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5篇

|付甘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内核,道德建设从古至今,走过几千年的求索之旅,依然在路上。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最新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5篇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篇1

今天,我从“嘉一”学习回家,就马上打开电脑,找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我一打开传统文化的资料,就出来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筷子。中国象棋。风筝。十二生肖剪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脸谱,中国结。所以我花了一个京剧脸谱,中国结太难画了,就叫妈妈买了一个。

妈妈买的中国结非常特别,很好看。中国结是用两条线编成的,外面一圈是红色的。里面一圈是黄色的。而且,中国结下面还有一个接一个的京剧脸谱。第一个是红脸的,第二个是蓝脸的,第三个是白脸的??其中最有趣的是那个黑脸的。我问:“小姨他叫什么”小姨说:“你看他的脸黑黑的,一看就知道是包公”。我又问:“小姨,为什么他是包公”。小姨说:“你看,他额头上有个月亮,这就是包公。”我听了小姨话想:这些脸谱可真有趣啊!

以后哦,我一定要多看京剧,了解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篇2

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以前我不懂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端午节的由来,让我明白了端午节的一些列活动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风俗,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为了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决定:今年向妈妈学习包粽子。

我坐在妈妈的旁边,看她是怎么包粽子的。妈妈首先拿出三张翠绿的芦竹叶子,把它们错开叠放在一起,然后拿住叶子的两端,一转,叶子就围成了一个漏斗的形状了。然后妈妈左手握住漏斗的下部,右手往漏斗里加米,米中间加入一颗蜜枣,最后用筷子压实米粒,再把漏斗上方的叶子盖下来,把多余的叶子拧到旁边,漏斗的顶部就形成了类似于三角的形状,妈妈再把一根棕绳缠在角上,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看着妈妈熟练的手法,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拿着叶子转成漏斗状,可一不小心,叶子就破了,妈妈告诉我要控制好力度,我换了张叶子继续,在漏斗里放上糯米,准备把上方的叶子盖下来,却怎么也盖不住,原来是米放太多了,我赶紧把米弄出去一点,经过一番忙碌之后,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虽然看起来没有妈妈做的漂亮,但是这也是我辛苦学习的成果。我又继续包起来,手法也越来越熟练了。

看着满锅冒着香气的粽子,我想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小伙伴们:我学会包粽子了。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篇3

山西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很多民风民俗,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十分闻名的剪纸艺术。

在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凭黄河水、黄土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酣畅淋漓。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剪纸在节日也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为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功能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篇4

曾几何时,“山寨”开始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缺乏内涵的快餐式产品日益泛滥。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互送圣诞贺卡,期待收到情人节礼物······国人听不到,在一个遗忘的角落,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是我们最后的堡垒,请敬畏我们的经典。

如今,与汉语热席卷全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各种西方文化被国人狼吞虎咽,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

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就好比一棵历经沧海桑田的参天大树,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都是枯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颗树了。

汉语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事实上,汉语“外热内冷”的现象只是民族传统文化当前处境的缩影,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影响。

古人的智慧和主张会时不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的根,不然,我们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 由此想到了龚自珍的一句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不由得心头一震。这里的“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用汉语进行思考,用汉语进行写作题,它就会悄悄地渗透进你的文本中。传统渗透进汉语和文字的深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任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却置若罔闻的话,恐怕这就是我们国家走向没落的第一步,拯救传统的行动已刻不容缓。

事实虽然残酷,但我们切不可悲观失望,更不应失去信心。

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应仅仅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愤青”这一称号已不再属于21世纪的我们,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而荒芜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 传统文化这棵树,需要我们一同呵护。它虽然源远流长,但依然生机勃勃,依然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是一只可以屡经涅槃而获得永生的凤凰。

所以,你不得不承认,作为炎黄子孙,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战争的惨败,魏源曾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今,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切不可本末倒置,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永葆一颗敬畏之心,守护我们的经典。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优秀征文篇5

昔我华夏,泱泱大国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 五千年的文化基因传承,在中华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谁能主领风骚,成为中华之根呢?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没有谁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但在我心中,我认为,筷子和中国书法能当此大任。

婴儿时,长辈们用筷子蘸着各种味道教我们辨别酸甜苦辣,这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我们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我们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和普通百姓竟折腰。我们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来读懂中华文明。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着天,方的象征着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也是最初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

可能有人要追问,为什么我们不像美国人那样使用刀叉呢?孟子在他的文章中说过:“刀叉会令人想起杀戮和鲜血。”这实在是完美的的诠释。关于筷子,有许多风俗习惯。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吃饭不能敲碗;不能将筷子插在碗中间;捏筷子时不能将食指伸出等等。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观念,却代代相传。也许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去注意这些麻烦而无道理的规则。可是,难道筷子真的比不上西式餐具吗?若真是如此,孩童牙牙学语时,父母不会一遍又一遍教他们怎么使用筷子。我想,能够代代相传的,才配得上所谓“根”吧。

其次,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是中国书法了。

中国书法,被冠上了“中国”这一修饰语。这就代表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独创的。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家。颜体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欧体笔法有力险劲结构独特;柳体更是集颜欧于一身,字体优美刚劲有力。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在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地书写汉字。而书法则是书写汉字的最高境界。一个国家的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所以我认为书法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在。况且,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有那一点离开过汉字呢?就是我们现在教材的印刷体,不也是一种独特的书法体吗?

没有充实的精神家园,怎么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坚守自我,保持初心呢?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其特有的民族文明,又怎么会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呢?水立于源则长其河,树立于根则繁其叶。中国只有“饮其流者怀其源”,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