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加坡是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冰倩

作为早期从清零转向共存的国家,新加坡曾经多次面临疫情高峰,但现在仍是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新加坡是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希望大家喜欢!

为什么新加坡是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新加坡是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一期的国别报告,新加坡累计新冠病例218万余人,1707人死于新冠,病死率只有0.0783%。截至2022年6月的统计显示,新加坡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超额死亡率只增加了万分之2.49。

根据霍普金斯大学新冠数据库的数据,过去三年中,世界新冠平均病死率为1.13%,高收入国家平均病死率为0.86%,香港特别行政区病死率为0.45%,日本为0.20%,新加坡的病死率几乎是最低的。而且纵观整个大流行三年,新加坡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较低的病死率。

2022年8月29日起,除非搭乘公共交通或者进入医疗设施,新加坡政府不再要求民众戴口罩。10月10日起,所有疫苗接种差异化管理措施被解除,500人以上的活动、夜店ktv、餐饮场所都不需要检查疫苗接种情况[3]。

放开口罩和疫苗限制后,新加坡现在的日常生活几乎和疫情前无异,新加坡政府还计划在春节后解除所有新冠限制措施,彻底实现同新冠共存。

近期新加坡的疫情数据依旧平稳。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显示,9月22日至11月22日,新加坡新冠感染者的死亡率为:获得最低限度保护的人群(三针mRNA/亚蛋白疫苗或四针科兴疫苗)的总体死亡率为0.024%;在此基础上,过去一年接种加强针的人群的总体死亡率为0.025%(加强针优先照顾老年人和重病风险较高的弱势群体);未接种任何疫苗人群的总体死亡率为0.067%[4]。

从清零转向共存,新加坡平稳过渡的经验值得借鉴。

1

每一步都和民众坦诚沟通

“关键在沟通,新加坡政府每走一步都会和民众透明地沟通。”谈及新加坡抗疫取得的成就时,新加坡眼董事长许振义这样回答。

透明、坦诚是新加坡在疫情期间始终坚持的沟通原则。疫情之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要求,把内阁每天收到的详细疫情报告,包括电子表格和数据页都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

时任卫生部长甘金龙表示,新加坡政府坚持“尽可能透明。我们知道的就是你们将知道的,我们告诉你的就是我们知道的。回答问题时,我们坦诚相待。如果我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我们会去找出答案。”

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民众了解新冠信息几乎没有门槛。打开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民众可以直接看到过去28天全国感染人数、死亡率、需要吸氧及ICU患者比率。

点开“更多统计数据”,民众能看到本地和外来毒株基因测序的结果,了解国内各类毒株所占的比例,XBB、BQ.1、BF.7这些毒株占比多少,根本不需要猜。民众还能看到过去一个月ICU病房使用率,包括新冠病人、非新冠病人和空置的比率,直观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程度[5]。

想去医院,各大医院的床位占用率、入院所需的等候时间都能随手查到。如果担心疫苗有副作用,可以去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看月度疫苗的安全报告[6]。

疫苗安全报告极为全面,从皮疹、眼睑肿胀、麻木、脉管炎、头晕及胸痛这类普通不良反应,到过敏和心肌炎等严重不良反应都有记录。并且区分了mRNA疫苗、亚蛋白疫苗、灭活疫苗,以及疫苗前两针和加强针的不良反应率[7]。

新加坡政府的信息服务同样非常周到。这几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梁同学,对这点印象深刻。即使不关心新闻,每天Gov.sg消息平台仍会给他按时推送疫情消息,学校会发邮件分享疫情政策。组屋电梯里几乎没有商业广告,都在轮播疫情的公益广告。“感觉信息是主动来找你的。”

连信息公布的时间都是沟通后的结果。疫情之初政府在深夜公布病例数,这让民众极为焦虑,白天开始传播各种小道消息。了解到这点后,政府把公布时间提前。

疫情严重时,卫生部每天都会公开详尽的疫情信息更新。在疫情最紧张的时间段,卫生部几乎每周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卫生部长和其他官员向民众分享疫情进展。

许振义提到,在XBB疫情之初,新加坡卫生部曾估计高峰感染会达到25000人。这个预测数据披露出来这几个,引起部分民众对政府无法继续压制疫情的不满,以及政府会重新收紧防疫措施的担忧。但政府没有选择隐瞒这些预测结果。

“这种透明度加强了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即使事情没有按预期进行,它也是公开和诚实的。”许振义说。

信任是抗疫成败的关键。《柳叶刀》2022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国的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不能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国家能力、社会不平等甚至医疗保健水平来解释,最有解释力的因素是社会对政府的信任[8]。

