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通用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人民教师吴蓉瑾、王红旭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那么你知道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五篇通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篇一
2021年9月新学期,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2)班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他坐着轮椅,由妈妈在教室陪着一起读书。他有专门的课表,除了一(2)班,一年级的所有教室都向他开放。
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按照之前的病情发展,他也许只能活到6岁,由于家长的精心照料,他的生命得以延续。他有一个愿望:上学。
孩子的愿望能实现吗?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毫不犹豫地答复:不应该剥夺任何一个孩子求学的机会。
于是,卢湾一中心小学便在暑假期间开始为这名学生的入学做准备。年级组长、班主任提前家访,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并为他定制了课表:学籍在一(2)班,但每天到一个班级进行相应的教学。无法上体育课?为了他,学校把整个一年级的课程进行了调整,让他享受到所有在教室里可以享受的课程。
他拿着为自己专门定制的课表说着:“课表上的每门课我都很喜欢,都想上。”他甚至燃起了希望:某一天能够在专业指导下参加体育课,“体育课时哪怕不能参与,就在旁边看看小朋友玩,我也觉得很高兴。”
让特殊孩子随班就读,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并不是个例。作为一所公办小学,该校实施全纳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此前也曾经接受过患脑瘫的学生等特殊孩子随班就读。
渐冻症孩子的笑脸深深打动了吴蓉瑾。“我们去关心他,孩子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每一个孩子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吗?” 在吴蓉瑾看来,情感教育的精髓就是情感互动交流。
情感教育,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特色,吴蓉瑾常年推动情感教育,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什么是情感教育?这是吴蓉瑾的徒弟、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在2004年成为一名新教师时最好奇的问题。吴蓉瑾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
如今,情感教育已开辟出三条育人途径:课程、活动、交际。用民俗文化滋养孩子心田,是情感教育品牌活动之一,主题每五年轮转一次,包括中国年俗老上海风情主题、中国戏曲主题、中国发明创造主题、中国四大名著/中国动画主题、中华美食主题。
十几年来,亦师亦友,耳濡目染,贺春秋眼里的吴蓉瑾,既是师傅,更是一位有爱的智慧姐姐。
让贺春秋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时间,吴蓉瑾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当时我挺好奇的,因为身边人都知道她酷爱喝咖啡,而且她有偏头疼,每天必须拿一杯浓咖啡镇定。后来得知,毕业生里有一个孩子病了,不吃饭,师傅便跟孩子做了一个约定:我戒掉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从那之后,校长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发戒咖啡打卡。大约是第400天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最后一次打卡:为了一个美好的承诺,我戒了400天咖啡,尽管这段时间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这个孩子也说:“‘云朵妈妈’(指吴蓉瑾)把戒咖啡挑战当作一个仪式,和我一起调整状态,一段新生活即将开始,‘云朵妈妈’会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吴蓉瑾就是这样深爱着学校,爱着每一个孩子,拼尽全力,而且乐在其中。
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篇二
十六载寒来暑往,一批批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出现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平均年龄只有10.2岁的他们,用普通话、上海话、英语、快板甚至连环画等自己喜欢的语言和形式,为南来北往的观众讲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前因后果,每每获得观众的掌声和赞许,他们总会习惯性地望向远处的小天井,那里,站着他们的“云朵妈妈”——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扎根基础教育27年,吴蓉瑾依托学校紧邻中共一大会址的地理特点,组建起全国首支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用童音讲党史,使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吴蓉瑾还很“超人”,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用炽热的情感、积极的探索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校园。不仅仅把自己的学校办好,为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她毅然挑起管理市郊乡村学校的重任,将其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并多次到青海、贵州、云南等薄弱地区开展教学、培训,使得全国万名校长、教师以及250多所学校获益良多。
9月16日,中宣部授予吴蓉瑾“时代楷模”称号。
教孩子用喜欢的形式学党史、讲党史,“传承路上的小不点”感慨万千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让小学生去中共一大会址学党史、讲党史,小小年纪的他们听得懂吗?讲得清吗?吴蓉瑾用她16年的实践,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回答:只要方法对路,孩子们不仅听得懂,也讲得清。
初到卢湾一中心小学工作时,吴蓉瑾是一位中队辅导员。在上课之外,她很喜欢带着孩子到处跑,哪怕只是双休日的小队活动,她都乐此不疲。有一次,吴蓉瑾带孩子们去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她发现,孩子们很开心,但就是听讲解时很不认真。对孩子们来说,开心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了,而不认真是因为讲解员说的内容他们“听不太懂”。
