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
202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一系列的展览,那么202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202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
展期:2022年8月19日至11月27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门票:免费需预约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是广东省博物馆为迎接党的会议召开而独立策划并主办的重点展览,于2022年8月19日至11月27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
展览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庋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等8家文博机构的宋元书画珍品及相关文物50余件/套,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览。2022年5月,获选为广东省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陈列展览精品。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
时间:长期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票价:免费不免票
本展览尤具特色的是从序厅开始便以耳目一新的系列方形挂片作为装饰元素贯穿展览始终。这些挂片通过组合和光影效果,或成片、或成线、或成网,在展览序厅之初先从地面升向空中,似将天地相接,又似蓝色海洋一片,牢牢吸引住观众眼球,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的空间;进而挂片沿着展览前进的方向在展览上空时而翻腾,时而直行,引导观众不断向前行进;最后挂片铺展于展厅四楼与三楼之间的中空空间内,其上悬挂着海洋动物标本,各种海洋动物如同正在蓝色的海洋中游弋,其下坐落着巨大的恐龙化石标本,恐龙一族们好似正在蓝色的天空下悠哉游哉。整个展览根据相关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七个展馆,最后在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和各类环保纪念日的展示中结束整个展览。能使观众趣味盎然地了解广东的自然资源,轻松愉悦地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油然而生。
各专题展馆分别介绍如下:
一、《我们的家园——地质地貌馆》利用大型模拟景观、大型背景画和在显示屏上不断滚动展示的高清地貌图片,形象地展示出广东的丹霞山、湖光岩、西樵山、阳春、深圳大鹏半岛、封开、恩平等七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岩、鼎湖山、罗浮山、莲花山等景貌,并重点展现了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岩熔、海蚀遗迹、火山、花岗岩奇峰等地质地貌,使观众在“游览”广东名山秀水的同时,获知相关的地质地貌常识。
二、《我们的宝藏——矿产资源馆》实际与“地质地貌馆”同处一个空间,前者的展柜被巧妙地嵌入在模拟的大型山体之中,恰似埋藏于山体中之宝藏,与展览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相互呼应之妙趣。展览通过矿石标本、矿山图片、趣味模型、漫画等形式向观众介绍了广东特有的矿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重要用途,使观众对广东的矿产资源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石之精灵——宝石馆》是在形式上与新馆独特的建筑外形相呼应的展厅,真正体会到“盛满珍宝的宝盒”的意念,使观众在欣赏精美宝玉石的同时,了解相关矿物的知识。展览中以宝玉石原矿、琢型宝石、玉石雕件和相关文物对应展出的形式着重介绍了宝石、玉石、有机宝石、人工宝石及文房石等,同时突出介绍了广东在宝玉石生产、加工、贸易等方面的龙头地位。
四、《岭南本草——中草药馆》通过百余件腊叶标本、包埋标本、塑化标本等不同类型的标本,展示了作为全国中医药材主产区之一的广东所拥有的岭南道地药材和民间药材,使观众初步了解何首乌、巴戟、沉香、春砂仁、广陈皮、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和化州橘红等独具特色的“南药”,并通过广东医事、百草堂等场景使观众了解广东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以及广东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反映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五、《陆生的动物居民们——陆生野生动物馆》中重点向观众介绍了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广东所拥有的丰富而独具岭南特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展览分为山地森林生态景观,灌丛、田间、草地景观和湿地景观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采用大量的剥制和模制标本,与相应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展览中还加入了多个知识窗、趣味园和互动问答等项目,在调动观众兴趣的同时传授各种小知识,并使观众更加意识到人类与野生动物朋友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海洋动物世界——海洋馆》利用新馆特有的大空间,营造出辽阔深邃的海洋环境,展示了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广东所具有的丰富海洋动物资源。展览特别选取了几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30多种海洋硬骨鱼类和20多种海洋软骨鱼类、大量的海洋爬行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等几大类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动物,采用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漫画、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形式,将观众带入一个生动的海洋动物世界,穿插其中的趣味园和知识窗等寓教于乐,使观众快乐收获知识。
七、《探寻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馆》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各地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和以恐龙为代表的大型古脊椎动物骨架标本为载体,结合复原图、科普漫画和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详细讲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从无到有,从海洋到陆地的漫长演化与发展历程。向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古生物发生、进化和消亡的知识平台,呼唤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时间:长期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夹层画廊