帮助新加坡政府赢得信任的,还有他们沟通上的技巧和诚恳的态度。

新加坡曾是坚定执行清零政策的国家,被多家媒体誉为抗疫典范。要想转向共存,转变民众心理是重要的一环。

第一步是提出路线图。2021年6月24日,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三位领导联名发表了《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提出新冠可能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要转向和新冠共存[9]。

转向的关键是疫苗接种。新加坡政府计划到7月初,三分之二的居民要接种至少一针疫苗。2021年8月9日之前,三分之二的居民要接种两针。

共存后的新常态有如下特点:轻症患者不住院、不大规模追踪密接者、监测重点从病例数转向重病人数,插管人数和ICU人数、恢复大型活动、开放边界。

疫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因素和时间点是什么?看完这篇文章,民众已经对这几个问题有了大致的预期,不会被突然的开放打得措手不及。

之后,卫生部长宣布从2021年8月10日开始正式分四阶段迈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态。在这份路线图里,每一阶段持续多久,会放开什么样的限制都有清晰的规划[10]。

新加坡政府改变民众态的第二步是,引导公众的注意力,改变关注的重点。

在宣布共存前,新加坡就开始了宣传上的准备。根据《金融时报》专栏的说法,宣布共存前新加坡,已经将关注重点逐渐从感染数转为关注重症感染者。

《联合早报》每日疫情图表在2021年6月10日后增加了“ICU&输氧病例人数图”。卫生部公开的新冠监测图表显示大部分病人都是轻症或无症状,自然引导民众去关注重症情况。财政部长黄循财公开表示“新加坡要调整,只关注重症病人[11]。”

在提出共存路线图不久,新加坡爆发了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但新加坡没有采取清零时期常用的半封城措施,只是部分收紧防疫措施,这让不少习惯封锁的民众感到焦虑。卫生部长王乙康则在随后部长声明中表示,由于德尔塔病例的传染性,清零是不可能也不可持续的。

王乙康将解释的重点放在重症率上,以缓解民众对感染数激增的恐惧。“过去几周每日感染人数急剧上升,但需要吸氧或入住加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人数仍然相对较少...我们已经成功削弱了感染与重症之间的联系[12]。”

第三点是诚恳的态度。翻看这两年的新加坡抗疫新闻,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讲话,谅解、坦白、感谢、辛苦都是高频词。

放开后,新加坡不出意外地赢来了第一波爆发。这波爆发来势凶猛,新加坡被迫停止放开,再次收紧防疫措施。

在疫情高峰时,李显龙出面安定民众情绪。他承认之前预计不足,并且坦陈目前的压力。“由于德尔塔变种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病例的增幅比我们所预期的高出了许多...未来几个月会是艰难的。我预计在接下来几周,本地的每日病例仍会持续增加。我们的医疗体系将继续承受压力[13]。”

这不是李显龙坦言的唯一错误。许振义回忆,李显龙承认抗疫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是没有尽早强制大家戴口罩,第二是过去对入境旅客的隔离太宽松,导致病例外流,第三是2020年新加坡客工宿舍疫情管控没有做足。

许振义表示,承认眼前的困境和决策的失误,也是赢回认同的方式。“他承认犯错,获得民众谅解的可能就高一点。另外,知错能改,以后犯错机会的可能就会少一些,你会对他稍微多点信心”。

2

我们将会有控制地开放,

我们不想来个大爆炸

新加坡政府在沟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这只是民众心理层面的建设,如果没有充实的物资准备,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这些心理准备只会瓦解。

李显龙在2022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应对新冠危机,新加坡学到的重要一课是提前计划。他说,“无论眼前的问题有多紧迫,都要提前预测和计划。在整个新冠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提前考虑几步,并为不同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在我们每天有几十个病例,每天做几百个PCR测试的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当我们有几百个病例,每天需要做几千个PCR测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李显龙说,"这些应急计划和行动必须提前做好。如果我们等到病例真正激增时才采取行动,那就太晚了[14]。"

2020年疫情之初,新加坡民众也曾经在超市抢购方便面、卫生纸、消毒液,在线上抢购口罩。但从清零转向共存这段时间里,药品、抗原、血氧仪之类抢手的防疫物资,却没有抢购断货一类的情况出现。

许振义也表示,疫情之初口罩和消毒液曾经缺货。但在他的印象里退烧药、特效药、疫苗从来没有缺货,只是特效药需要医生处方,会分配给危重病人。

这要归功于政府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放开前一个多月,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基金开始为所有家庭发放免费血氧仪。各家的邮箱都收到了带兑换券的传单,居民可以在一个月内去各网点兑换血氧仪,出了问题可以更换。血氧仪的说明书不仅说明了用法和指标,还专门提到了“沉默性肺炎”的风险[15]。

新加坡政府还在2021年8月到9月向每个家庭分发了6套抗原,并在10月到12月期间又分发了10套抗原。需要居家隔离自测抗原的密接人员还可以凭身份证件,从新加坡上百个24小时营业的售货机上领取3套抗原[16]。

