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

|广辉

动通过讲述环保人亲身经历的监督帮扶故事,反映了监督帮扶队伍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战斗作风,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恪尽职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精选篇1)

当你置身于美丽乡村的迷人仙境中时,你会想起谁?当你看到百姓生活富裕,脸上时不时洋溢着幸福笑容时,你会想起谁?当你看到家乡传统文化被传承时你会想起谁?----中国共产党。

美景令人醉

三月春盛,暖风轻抚,美丽的乡村成为我们踏青的好去处。和妈妈漫步在江口蒜溪公园,俯看溪水,蒜溪的水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柔柔的绿光,犹如一条翡翠玉带蜿蜒地流动在公园中,蒜溪两岸芳草绿树成阴,白鹭低空掠过水面。捕鱼的小舟飘飘荡荡,叠影水中的桥墩布满了青藤。公园游客络绎不绝,老老少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置身犹如仙境般美景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摆着姿势、卖着萌、拍着照、发着朋友圈,党的政策真是好呀,让曾经杂草丛生、苍蝇肆意的荒地成为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妈妈不禁感叹道。

百姓生活富

蒜溪两岸,村民摆着各式小推,商品琳琅满目,大声吆喝着来往的游客。最吸引我这个“吃货"目光的当然是当地特色小吃----现炸海蛎饼。只见一位阿姨将米浆和地瓜粉混合到一起,拌成黏糊糊的浆。再用长柄凹瓢勺捞上一勺浆,浆里再放个洗净的海蛎子,等锅里的油快烧热时就赶紧下锅。一眨眼的工夫,瓢勺里的海蛎饼就变成金黄色了。这时海蛎饼金灿灿的,香昧扑鼻而来。我和妈妈咬着海蛎饼阿姨:“生意好么?一天可以赚多少钱呀?”阿姨笑得合不拢嘴:“不错,比出门打工强,建设美丽乡村,造福了我们百姓,家门口就能赚钱了。”阿姨又指着不远处的采摘园说,“如今我们的农产品也能畅销起来,百姓生活越来富裕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文化源流长

沿着绿道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南洋风情的古居民楼,这时耳畔传来一阵阵音乐声,我们循声望去,原来广场上正在表演仙戏。戏台上,演员们穿着一件件花花绿绿的古装,呷呷呀呀字正腔圆地唱着动听的甫仙曲调。戏台下坐满了热情专注的老人。一位大约十来岁的小女孩也一手比着兰花指,一手高举空着,有模有样地学唱着。"哈哈,唱得很有范呢。是当戏剧演员的料!”一旁的老奶奶忍不住夸赞道。是的,家乡的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被遗忘。

城镇在发展,新农村在建设。美景令人醉,百姓生活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党的功劳呀!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精选篇2)

“扶贫是干什么的,扶贫就是播散希望……”我的爸爸也负责扶贫工作,他是这样告诉我的。

在西北贫困地区有一位书记叫洛措,她是一个总想帮助别人脱去贫困的人。洛措做事一丝不苟,极为负责,是个很熟悉当地人的好书记。村子里最穷的是罗桑旦达一家人。有一次,洛措书记去家访,她轻车熟路地走过羊肠小土道,走到一个满是裂缝,感觉要倒的小土房里。屋里只有一个黑色皮肤瘦的跟棍子一样的小男孩,他就是罗桑旦达的孩子,落错想让他们一家搬出去住,换一个好一点的环境,可他们以前都住在这里,要离开还真是有点不舍得。特别是前面一块田,说是田,其实就是一块荒地。租?可租户一来,他就要改变主意,最后洛措带他们一家去安居点看看,加上落错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同意移居。