票价:免费不免票
广东是端砚的故乡。端砚又称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因赏用兼优,被誉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之首,又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美誉众多,闻名遐迩。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端砚1000余方,时代上启唐宋,下至当世,为馆藏优势项目。在广东众多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中,端砚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类,其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中是不可不展的一项。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示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作为内容的延伸,展出其它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叙述通俗,力求使观众对端砚及砚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兴趣。
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
时间:2010年5月18日至今长期有效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木雕展厅
票价:免费不免票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普宁、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孕育和萌芽于唐代以前,起步于唐宋,成熟于明代晚期,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抗战时期陷入衰退。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几经起伏,在传承与发扬中获得了新生,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潮州木雕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那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那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无不形象地展示着潮汕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交通方式:可坐886、886A、293路公交到冼村路南站或40、407路公交到广州歌剧院西门站下;地铁可乘坐3号线到珠江新城站B1出口,或5号线猎德站D出口;APM线到大剧院站B出口。
另外,省博物馆4楼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恐龙馆和海洋馆都挺壮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还有各种矿石、宝石、动物植物标本等观看,也是很值得一看的哦。
注:鉴于防疫相关要求及最新形势,自10月25日起入馆参观须进行体温测量、扫场馆码及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博物馆的由来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2009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博物馆的重要性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过去15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国际博物馆协会(以下简称“国际博协”)于2007年颁布的博物馆定义已经无法完全概括21世纪的博物馆,世界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博物馆。
近日,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顺利闭幕。根据国际博协的最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并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相比2007年的版本,新定义吸收了许多新概念,如“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反映了博物馆不断演变的社会性质。如何求同存异、不断提出具有发展性的博物馆定义和概念,从业者如何把概念转化成运营实践、为全人类谋福祉,都是博物馆行业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定义不断演变
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博物馆学教授布鲁诺.苏亚雷斯(Bruno Brulon Soares)认为,国际博协的博物馆定义至少在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清晰的文字定义构成了国际博协章程的核心部分,规范了协会成员和合作机构的标准。其次,该定义是各个博物馆表达价值观和使命、申请预算、维护公众信誉的可操作性工具。最后,在国家层面,不同决策者参考该定义制定了博物馆和相关领域的管理规则、公共政策和立法。
2017年,加拿大博物馆学家米歇尔.里维特(Michèle Rivet)研究了22个国家相关的博物馆立法。里维特发现,巴西和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博物馆的立法几乎全部采用了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中国、丹麦、法国、波兰、葡萄牙、南非、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的部分法律采用了该定义;而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仅参考了部分定义,作为文化政策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回顾博物馆定义的发展过程,苏亚雷斯将博物馆定义视为一种“动力装置”,由永不停息的争论构成,通过不断演变来体现博物馆在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并满足特定群体的文化诉求。苏亚雷斯表示,各界在不同时代围绕博物馆定义进行的辩论推动了博物馆理论、概念、术语以及规范等方面的发展,确定了多元动态博物馆学的基调。
国际博协成立于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全体会议。当时的国际博协主要由欧洲的博物馆专家组成,他们定义的博物馆具有永久性,主要职能是收藏和展示具有公认文化价值的物品。1971年,在法国举行的第9届国际博协大会上,来自非洲贝宁的斯坦尼斯拉斯.阿多特维(Stanislas Spero Adotevi)深刻研讨了博物馆在后殖民世界中的作用。阿多特维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的博物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依附于一个世界(欧洲世界)、一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某种文化观点”。阿多特维和其他来自拉丁美洲的学者致力于转变国际博协的政治和理论辩论视角,呼吁更新博物馆定义。
