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行动:2012年至今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13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哪些成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我国湿地保护率达52.65%
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通过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我国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志民说。
吴志民表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我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此外,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吴志民介绍,中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
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指出,在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区域,通过划建湿地公园等创新方式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吴志民介绍,湿地公园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2005年,我国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制”“晋升制”等设立方式,现已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总数达899处,全国各类湿地公园总数有1600余处。
与普通公园相比,湿地公园有哪些特色?在国家湿地保护体系中发挥了哪些独特作用?
“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利用区面积大都不超过10%。与一般性质的公园相比,湿地公园的主体定位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可开展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合理利用活动。”吴志民告诉记者。
吴志民指出,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自然公园范畴,是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创新实践和重要抓手,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保护湿地的措施
1.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行政手段
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
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严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宣传教育方面
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为何有此美誉?又该如何保护?
省环科院有关专家表示,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目前,全世界湿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中国湿地面积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1.9%。
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其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善的动植物群落,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比如,湿地可以抵御洪水。一般情况下,湿地位于本地区的低凹处,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和植物及质地黏重的不透水层,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湿地是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湿地的生态环境复杂,适于各类生物,如甲壳类、鱼、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及植物都可在这里繁衍,当然也适于珍稀鸟类的生栖。
湿地还具备净化污水的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生态、生化过程,是湿地的理化、生物作用的综合效应。此外,湿地还可以调节大气成分,原因是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部分植物还具有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从而改善空气质量,让空气更清新。
不过,该专家表示,因为湿地集树木水草于一体,生态也相对脆弱,保证湿地生态的良性发展,后期的管理与保护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国际联盟组织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希望以此唤起大家对湿地的关注,共同保护好“地球之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