“这样的情形其实挺普遍的,相比去公园,去郊游,带小学生去各类场馆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效果确实一般。但没想到的是,吴蓉瑾老师真把这件事当问题去研究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陈丽丽老师当时和吴蓉瑾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她记得,就在那次参观后,吴蓉瑾特地寻求了学校大队部的帮助,并带着各个年级的学生又去中共一大会址开展了一次小调查,对馆内的陈列、参观路线特别是讲解人员、讲解内容等方面都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最终提出了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
2006年初,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的杨宇第一次踏进卢湾一中心小学。作为校外辅导员的她,满怀信心地给那些即将参与志愿讲解的孩子们做起了培训,让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一大开会的前后经过。没想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还是让她“猝不及防”——“一大会议分两次开,到底哪里才是党的诞生地?”“为什么一大代表都是男的,且只有两位登上天安门城楼?”杨宇用自己的理解努力“答疑”,可孩子们的眼神依旧似懂非懂。走出教室,吴蓉瑾向杨宇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不能在你们的指导下,让孩子们自己写讲解稿?”
随后的几个月,吴蓉瑾带领孩子们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一起讲故事、看视频,聊天,磨稿,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把解说词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没过多久,全国第一个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导,小学生执笔的儿童版讲解稿就这样出炉了。
“七月三十夜色浓,一大会议正进行,突然闯进一个人,惊得大家全愣神……”在今年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卢湾一中心小学三(5)班学生黄业凯边打着快板,边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声情并茂地描绘着一大会议的场景。
“最初我们希望孩子们的讲解能为更多同龄人服务,但事实证明,每当小讲解员‘登场’,各年龄段的观众都会目不转睛围在他们周围。”一旁的吴蓉瑾欣慰地笑着说。
16年来,这些“传承路上的小不点”,讲解足迹已遍布周边的孙中山故居、周公馆、韬奋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尽管小讲解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作为校长的吴蓉瑾始终面带微笑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守护着他们的每一次精彩绽放。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全校1330名学生不仅可以用普通话、英语、快板、沪语等进行讲解,还能够通过立体书、绘本、信息化云剧场等开展讲解。
回忆这段难忘经历,不少已步入大学的“小讲解员”依旧心存感激,“作为中国的年轻人,必须要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尽管多年过去,但那一段段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吴老师的教导,早早在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让我时刻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
为了孩子拼尽全力,“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从教27年,吴蓉瑾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每个学生毕业时,她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27年来,学生们毕业、工作、成家、为人父母、甚至有些学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吴蓉瑾手里,但很多人依旧会把吴蓉瑾当作那个时刻牵挂他们的“云朵妈妈”,那个有了喜悦就想急着与她分享,有了困难又不惧向她求助的“云朵妈妈”。
吴蓉瑾的微信好友都知道,只要她人在学校,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必然会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清晨“爱的学校”,一张是夜晚“爱的走廊”,分别是她到达学校和离开学校时拍摄的教学楼和办公室走廊。但有一点很多人并不了解,对于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而言,吴蓉瑾藏在照片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只要‘爱的走廊’还没出现,说明我人在学校,你们就可以随时来找我。”多年来,除了在校和已毕业的学生、家长会来找吴蓉瑾,甚至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也会慕名来到“爱的学校”,希望吴蓉瑾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最近一周,吴蓉瑾很忙。但她还是想抽空约一个已毕业多年的女生小陈来学校见个面。“前两天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我把我最爱的人弄丢了’。当时我就问她怎么了,原来她男朋友刚跟她分手,前一阵她还把工作给辞了。所以我想让她来学校聊聊,看看能不能帮她找份合适的工作……”吴蓉瑾告诉记者,既然看到了,就不能当没看到,即便再忙,也要想办法关心她。
说到小陈,行将退休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邓卫红感触更深。当年,小陈先是在邓卫红带的班中就读,由于家庭原因,小陈的母亲精神状态不佳,缺少父母关爱的小陈经常独自游荡在校园外。邓卫红记得,那时自己常要到学校附近去寻小陈。后来,小陈被调到吴蓉瑾的班级,没多久,她的状态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背后“奥妙”,正是吴蓉瑾大力倡导并坚持推行多年的情感教育。
“吴校长会非常用心地跟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除了每周15分钟的情感教育课,在她班里有一个每天记录孩子们心里话的‘晴雨表’,学生们在上面写下心里话,她会一一写下她的回应,让学生们感受双向情感交流的‘温度’。”邓卫红说,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吴蓉瑾会想尽办法多陪伴他们,甚至把他们带到家里,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心,教会他们积极面对挫折,并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自己被爱过,所以也希望把爱传递下去。吴蓉瑾至今记得,自己6岁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她都是最晚被接走的那个孩子,那时没有晚托班,但启蒙老师陈佩玉每天都会留下来陪着她到最后。16岁在师范学习,张晓春老师每次都会在她的周记本上洋洋洒洒写上一大段评语,鼓励她的成长和进步。26岁在学校工作,老校长程华手把手地教会她如何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并留下了情感教育的“宝藏”……“恩师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从小坚定了做老师的初心,并始终激励着我,保持着对这份‘爱的事业’炽烈而悠长的情感,把爱全身心地放在孩子们身上。”