1974年,国际博协首次修正了博物馆定义。该版本将重点放在博物馆收藏、保存、研究、交流和展览“物证”,忽略了非物质遗产和当时的新形势,如20世纪50年代的拉丁美洲原住民博物馆、60年代末的美国邻里博物馆、70年代初的法国生态博物馆。
21世纪初,学者们开始质疑材料文物收藏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例如,英国思想家杰弗里.刘易斯(Geoffrey Lewis)设想博物馆可以是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地方,维系着各种各样对公众有益的元素。刘易斯的设想并非来自博物馆的建筑特征,而是博物馆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收藏”功能。同时期的国际博协还接触了许多公共机构,例如美术馆、科学中心、文化中心、生态博物馆等,引发了关于博物馆定义更加开放的讨论。2003年6月,考虑到接纳专业人士、机构和服务的标准已经落后,国际博协决定再次修订博物馆定义。
2005年,国际博协在加拿大拟定了一个新博物馆定义订正提案。该提案参考了荷兰彼得.冯.门施(Peter van Mensch)的博物馆模型,强调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研究、保存和交流,首次把非物质遗产作为博物馆收藏和传承的对象,并建议国际博协将定义博物馆视为一项“进行中的工作”,即博物馆定义总是随着该领域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2007年,该提案在奥地利维也纳第21届大会上经由国际博协批准,成为全球博物馆和决策者在接下来15年中参考的权威定义。
2019年,京都国际博协大会上的一项新提案再次引发专家对博物馆单一定义的讨论。一些专家认为,把博物馆看作“民主、包容、复调的空间,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性对话发生场所”,这种定义的政治倾向过于浓厚;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该定义缺乏变革性。苏亚雷斯表示,正是因为博物馆本身就难以被定义,定义博物馆才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国际博协和博物馆专业人士为颁布2022年定义修订版本所做的努力,不仅是当今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也是全球博物馆向前迈进的唯一途径。
博物馆发展面临困境
2021年6月,国际博协在报告《博物馆、博物馆从业人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三版调查》中提出,全球博物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全世界约95%的博物馆在2020年4月采取了闭馆措施。由于筹措资金困难重重,13%的博物馆自此再也没能重新开放。对于重新开放的博物馆来说,城市封锁总天数和外国游客的观众占比决定了访问量。参观人数的减少影响了博物馆收入,如门票、会员卡、文创店、教育活动、餐饮和筹款晚会等。在缺乏政府和私人补贴的情况下,重大财务损失延迟了博物馆的复工进度。
报告称,中小型博物馆尤其缺少用于提供职工社会保障、藏品数字化、线上互动内容开发,以及设施设备维护的相关资源。为了提升博物馆的客流量和收入,一些专家从跨学科视角重新审视了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并且重新定位了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的价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教授凯瑟琳.科特(Katherine N.Cotter)等人在论文《艺术博物馆的兴盛目标:对艺术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调查》中称,当前欧美艺术博物馆从业者的服务与观众反馈之间存在落差。其中,观众抱怨最多的就是无法体会到博物馆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科特等人采访了208位在美术博物馆工作超过10年的策展人、教育人员、研究员、保安、展览设计者等。科特表示,尽管博物馆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比如文物研究和展览策划,但是观众把注意力逐渐从藏品的名称、日期、地点和艺术史重要性上,转移到博物馆如何促进邻里社群的精神文明、身体健康以及经济繁荣。
疫情导致观众转变对博物馆的兴趣关注点并不是偶然。美国博物馆联盟认证委员会前主席、艺术博物馆馆长协会前主席詹姆斯.维鲁(James A.Welu)告诉记者,根据他在美国伍斯特美术馆长达31年的馆长经验,观众在困难时期来博物馆主要出于以下目的:寻找心灵慰藉与亲切感、思考人生、增进社群团结、树立文明大局观。由此可见,提升观众幸福感、为集体创造福祉是吸引观众前来参观的关键。
发挥博物馆增进福祉的潜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福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是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都感受到幸福的积极状态。2021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约翰.福克(John H.Falk)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提出了新观点。福克在先导试验中采访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芬兰六所不同主题博物馆的350位观众,收集了两组独立数据。第一组数据调查了观众在最近一次参观中收获了哪些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第二组指标衡量了观众如何看待福祉的金钱价值。福克发现,参观六个博物馆中的任何一个都让观众感受到为期几天甚至一周的幸福感。
长期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增进了内在探索和深度思考能力,获得了集体融入感和安全感,从而延长了幸福的状态。福克总结了博物馆增进福祉的过程。第一,博物馆激发观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且引导个人探索内在世界。这种探索让人感到愉悦和快乐。第二,博物馆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过去的行动和观念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激发观众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与欣赏。一些博物馆甚至还能帮助社会开拓出更幸福、更有创造力的未来。第三,博物馆通过讲述故事、传承共同体文化,让观众体会到认同感,从而增强了个人对家庭、团体甚至社区的归属感。第四,博物馆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健康和最受大众信赖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聚集在博物馆探索、玩耍和享受的同时,不用担心受到任何伤害。
除此之外,随着观众从博物馆收获的积极影响不断增加,它们的价值也会增长。福克根据投资回报率推算出,每1美元博物馆预算所创造的福祉价值从7美元到18美元不等。而一个博物馆一年可以为所有观众创造价值1000万美元到5亿美元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