这是《厉害了,我的国》里面的一个精彩片段。

扶贫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每年都有五千五百多万人脱贫,这么多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陪我看完《厉害了,我的国》,爸爸告诉我,有些贫困户,现在就是这样。因为贫困区一般都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那里种植不了蔬菜,也不长草,养不了鸡、鸭、牛。每次买饲料也不方便,因为山路不通,再加上钱财问题。所以让他们搬去一些自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居住,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可是有一些人,什么都不会,他们总有些担心。但不用怕,在那些安居点有手工艺园、工厂,还有一些在这一行是专业的级的大师志愿者来教他们如何种田,如何捕鱼,如何饲养鸡、鸭等。在爸爸帮扶的对象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叔叔,他是右手残疾,属于残疾贫困。叔叔的妻子嫌气他就离开这个不幸的家庭,他只好一个人带着小孩儿,父母亲也都是年迈的老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心想搞养殖业,通过自己双手改善家人的生活,可没有本钱没有技术。爸爸知道后,立刻跟党组织汇报了他的情况。政府首先给他办了无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义务提供技术学习,帮他开起了养猪厂。其次提供了大病救助和小孩儿教育费用全免政策。还有今年又给他申报了危房改造。相信叔叔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居民们生活发生了改变,他们纷纷夸赞说:“是共产党照顾了我,共产党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

“扶贫是干什么的,扶贫就是希望没有扶贫工作。”爸爸对我说。是啊,党的政策暖人心,扶贫花开美丽绽!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精选篇3)

我的家乡变化很大,房变了、车变了、环境变了,吃、穿、住、行变了,但是我最想写的是家乡的路变了。

我家乡以前的路又窄又小,只能容一辆小车通过,而且开小汽车还要注意,不然的话一不小心,小汽车就会栽进左边的河田,或是溜下右边的山沟,如果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不过,这还是没下雨的话。可是一遇到下雨天,公路旁边有的小瓦房是用泥巴糊的,特别客易垮掉,一垮就垮到泥泞的小路上,小汽车就没法通过,人们就只有打着雨伞小心地走过去,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那个路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和绊倒,所以我和大人每次回老家都是心惊胆颤、小心翼翼的。这条路,两辆车相遇没错着走,如果一辆车是来的,一辆车是往的,那可怎么办呢?越想我心里越着急,眼看就要到家了,可是……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好了,我期待老家的路会更好。

好久没有回去看看了,今年,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发现老家的路真的变了,和我期待的竟然一模一样。它变成一条宽广又明亮的公路,公路是水泥路面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臭味也没有一点垃圾,车轮在下雨天再也不怕打滑了,因为公路上打了防滑液,道路拓宽了,共有四个车道,再也不用担心两辆车子错不开了,就算三辆小汽车也可以通过。所以小汽车司机可大胆地开车了,下雨再也不用怕没法过了,不怕房子再垮了。因为政府补贴把房子盖成了高大美丽的楼房,房顶都是闪光的琉璃瓦,所以再也不担心房屋垮了……

我爱美丽家乡的公路,更爱我的美丽的家乡!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精选篇4)

我和贫困户江大爷的故事

2017年8月,作为省委选调生,我被分配到了安徽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时光如梭,岁月如水。不知不觉已经在乡镇工作了三个年头了,我也从刚迈出校门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可以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作者,也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

我所在的高沟镇,地处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交界处,是江苏省五大扶贫片区涟沭片区所在地,“十三五”期间,全镇共有9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6473户、20333人,扶贫工作任务较重,脱贫难度较大。

上班没多久,我就领到了扶贫任务,一共五户,在同事的带领下,我开始一户户走访,每到一户,我都仔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困难情况,并详细向他们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帮助他们做好申报工作。

午后,太阳吐着火舌,空气中弥漫着热气,我来到了最后一户扶贫对象户家中。按照电话里联系的地址来到了六塘人家小区,沿着进大门的路一直往前走,右手边第3间车库,果然,门前站着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阿姨您好,请问是江怀忠家吗?”我问道。“是的,你们是镇里来的吧?”说着她把我们往她家里引,并搬出凳子给我们坐。说是家,其实就是30几平方的车库,屋里放着一张床、一张吃饭桌,一边放着做饭的锅碗瓢盆,家里的困难情况可想而知。角落里轮椅上坐着一位老人,见我们来了,微笑着冲我们点了点头。

在与阿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丈夫5年前在工地上出了事故,下半身瘫痪,一躺就是好几年,家里就一个儿子在苏南打工,儿媳在家带着两个孙女上学。“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啊,儿子一个人赚钱6口人用,眼看着两个孙女都大了,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可怎么办啊?”阿姨说着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角落里的江大爷也默默地流出了眼泪,眼里满是对老伴和家人的愧疚。我急忙上前握住他的手,“大爷,钱不够可以挣,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你看我们不是来帮你们了吗?”“谢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江大爷感谢道。