前两年,邓卫红的班上有个孩子的母亲要长期进行化疗,邓卫红得知后就把孩子接回了自己家,共同生活了整整一年。“在吴校长身体力行的示范下,如今学校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充满情感地去影响和引领学生,在他们心里种下爱的种子,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会为了孩子拼尽全力,并乐在其中。”邓卫红说。
每天工作15小时的“铁人校长”,被爱笼罩并尽力希望将优质教育辐射全国
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10点多、从“爱的学校”到“爱的走廊”,多年来吴蓉瑾在校期间每天的这两次朋友圈“打卡”,几乎都间隔15小时以上。她在干什么?其实,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她把精力都留给了孩子们,但到了晚上,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学校更好发展,尤其是当她有了“云朵校长”这个称呼之后。
2009年,吴蓉瑾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首创“云课堂”,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云课堂”即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
这个“云课堂”了不得,十多年间,“云课堂”经过几代发展,有了可以根据学生身高调节高度的“云课桌”,有了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有了能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有了能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也有了开展劳动教育的“云厨房”和展示学生手工作品的“云展馆”等。
也因此,吴蓉瑾成了这座神奇“云学校”的“云朵校长”。
“对于技术,其实我原本并不太懂,所以放学后,我常常会把技术人员和程序员都叫来开会,一点一点地让‘云学校’日臻完善。”吴蓉瑾说。
为了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吴蓉瑾还担任了校长工作坊主持与培训任务,这些年多次到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教育薄弱地区,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学习,并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
目前,已有青海、陕西、贵州等地的250多所学校学习和借鉴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吴校长去过这么多地方出差,但一个当地景点都没去过。因为每次出差授课,她都会选择坐晚上的飞机去,让对方安排上午讲课,然后下午就匆匆赶回。为的,就是第二天一早7点40分能准时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科教导徐继红告诉记者。
2018年,吴蓉瑾作为特级校长被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由此开启黄浦、嘉定两头跑的“更忙节奏”。起初,这所学校只有6个教学班,整个校园空空荡荡的,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但现在,周边很多家长都想着办法要把孩子送到卢一实小,也有不少人会到校门口打听,怎样才可以到这里来读书。
让卢一实小学生隽潇然的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吴蓉瑾校长在家长会上对他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家长在爸爸妈妈的角色里,要像当年初恋一样有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等未来孩子有了家庭也会是有爱和幸福的。”
被誉为“铁人校长”的吴蓉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每晚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但其实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到学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后手牵手如初恋般一起走过那条“爱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吴蓉瑾都会跟在松江上大学的儿子打一通电话,交流一下当天的状况。双休日,吴蓉瑾跟丈夫一起开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还会一起逛个街、吃个饭,再到“爱的学校”继续加班。
“很多人觉得我很累,但其实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我爱这个学校,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孩子的喜爱踏入校园。我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快乐,也享受这份为人师的幸福。”吴蓉瑾笑着说。
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篇三
她是第一个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老师,从17年前开始,一直用心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已惠及学生10万人次。
她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小学生组建的红领巾讲解员社团,16年来,通过童言童语讲述红色故事,讲解已服务数万人次。
她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教学模式,从12年前开始,借用数据摸清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实施因材施教。
从教27年来,她始终保有一颗坚守“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心。她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
9月16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人民教师吴蓉瑾、王红旭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当晚,“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在央视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吴蓉瑾的事迹。
