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

|邱妹

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粮食供给不仅关系14亿人的温饱问题,也关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篇1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前,受全球极端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遭遇重大挑战。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有效防范和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此次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世界范围内粮食损失浪费惊人

当前,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与世界粮食安全状况恶化并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食品浪费总量达到9.31亿吨,其中家庭消费占61%,零售环节占13%,加工等其他食品服务环节占26%。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国际粮食价格高位运行,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至少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为近5年的新高。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武拉平认为,粮食损失和浪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非洲和南亚等经济落后地区粮食损失浪费主要发生在收获和储备环节,如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地区农户储备环节的损失最高达到30%。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即餐桌上的浪费,如美国每年大约21%的食物在家庭日常消费中被浪费,每个美国人浪费的食物约124千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粮食损失浪费水平较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粮食损失浪费超过6%。如按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计算,当年损失浪费的粮食总量高达803亿斤,接近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中国的粮食损失和浪费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损失高、浪费低”转变为“损失降低、浪费升高”。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团队2016年至2017年对28个省份近5000个农户家庭的调查,中国三大主粮作物的收获损失平均约3%,农户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率约7.3%。

推动形成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还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投入成本,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中国的经验看,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一边增加粮食产量,一边促进节粮减损。

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粮食增产空间有限,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如果按照世界粮食年产量约28亿吨计算,世界粮食损失浪费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2800万吨粮食,大约可以养活7000万人。

从更深层看,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节粮减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拉平认为,世界各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发生的环节不一样,节粮减损的方法和措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发达经济体的粮食减损应聚焦收获、储备等环节,主要通过推广抗逆品种、现代收获机械、科学储粮设施、高效加工设备以及低温运输设备等节粮技术实现减损目标。发达经济体应减少消费环节的损失和浪费。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认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并推出相关的政策。如日本提倡人们购买过了“赏味期”仍然可以吃的食物,法国卖不出去的食物只能捐赠不能扔掉。

中国高度重视节粮减损,把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中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粮安工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产后流通环节减少损失约1300万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

节粮减损是国际社会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努力促进节粮减损,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共同减少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共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粮减损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与世界各国在节粮减损方面开展合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减损和安全保障能力。

“未来将重点围绕粮食减损的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联合研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产过程中的粮食减损能力。”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说。

中国积极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推动粮农治理能力,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围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减损能力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更好地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和政策对话协调,促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在武拉平看来,发达经济体拥有技术优势,在节粮减损方面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向不发达经济体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帮助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减少粮食收获和储备环节等产业链前端的损失;通过立法或增强社会节粮减损意识等手段降低食物浪费程度,减少食物的无端消耗,将立法经验传播给转型地区;同时,多余的食物可以通过一定形式援助饥饿地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篇2

眼下正值秋粮生产关键期。离秋粮丰收到手,中间还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等考验。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口粮安全”。我们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守住全年粮食生产基本盘,赢得全年粮食丰收主动权。

全球气候变暖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洪涝灾害程度重于常年,河南特大暴雨、南方台风“烟花”登陆形成内涝,给秋粮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有关部门预计,今年玉米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如果田间管理不及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

事实上,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发生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遭遇严重干旱,俄罗斯出现罕见高温,欧洲不少地方出现暴雨和洪水,印度因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全球粮食减产风险显著增加。再加上航运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全球粮价持续高位运行。这不仅会增加我国粮食进口成本,还会给国内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我国市场保供稳价压力。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向好,但仍存在不稳固、不均衡风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超过100%,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不过,我国粮食紧平衡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完全改观,抵御干旱、洪灾、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够强,难以真正做到旱涝保收。

近一段时间,国内有些地方相继出现境外新冠病例关联的本地疫情,防汛抗旱工作也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抓好防灾减灾,不误农时抓好田间管理。农业农村、应急、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做好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强化应急值守,做到预判在前、防控在前,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长期看,国家要持续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抵御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土壤培肥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与保护性耕作等适应技术,加强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抗寒抗旱作物品种,逐渐改变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

此外,还应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治体系,今后应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强极端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能力,用科技力量提升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粮食丰收注入更多科技含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篇3

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意味着我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各类农产品的供给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即使如此,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及农产品消费提档升级,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供需关系仍处于紧平衡状况。由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足以看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思考以及要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决心。

一、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仍十分紧要

粮食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始终与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并存,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好农产品需求侧的变化趋势,也要发现农产品供给侧的短板和不足,更要时刻防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总量需求,也对各类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相关预测,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6万亿斤,将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健康,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出花样,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

二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不牢固。地少水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客观约束和主要制约,构成了资源禀赋上的短板。有利于水土资源节约和高效率使用的高标准农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少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尚未有效改善。先进的科技和适用的装备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仍不充分,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格局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实现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削弱了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能力。农业优质劳动力脱离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趋势仍在继续,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源、条件的上述演化,最终都将转化为生产成本的攀升,而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相比,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供需之间的缺口在慢慢拉大。

三是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增加了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是我国调剂国内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国际形势稳定且能够确保国际贸易有序进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部分国家限制甚至完全禁止粮食出口。尽管这些国家粮食供应的变化对我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它引发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因外部冲击而造成的粮食贸易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负面影响的放大效应。除新冠疫情外,当前国际贸易摩擦频发,有可能会波及到粮食贸易,这要求我们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加强对粮食供给侧进口端监控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国内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给,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多策并举