随后,我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国家扶贫相关政策,知道他们已经被纳入农村低保,也享受了残疾人相关补贴。了解到他们家的大孙女已经上小学了,我便提醒他们准备好贫困证明等到学校办理义务教育助学金。

回到单位后,我久久不能忘记江大爷愧疚又无助的眼神,想着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仔细研究涟水县扶贫十项政策,并咨询相关部门,发现江大爷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好通过农村医疗救助可以帮他们报销一部分的钱。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江大爷家中,帮助他们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申报,没多久钱就批下来了,江大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虽然江大爷家2018年底就脱了贫,但是没事我还时会到江大爷家中与他聊聊天,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人也变得健谈了不少,“感谢你们,儿媳现在也找到了工作,日子越来越好了。”

2020年3月份,疫情防控转好后,我又来到了江大爷家中,一进门没看到江大爷,阿姨说:“他走了,就在前几天,夜里走得很安详,临走前还念着要当面谢谢你们。”我望着江大爷的照片,仿佛看到了他生前难得的笑容。

三年的帮扶,让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所联系的5户扶贫户也都如期脱贫,但有的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我将继续做好他们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的“护航者”,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我的帮扶故事征文范文(精选篇5)

我的“三农”故事

从出生至今的这近三十年光景,我的每一个脚印都深深踏上了“农”字。从一开始生在农村,到后来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学习了七年农业专业,如今我又来到了农村工作。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意气风发的少年再到成熟稳重的中青年,经历着“三农”故事的同时,我更见证了农村的巨大变迁,见证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祖国母亲的日益繁荣。

一、 生为农民,见证家乡发展日新月异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匮乏,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是捉襟见肘。那时我的很多童年伙伴还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饭菜也无非是地里种的五谷杂粮,一到冬天连大白菜都是奢侈品。村里的危房遍地可见,甚至于我们村小学的教室,一到雨天就要停课,因为房顶的土瓦掉下来是常有的事。每到暴雨大雪时节,村里的乡间小路已泥泞不堪,难以行走。二十世纪初,等我上了中学,各色鲜艳的连衣裙、牛仔服已经坐满了教室的各个角落,那时已不再因为能在冬天吃到草莓、西瓜而惊奇,我也可以骑着自行车飞驰在从家到学校的马路上。上学、放学经常遇到的,是从村里开往县城的公交。昔日的危房教室已变成了四层小楼,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村民们减轻了很大负担,也让我们这座小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 学在农业,利用自身所学服务百姓

2011年我升入大学,仍记得当时在高考志愿填报书上毅然决然地写下“植物保护”四个大字,“植物保护”就是保护植物,更直白一些,就是庄稼的“医生”。小时候随父母下地,经常见家乡种的花生、地瓜出现烂根烂果等情况,农民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常年存在。我利用所学,积极请教专业老师,弄明白了发病机理,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在我们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全村推广开来,后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增收。大学毕业我考入中国农科院攻读硕士学位,致力于农药使用技术研究,三年的时光,我先后来到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田间地头,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高效安全的农药使用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宣传推广。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竭尽全力发挥着我的光和热。

三、 干在农村,竭尽自身所能担当作为

硕士毕业我成为了北京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来到了京北基层农村工作。妈妈说,我小时候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曾说长大了要当一名“村官”,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十几年后竟成了现实。在村里,我主要负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后来借调至镇党委组织办公室,在更高层次的平台投身于会议筹备、材料撰写等组工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的工作中,期间全程参与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将近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了基层干部深夜防汛打在路上微弱的手电筒光亮,看到了他们精准扶贫、拆违控违路上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关怀和温暖。我所在的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湖门村已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俗旅游品牌,各家各户办起的“农家乐”让日子越来越红火。我更加深切感受到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

七十年筚路蓝缕启山林,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行。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奋斗的70年,是波澜壮阔的70年,我有幸亲历这其中的二十多年,见证了她的日新月异,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着微薄力量。未来已来,我将鼓足勇气向前去。

    25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