转向开放前后,疫苗是新加坡抗疫的重点。新加坡的疫苗防线构筑很及时,2021年9月2日,已经有80%的民众实现完全接种,83%的人至少打过一针。脆弱人群的保护尤其到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84%,60-69岁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0%[17]。

9月中旬,新加坡开始推动加强针接种,首先是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为了推进加强针的接种,李显龙公开接种加强针,并说“冠病疫苗专家团已建议像我这样的60岁及以上人士、乐龄护理设施住户及有免疫缺陷者接种多一剂疫苗[18]。”

截至10月7日,已经有大约7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预约或接种了加强针。在10月4日和9日,加强针的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到50-59、30-49岁的成年人[19]。

绝大多数人都接种了mRNA疫苗,科兴疫苗占比不到2%。虽然新加坡承认科兴疫苗,但新冠疫苗接种委员会还是建议优先接种mRNA和亚蛋白疫苗,因为它们保护力更强[20]。

新加坡能快速推动疫苗接种,也是建立在前期的准备上。

在世界各国围绕疫苗的争夺战中,新加坡抢在了最前头。早在2020年6月,新加坡就抢先下订单,甚至出溢价购买了莫德纳疫苗,当时各类疫苗还没有完成临床实验。2020年8月,新加坡又和科兴及辉瑞达成协议,12月辉瑞疫苗就到达新加坡。后续新加坡政府还在和其他公司协商,购买其他疫苗作为备份和应急之用[21]。

许振义表示,新加坡政府曾经承认,抢先下单疫苗是新加坡政府下的赌注,冒着部分疫苗研发不成功或者交付失败的风险,但好处是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疫苗,为新加坡民众接种。

李显龙曾在演讲中表示,为了实现确保疫苗供应的承诺,新加坡在不同的候选疫苗上花了一大笔钱,而且不是都有回报,但“为了保护新加坡人和加快我们向新常态的转变,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代价。”

2021年8月31日,新加坡正大力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疫苗接种工作。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新加坡外交部还捐助了50万剂辉瑞疫苗给澳大利亚,可见新加坡的疫苗储备充裕到了何等程度[22]。

2022年1月初,新加坡开始和辉瑞药厂谈Paxlovid订单,同时对药品进行审核。2月初,Paxlovid已经到货新加坡,用于治疗住院的新冠患者,3月初更把Paxlovid下发到社区。有重症风险的患者(例如有心脏病、癌症和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可以在症状出现5天内去公共卫生准备诊所 (PHPC) 开药。卫生部全额支Paxlovid费用。

新加坡能迅速作出引进药品的决定,可能依靠了内部信息的帮助。台湾学者指出,淡马锡基金是辉瑞的最大领投股东,新加坡很可能参考了辉瑞公司内部的临床数据,帮助政府做出决定。过去全球抢订押宝疫苗时,新加坡就曾经借助过这种优势[23]。

有了各方面的充足准备,“短缺”没有成为新加坡迎接第一波冲击的关键词。

在充足准备的基础上,新加坡的放开仍然非常谨慎。在2021年7月底放开管控措施前夕,卫生部长王乙康曾经说过,“我们将会有控制地开放。我们不想来个大爆炸,然后可想而知地被炸掉[24]。”

对于放开,王乙康最爱用的比喻就是骑自行车下坡。如果任其发展,车会越来越快,最终失控翻车。所以需要不时踩刹车减速,以确保安全到达。管控措施就是放开阶段的刹车[25]。

牛津大学团队制定的严格指数,是新冠管控政策严格程度的指标[26]。从新加坡的数据图上看,转向共存并不意味着180度转弯,一口气取消全部管控政策。而是对接种疫苗(绿色线)和没接种疫苗(红色线)的人群采取不同策略,接种疫苗的人群可以先享受宽松的防疫政策,到下个阶段没接种疫苗的再跟上,一个一个台阶下得非常稳健。

2021年8月10日后,新加坡放宽了防控政策,正式向共存转变,但很快病例开始呈指数级增长。新加坡政府于9月27日后再次收紧防疫政策:居家办公、居家上学、堂食人数限定在两人等。

这次收紧,新加坡卫生部明确提出“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并确保它不会不堪重负。” 李显龙也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减缓病例的增幅,让医护人员有喘息的机会,让医疗体系能够稳定下来。”

王乙康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讲得更为明确,放开后抗疫的重点是减少重症病例,确保医疗设施不会不胜负荷。“要是不能够的话,我们就要坦白跟民众解释,需要收紧防疫措施[27]。”

