开始长期的、稳定的、常态化的人口负增长。

我国出生率还有可能增长的一个因素是三年疫情推迟了人们的生育行为,疫情之后可能会有一个生育的“反弹”,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势已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了。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零增长到负增长一般有3~5年的过渡时间。

我国人口负增长的最大特点是占世界人口17%~18%的第一人口大国整体实现了负增长。现在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大部分都是人口比较少的国家,只有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规模,他们可以通过国际移民来调节或是延缓负增长的趋势,但对于有14亿人的中国来说,一旦陷入了负增长的状况,是很难调整过来的。

第一财经:为什么我国人口负增长出现的时间比预期的要早很多?

原新: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一个必然结果,相比全球的人口转变,中国人口转变的典型特点就是急与快。人口出生率从35‰到12‰的转变,我国仅用时40年(1966~2006年),相比欧盟国家少用80~90年。同时,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从6以上降至更替水平,仅用时23年(1968~1991年),只相当于多数发达国家用时的1/4~1/6。

我国的生育率水平自1992年以来就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持续波动下行,2020年降至1.3,2021年不足1.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的数据,生育率还在继续走低。

未来30年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机会和挑战

第一财经:网络上观点认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负增长关系不大,我国人口保持在7亿~8亿就可以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原新:把人口从14亿人减到七八亿,关键在于以哪种方式来减。用50年减到七八亿,还是用100年减到七八亿,剩下的七八亿人的年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温和的下降过程,但在人口负增长的远期阶段,会是一个剧烈的下降过程。

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形势是近忧很小,而远虑很大,如果在早期阶段可以让生育率提高到一个适宜的水平,那么远期阶段就可以尽量避免出现人口剧烈减少的危机。

按照联合国的最新人口预测,如果保持1.4~1.5的生育率,中国人口到2050年还在13亿人以上。如果还按照这样一个生育率继续再走50年到2100年,人口就会减少到了大概7.7亿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0.9~1.0,即每对夫妻只生1个孩子,那么到2050年,我国还有12.2亿人左右,和1.4~1.5的生育率相比没减少太多,但是如果继续保持1的生育率,到这个世纪末只有5亿人左右,50年周期减少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

所以,一定要重视人口负增长的阶段性,未来30年正好处在人口负增长的一个温柔期。这30年的生育率对于2050年以后的人口变化非常关键。

生育率对于人口老龄化也很重要。从人口结构变化来看,按照1.4~1.5的生育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在2054年将达到峰值5.2亿人,老龄化水平升至40%以上。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2022年老年人口2.8亿人,老龄化水平是19.8%,也就是说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老龄化水平会再翻一番;到了本世纪80年代,老龄化水平会达到48%,近一半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的话,虽然老年人口数量不变,但是到2054年我国老龄化水平会超过44%,到本世纪80年代,老龄化水平达到62%,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老年人。也就是说,生育率越低,将来的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

第一财经: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一样重要,如果未来的七八亿人中,老年人占到大多数的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为了让人口发展更加健康,在未来30年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您觉得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原新:未来这30年,对于我国来说非常关键,是一个宝贵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应趁现在生育率还有弹性的时候,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弹性激发出来。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国际经验来看,降低生育率办法很多,而提升生育率几乎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而且提升生育率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包括经济的、时间的、社会的、政治的、情感的,各个方面的成本都非常高昂,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第一财经:提升生育率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很多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效果仍然有限,原因何在?

原新:现在政策上鼓励多生,采取积极生育政策和措施,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包括经济激励、时间支持、技术支撑、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一系列奖励措施,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给予保障。然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愿意生孩子,这是个内生性的问题,外生性的生育政策想刺激人们生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第一财经:看来应对人口负增长,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生育率。您觉得提升生育率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太低了,而且持续走低。2021年调查,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生育意愿会左右生育行为,生育行为一般低于生育意愿,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1.3,近两年低于1.3。不仅如此,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单身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不少年轻家庭还选择“丁克”(即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孩子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在现在年轻人的观念中已经与他们父母辈、祖父母辈的普婚普育观念大相径庭,还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想要改变年轻人的这种观念是非常难的,如何真的能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躺平”不“佛系”,我觉得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难题。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虽然我国没有出台直接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战略措施,但在应对低生育率以及老龄化的方面已经制定了很多政策,应对低生育率就是应对人口负增长。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摸准年轻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之下他才愿意生育,也就是说年轻人的生育需求到底是什么,对此应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目前已经出台的众多的提升生育率水平的规划、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产生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政策的架构层面,关键是促进政策措施产生真实的效果。

在现有的政策和清楚年轻人生育需求的基础之上,应该进一步去完善补充相应生育激励的政策和措施。因为一代人和一代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生育激励的政策也不能停步,也要动态调整,在这方面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90、00、10世代的出生人口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其中90后比80后少了1172万,00后比90后少了4700多万。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作为目前生育的主力军,工作压力、婚恋与生育成本成为了80后、90后难以跨越的阻碍。

但在很多60后的眼里,这些似乎只是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一些推辞与借口,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经济还远远不及现在,还不是养活了一大家子的人。