叫得出全校学生名字、为了学生戒咖啡的“云朵妈妈”
“在孩子们的心里,她是能认出全校1300多人并能准确叫出名字的‘云朵妈妈’;在家长们的心目当中,她是编织了响当当云课堂的‘云朵校长’。”“时代楷模发布厅”中这样介绍吴蓉瑾。
2002年10月,彼时只有24岁的吴蓉瑾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教职工大会上举起手,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展情感教育课试点。
吴蓉瑾说,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较弱,若一直积压在心里,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她觉得,作为教师,她有责任去帮助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开展?吴蓉瑾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学生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长短不限,吴蓉瑾则不给评分,只做批复。这样,学生们一天天都在写,写自己的快乐、烦恼甚至小秘密,吴蓉瑾则一天天地认真批阅回复。在这种往来交流中,学生们的作文越来越有真情实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们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标达成。
探索过程中,吴蓉瑾体悟到,爱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上一节情感教育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在平时的所有细节中呈现出来。
后来,吴蓉瑾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把班上一些家长出差、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太好的学生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补习。她用真心真情呵护着孩子、感染着老师,让爱传递爱。
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现场分享了一个吴蓉瑾与已毕业学生的故事:2019年的一天,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发微信朋友圈表示开始“戒咖啡打卡”。贺春秋一问才知,是有学生生病了,吃不下饭,影响了身体健康,吴蓉瑾陪她聊天、吃饭,并约定“我喜欢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尽可能把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咱俩一起坚持400天。”吴蓉瑾兑现这个美好的承诺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到,“尽管戒(咖啡)的这段日子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吴蓉瑾与学生之间还有一个更感人的故事。
一名之前一直与吴蓉瑾通过“晴雨表”保持交流的学生患了重病,她于是连春节也陪学生在医院里度过。后来,她还把这名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做成台历义卖。她没想到的是,这名学生却匆匆离世了。后来,当她打开这名学生作文本内被叠起的五角星,她发现上面写着:吴老师我爱你。发布仪式上,吴蓉瑾讲到这名学生时,几度哽咽。
她说,这让她觉得,她对学生付出的爱,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反馈给她。她觉得把情感教育坚持做下去是她的责任。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说,吴蓉瑾当校长后很忙,但她坚持每个月都到一个年级去批阅一次全年级作文,以此来了解每一个孩子。学生的入学通知书和毕业证书上的名字,都是吴蓉瑾亲手写上的。“如果不爱孩子就不要做老师”是吴蓉瑾经常跟老师们提起的一句话。
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篇四
在小学教育最平凡的岗位上,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中,她始终赓续红色初心,追逐时代之光,耕耘国家民族的未来。
她是理想信念的播种者。创建16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小讲解员社团培育千名红领巾党史讲解员、服务对象几万人,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
她是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持续17年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惠及10万人次。
她是教育均衡的践行者。足迹遍布全国多个贫困地区,担任校长的远郊薄弱学校已成为令人交口称赞的家门口好学校。
她是智慧校园的先行者。率先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随需而学的“云课堂”模式辐射全国250余所学校,助力因材施教。
赤子之心,蕴持伟力。她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
2006年的暑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小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0.2岁。在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中,他们习惯性地看向会址的小天井,他们的校长吴蓉瑾正在那里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如何让信仰的种子从小播种在学生心间?16年前,正是她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
如何引导学生们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吴蓉瑾带领学生们开展调研,一同学党史、一同讨论撰写讲解稿、一同钻研演讲技巧,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16年间,“红喇叭”社团已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被亲切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而陪伴着小讲解员的吴蓉瑾,却始终坚守如一,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16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学生们每一次的精彩绽放。如今,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全校所有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并形成了全校爱国主义教育全学科育人体系,给予“拔节孕穗期”的孩子们精神给养。