3

以重症医疗资源为核心,

调整防控政策

在2021年11月底疫情高峰回落后,卫生部做了一次总结,他们判断疫情状况的主要指标:患者存量、传染率、重症患者数和重症患者率,所有政策都是围绕这四项指标进行调整。

分流轻症患者,把资源留给重症患者,是减轻医疗压力最紧迫的步骤。卫生部曾经表示,放开后重症病人增长率符合之前的预计,但过多轻症患者出于焦虑去医院看病,给医护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因此,新加坡整合了已有的医疗资源,建立了为新冠患者提供护理的四层系统。

最严重的病人在ICU接受治疗。新冠治疗设施(CTF)是系统第二层,主要接收老年人和患有潜在的慢性疾病的脆弱人群。

CTF本身没有太多的医疗资源,更多是一个护理和监测设施,和医院相辅相成。如果这里的病人原有的疾病恶化,或者任何有新冠病情恶化的早期迹象,就会被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CTF大概承载了10%的患者。新加坡最多同时有9家CTF,这些机构都是在放开后一个半月内建成的[28]。

再下一级是社区护理设施 (CCF),这里主要是安置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但又出于各种原因和家人需要隔离的患者。如果居家隔离不方便,可以由患者主动申请到CCF隔离,这里大概承载了20%的患者。

对其他几乎所有患者,居家隔离都是默认选项。2021年9月15日新加坡政府规定,只要完全接种疫苗的12至69岁成年人,没有严重的合并症或疾病,有独立房间,没有超过 80 岁或属于脆弱群体的家人,患病都要居家隔离[29]。

10月中旬开始,除非是1岁以下80岁以上,或者50岁以上没打过疫苗,其他所有患者都默认居家隔离。在《传染病法》的要求下,绝大部分病人都能按要求居家隔离。仅在十月初,居家隔离的人数已经超过总病例数的一半[30]。

此外,新加坡对最脆弱、最容易出现新冠重症的人群进行了着重保护。

9月中旬,政府决定禁止探访养老院,并敦促养老院加快打疫苗的进度[31]。去医院探病也受到了限制,只有孕妇、小孩、无行为能力和危重病人可以允许探访。危重病人可以同时接受五人探访,其他三种病人只能接受一人探访[32]。

新加坡还通过了疫苗接种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VDS),限制没有接种疫苗人群的的行动范围,特别是对老年人常去的小贩中心、食阁和咖啡店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这不仅是为了感染拉平曲线,更是保证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安全[33]。

为了应对感染高峰,卫生部一直在积极与公立、社区和私立医院合作,为新冠患者预留更多床位。从2021年7月到10月,新冠患者病床的数量从 900 张增加到2500张,到10月底病床数增加到3700张。其中约有170张是ICU病床,另有100张可临时处理ICU病例[34]。

在疫情最紧张的11月初,ICU病床依然没有出现短缺。当时新加坡各医院一共有380张ICU病床,新冠患者占据了三分之二。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叶振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平衡点”,新加坡吸取了韩国和美国ICU床位短缺的教训,保留了必要时扩充病床供应的能力,又没有空置床位导致资源浪费[35]。

医护人手是另一个难题。政府向社会招募了大量人力,并且询问了新加坡护理委员会注册但暂时没有执业的护士,仅在10月初就募集了900人补充医护人手。甚至新加坡武装部队医疗队的医务人员都被动员参与医护工作。同时,医院通过推迟择期手术和减少非紧急护理服务,空出了20%的总负荷[36]。

不过,当医疗系统的紧张程度有所下降时,新加坡很快开始计划放松管控、回到放开。在9月底收紧疫情政策之前,财政部长黄循财就承诺过,“一旦我们的医疗系统稳定下来,一旦新的医疗能力到位,我们将继续我们的重新开放计划[37]。”

第一波疫情回落后,卫生部立刻放松了管控。卫生部考虑了时机因素,认为放开如果离过年太近,放开管控和回家的人群叠加会引起新的感染潮。另外,卫生部担心,随着时间流逝疫苗保护力会下降,推迟放开会错过这个疫苗高保护力的窗口,导致更多感染。

度过第一波高峰后,由于免疫屏障的建立和医疗系统的完善,2022年奥密克戎和XBB两波疫情高峰都没有对医疗系统造成第一波那么大的压力。XBB疫情甚至没有达到预测中的峰值,使得卫生部提前预备的800张床位出现了300张空缺。政府也没有再度收紧防控政策,只是限制了医院和养老院的探视。

在新加坡读书的梁同学回忆,放开后第一波疫情高峰时,华人社区对新加坡政府的骂声不少。但到了今年,新冠话题已经在新加坡没有太大讨论度,影响甚至不如前一段时间的登革热。

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梁同学说:“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还是会对疫情有所担心和畏惧,后来觉得新加坡这边是比较务实,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事实告诉我们,新冠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3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