适应生产、加工储运和消费的需要,建构起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禀赋潜力、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适应各种市场特征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仍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把确保土地和科技装备等要素投入、建设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和流通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政策支持和保护体系统筹考虑、一体推进,使之协同发力。

一是牢固树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多的烦恼优于少的困顿”的观念。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具有刚性需求特征,同时它也是诱发和放大市场价格波动的基础性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其生产和供给较之其他产业而言,受自然、市场和生产者意愿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更大,更加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因而基于效率因素的单一考量建立一个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恰好平衡的格局几乎不可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贸易格局下,对于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尽可能经济、理性地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是必要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多了,一定也会有“多的烦恼”,但对“多的烦恼”的化解一定远易于破解“少的困顿”。

二是要坚决贯彻“藏粮于地”的方针,综合运用“保地、优地和扩地”措施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根基。因此,必须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对于一些地区出现的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问题要格外重视。应针对问题形成的不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确保用于口粮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耕地不减少。探索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路径,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复耕撂荒地的积极性,从而增加耕地的有效供给,挖掘农产品保供潜力。在保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要提升耕地质量。首先要加大政策投入力度,支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2021年建设1亿亩以及整个“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其次要有序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土壤肥力;最后要采取宜机化改造等一系列经济和技术措施,将南方宜农丘陵地动员和利用起来,用于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和装备升级,用好技术手段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在延续以上良好势头的同时,要重视装备升级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强化“藏粮于技”。要促进农艺技术措施运用,特别是要通过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种子技术等农艺技术的保障作用。同时,要以优化和促进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相结合为着眼点,通过强化农机技术运用提升保障能力。在农机装备升级上,要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在农机装备使用上,要聚焦薄弱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机装备的推广利用,另一方面要提高非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在农机服务推广上,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四是要加快构建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以培育市场适应能力强、政府政策转化快的新型生产主体为核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建立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基础上,各类主体的生产能力最终决定着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构建起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应该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充分发挥前者在农业生产中的家庭经营优势和后者在联结小农户方面的特长,在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要加快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让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兼具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加快提升农民合作社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能力,通过拓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更好地传递给小农户,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五是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全产业链条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既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确保产得出,更要有完善的流通体系确保买得到且买得及时。农产品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及配套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生鲜农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也增加了产品损耗。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优先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要向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倾斜。尤其在国家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之际,要尽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是加快建构全方位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用好政策措施和手段,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供应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支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产粮大县,从宏观层面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整体格局进行系统规划,以此为前提,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让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其次,要提高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种粮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对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政策加以完善。再次,要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应对能力,主要是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让农业保险帮助农民挑稳“金扁担”,最终实现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最后,要将上述措施统筹纳入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中来。要真正优先确保与“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相关的财政预算投入,同时在优化预算资金投入方式、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上下功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篇4

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写在2020年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同期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综合生産能力不断增强,取得歷史性的“十六连丰”。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産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各环节浪费不容忽视。要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做好节粮减损,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新风尚。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同寻常的丰收,沉甸甸的收获。在克服新冠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后,我国粮食生産即将实现“十七连丰”。俯瞰祖国大江南北,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採取了一係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産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産能稳定、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産、储备、流通能力全面提高,全国粮食总産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佔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準线,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警戒线,稻谷、小麦库存量能满足中国居民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産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检验,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将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係。”张务锋表示,中国将推动现代粮食供应链建设,推动粮食産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粮食産购促销体係,加强粮食供应链法律制度保障,扩大粮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餐桌上的浪费、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浪费……一係列浪费带来的粮食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为促进节粮减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现代粮仓建设和物流配套,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加强“智慧粮库”建设,促进节粮减损。

随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餐饮行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营造“适量用餐、杜绝浪费”的文化氛围。各餐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把控好採购量,避免食品存储过期、变质等造成浪费;根据餐食烹饪实际情况,严控食用油消耗;合理搭配荤素菜品比例,减少剩菜剩饭,真正实现“光盘行动”等。相关部门也毫不放松,打好监督“组合拳”,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亮剑”。

“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减损工作,大力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支持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优化塬粮散粮物流运输体係;研究探索社会多元储粮新机制,指导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係,发挥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的浓厚社会氛围。”张务锋説。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

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佔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我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係,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粮食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从粮食生産大国向粮食産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得作文篇5

维护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自1981年起,有关国际机构、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旨在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全民的粮食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问题。当前,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是难以克服的“瓶颈”,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饿。在发展中国家里,每5个人里就有1人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占有率是无法保障的,全球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饥饿每年夺走上千万人的鲜活生命。今年由于蝗灾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供应充足,但中国的食物资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头等大事,不得不慎。我国致力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产业规划、精准施策、细化服务、技术护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让农村拥有大批能创业、懂创新的新农民,保住了耕地红线,促进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有效地稳住了农业的根基。

粮食安全来自于政通人和。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我们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施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戴着口罩”及时耕种,做到了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安全得益于全民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时间以来,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严重,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也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隐患。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头践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之风,杜绝奢侈浪费。要加强全民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形成美德。要充分发挥监管力度,对严重浪费行为坚决惩处,对过度消费行为要正确引导。要守住耕地红线,做到能种尽种,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的自给率,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3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