很多人认为,恐婚恐育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穷,但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对比,就可以推翻这个答案了。

我国于1978年正式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这也正是90后、00后的父母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个人主义思想的逐步渗透,都影响着这一代人的婚恋观与家庭观。

穷肯定不会成为一个人不愿意生孩子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在财富曲线两端的群体,生育的概率与数量是最高的,反而是位于中部的大多数“普通收入”群体,生育欲望是最低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以下4个因素,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原因。

价值序列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落地,大量的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从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以家庭集体为中心的主流思想,逐渐地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个人主义思想。

越来越多人不再将集体价值作为自己价值排序的首位,而是将自我价值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因此,生育在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里,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性别对立

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当然,男女不平等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毕竟数千年来,男权思想一直是社会中的主流。

我国女性思潮的起步较晚,在这几年的脱口秀节目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女性主义的话题,但其中最火的,还是杨笠。

从杨笠的爆火,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依然还处于批判男性权力与性别主义的阶段,而这也让很多人直接的产生了“严男”“厌女”的思想。

两性间要达成协作式的亲密关系,也变成了一件难度越来越高的事情。

由于体能不再是职场中的核心优势,女性也更容易进入时尚、创意、管理等工作领域。

“上迁婚”的婚姻习俗让女性倾向于找比自己条件优越的男性,而随着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择偶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压缩。

生活压力

很多人对于生活里一系列压力的直接感知,可能会直接归因于“穷”。

根据“伊斯特林悖论”,穷不是让一个人感知到不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来自于“落差感”,也就是我们感觉到存在着许多比自己有钱、过得比自己好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难以摆脱的社会性,我们都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感知自己的存在。

经济的发展普遍地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让我们不敢踏入婚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自己没房,而是别人结婚都有房,有的人,还有好几套房。

《中国人的幸福与健康》调查书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的给人带来相应的幸福感的提升。

快速的变化会让人感觉非常不快乐,而很多感觉自己不快乐的人,也不希望把自己的不快乐延续下去。

生育的机会成本

生育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自身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尽管有相应的法规来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利,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会在面试与职能考核的过程中,去试图规避女性员工由于生育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个人主义的思想让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因此,生育也成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另外,养育子女过程中意外与疾病的风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打击。

消费主义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也让很多家庭有了更高的教育开销,这些花费不一定是出自于孩子个人成长的需求,而是源自于商家营造出来的从社会比较中获得的优越感。

个人主义思想的普及,也让亲情之间的联结不再那么紧密。

有人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别啃老”就谢天谢地了。

生育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个人选择,但也关系到一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规划。

而每个人也无法摆脱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这也就组成了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种情境式的动物,与其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要生孩子了,不如说,整个社会环境在默默地影响着年轻人成为恐婚恐育的人。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生育欲望最低的,正是占据了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甚至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自己,至少可以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

专家:目前的育儿成本,不低于这个数

著名的人口经济学家梁老师,近日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其中的数据参照了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支出数据等,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下面给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中的部分数据摘要: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相关数据指出,我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

城镇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3万;农村家庭则稍微低一点,约为30万;即使是最低收入的家庭,养育成本也不低于11.6万元。

如果经济条件比较高的,基本就过百万了,这还仅是0~17岁的育儿成本,并没有把孩子成年后,父母给他准备的买房、买车、彩礼钱包含在内。

难怪经常听人说,养一个小孩的钱可以买一套房,还真不假,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小孩的成本,二胎、三胎更不用想,父母肩上扛着的压力更大。

不过,面对上面的这组数据,也有人表示,其实实际用不上那么多钱,有些家庭可能太过追求“富养”,不懂得合理分配资源,在育儿上的支出占比太大,所以才会感到痛苦,那么,究竟怎么养才合适呢?

养一个娃到底花多少钱正合适?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8-2019)》发布过一组数据:超50%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甚至可能更高。

“‘育儿焦虑’也是多数家庭感到疲惫的原因。”

最近几年,不少影视剧也揭示了中国家长的育儿焦虑,例如《小欢喜》、《小舍得》等等,为了培养学霸全能的小孩,妈妈不停打鸡血,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的班,不想他在起跑线就输给别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父母省吃俭用,每天拼命加班赚钱,就为了能给小孩创造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他们的出发点可能真的是为了孩子着想,但一旦超出了度,自己和孩子其实都挺辛苦。

专家也认为:在养孩子上无度,花费过多,完全把它当作“投资”行为,最后可能很难得到对等的回报,结果或许会令父母失望。

因此,建议把养娃的开销降低至家庭总收入的30%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既能保障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会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在孩子3岁以前,可以把重点放在陪伴上,然后保障让小孩吃饱穿暖即可,像玩具不用买太多,而且早教也没必要。

孩子3岁以后,如果想要了解兴趣班之类的,建议1~2个就行,择优选择,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多了小孩也学不完,最后也浪费了。

养育孩子可能确实需要经济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陪伴,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目光,给足孩子关爱和陪伴,这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33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