已经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的庄启良至今仍然坚持着这样的志愿服务,他感慨,“这么多年,一大的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心中永远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生根发芽”。
吴蓉瑾明白传承的力量,更懂得教育的意义和育人的价值。“构建孩子的健康幸福人生,就不能忽视学生完善人格和心灵成长。”吴蓉瑾说。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这10多年来,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已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
从最初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直至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她和同事们一起写出了几千篇案例、两本研究专著,帮助青年教师学习、设计相关课程,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惠及学生10万人次,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片绿洲。
她也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她是学生眼中的“云朵妈妈”,也是家长眼中的“秒回校长”。只要学生需要,她便倾尽温热。
她说:“教育就是以心换心,唯有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走进孩子的心灵,完善孩子的人格。”
2018年,嘉定区与黄浦区合作开办了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作为特级校长,吴蓉瑾受组织派遣流动到此担任校长。3年实践将这所远郊薄弱学校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赢得百姓口碑。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吴蓉瑾的梦想,而她也用自己的脚步与实践丈量着优质均衡的理想。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多次前往青海、贵州、云南等教育薄弱地区,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并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教学。她牵头承担了上海市松江区、奉贤区两所市郊学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务,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山中心小学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学校教学质量进步明显,学生学业成绩均由区内、县内末端变为名列前茅。
身处新时代改革潮头,吴蓉瑾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她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十几年中,她带着师生投身于“云课堂”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进度、学习习惯等,用数据读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推动个性发展。吴蓉瑾还牵头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云课堂”模式也已被全国250余所学校学习与采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心怀“国之大者”、心系“立德树人”、心向“复兴之梦”,吴蓉瑾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无悔时代的教育人生。
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篇五
全国妇联日前作出决定,授予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决定指出,吴蓉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潜心铸魂育人,成立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服务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坚持16年,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史,对少年儿童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发挥积极作用。她扎根教育27年,倡导、践行情感教育,提出“教有真情,育无止境”办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她是教育战线孺子牛,被誉为“秒回校长”“铁人校长”,带领团队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贡献。
2005年,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小学生组建的红领巾讲解员社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喇叭”小小讲解员服务队。孩子们用儿童的语言讲述党的故事,16年来,讲解稿越来越贴近小朋友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易于被接受。如今的小小讲解员们可以分别用普通话、沪语、英语、快板书等不同形式,讲解中国一大会址的建筑布局和历史故事,展示上海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情怀和国际视野。
作为首个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11年前,卢湾一中心小学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以此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首创教育信息化品牌,被称为“云课堂”。2009年至今,历经了1.0、2.0直至现在3.0版本。“云课堂”3.0版本日臻成熟: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数字画像,126个指标,勾勒出详尽、真实的个人数字画像,让老师们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潜力所在,更全面地来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从最初使用pad,到后来到一支电磁笔,一块写字板再到现在一支智能笔,既解决了伴随式无感知采集数据,又做到了“去屏化”。大数据结合教师大脑中的智慧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达成了聚焦教与学的流程再造。老师们整体架构,由数据驱动走向智慧应用,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成就学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