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忧伤草2

  影片《摩登时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欢迎各位阅读!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一

  当查尔斯因没工作而苦恼时,他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因为在哪虽没有工作,但绝对不用为吃的担心。在牢里,他阴差阳错的变成 “英雄”,能获自由时,他要求长官让他在牢里呆着。多“可笑”啊,是吧!

  出狱前长官给了他一封推荐信,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查尔斯能这么快的找到工作,就因为有推荐信,根本不需要面试,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可现状就是那样。难道现在的中国没有嘛?

  他和流浪女生活在一起,即使查尔斯再次被抓进牢里,可她从没www.ccutu.com离开过。这就是共苦的简单爱情。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经为他们找了一个家,仅管那个家是那么的不堪,可他们还是觉得很好很好了,因为这是她们努力的第一步啊!

  一次次的进牢,流浪女的不断努力,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是歌舞红星了。不论再艰难,他们还是努力着,发展着,试图挣脱那个“牢笼”。

  影片最后当他们的生活有起色时,枷锁又如期而至。但终究还是逃出来了,仅管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可他们还是手拉手的努力向前进,不断努力着… …走向夕阳。

  卓别林采用默片的拍摄手法,将片中人物的对白用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影片的一大难点,可卓别林他巧妙的运用了此法。同时他自己在片中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他的喜剧天分,使这部无声电影更胜有声,让我们发笑,回味,… …更值得深思。

  影片是用喜来衬托出无尽的悲,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无情。《摩登时代》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现在的我们是否还

  仅仅大略看了一遍《摩登时代》,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影片开始的镜头时一些巨大的齿轮,人在其面前是如此的弱小和微茫,机器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在影片中更会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机器虽然会个人幸福生活但一开始,确实他给了我们不断的伤痛,摧残人性,毁坏人的健康,恶化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则成了机器的奴隶——主人公被卷进了齿轮里。

  这也正证明了,影片开幕时的一句话:本片讲述了工业时代,个人企业和人类最求幸福的冲突。

  影片首先讲述的时工人在流水线上的劳动。如果用词来形容的话即使:单调,机械,沉重。老板在办公室里自会整个生产拼命加快速度,并且还试图引进“喂食机”以节省吃饭的时间来工作!这种生产方式(就资料叫做泰勒管理方式)一方面这是一种专业,快速细化的工作方式,,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也忽视了工人的仍尊严,于是在这种重压下主人公,一位机器劳累的工人疯掉了,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机器吧人的身心健康毁掉了,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要说到忽视人格,影片正还有很多,比如实验喂食机的过程,当众野蛮追捕女孩。

  这部影片确实放映了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劳资矛盾。但这是不是可以www.ccutu.com避免的呢?这个生产时期确实创造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进一步社会化生产奠定基础,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但是社会,特别是工人阶级为此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犯罪……

  更需要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是在二战后,工人待遇和社会福利极大提高时发生的,福利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新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极大发展……

  这让人想起了前几年中国的“黑心工厂”超时加班,降低工资,毫无安全生产可言,难道这真是不可避免的么?而更让人痛心的是的地方政府却作为甚少!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很深,主人公勿立功劳,得以提前自由,他很不高兴(这是很显然的,外面会饿死啊!在中国也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这个),但监狱长给了他推荐信,就是这封信使他在经济危机中找到了几份工作!这正体现了一个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是在大危机时!也许这也是美国度过危机,主人公最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一个原因吧!

  一个公平的社会终会给人机会,就像他们在酒吧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努力,就有自己的生活,不过它是贫是贱……

  最后,人要有奋斗的信心,美好就在前方!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二

  20世纪着名的英国喜剧演员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Charles Chaplin)是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者, 也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曾有人问道卓别林“你为什么难过?”,他回答说:“因为我演一个穷人而变富了。”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陆续拍摄了《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一系列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无声电影。这个小人物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在逆世中保持着尊严和乐观。通过这个比肩于堂吉诃德的喜剧艺术形象,卓别林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压迫。尤其是《摩登时代》,其主题已经由个人悲剧直指社会悲剧(尽管如此,《摩登时代》仍是一部讽刺喜剧。卓别林的电影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喜剧与悲剧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是对他以往影片的超越更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超越。它不仅延续了卓别林电影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观察,揭示了美国工业文明起步初期底层工人艰辛的生活,还预言性的演出了二战结束后爆发出的技术理性危机,达到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影片自1936年上映后大获成功,直至2003年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还被作为经典影片再次呈现给当代观众。足见《摩登时代》的意义是直到现在依然发人深省的。

  一

  关于卓别林的电影风格,有一段这样的评述:“卓别林影片的喜剧是主题性的,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与神话紧密相连。卓别林完全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影片就综合了那个时代的内在的多愁善感和外在的暴力动作。卓别林电影的常规程式是先呈现一个社会问题,然后让卓别林进来与之展开戏剧化和浪漫感伤式的的角力。”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摩登时代》诞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第二层是《摩登时代》展现了因为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那么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情形呢?当时的西方世界,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建立。机械大工业的飞快发展使社会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工厂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大批的工人失业。《摩登时代》夏尔洛的凄惨生活无疑生动的揭示了在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工人的血汗生活。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感染至今的原因。诚然“血汗工厂”的刻画发人深省,但是对于发达国家已经是过的历史。在新的阶段,广大的蓝领工人甚至有向“白领”转变的趋向。《摩登时代》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紧密联系,但它又超越了时代,使影片有了永恒的意义,即:在工业时代,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普通人与社会机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诚如影片的海报所示,男主人公夏尔洛被“镶嵌”在巨大的齿轮之中,它讲述的正是一个小人物的“困境”——与工业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悖论。现代工业文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从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并且使人的主体意识极大地增强,创造力被无限的激发。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理性的发展特征,其自律性又造成现代社会,现代人类的普遍异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都成为消解人主体性的主要力量。《摩登时代》就是深刻的捕捉到了当时社会就已经存在的种种物化现象并予以了表现。

  在20世纪最早提出“物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被喻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奠基人的卢卡奇。卢卡奇这样定义过“物化”:“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同出一源的,他们二人都是将物化或者是异化问题放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也说:“人们已经多次指出过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所言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就是物化现象。但是二者的不同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马克思的眼光还是看到了他所处的时期,工人们深陷于痛苦不堪的异化劳动中,想让他们解脱出来,恢复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本质,恢复人的主体性。而卢卡奇在20世纪认识到了物化社会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普遍性结构,它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命运有关,从而物化理论到了卢卡奇已经由单纯的因为阶级对立而产生的物化转变为无关阶级的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困境。不仅如此,卢卡奇还进一步总结了物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和物化意识的生成。《摩登时代》不仅展现了这些物化现象并且通过蒙太奇等独属于电影的艺术手法对物化意识也进行了揭露。

  二

  概括地说,《摩登时代》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个被大机器工业时代异化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名叫夏尔洛的工厂流水线上的钳工,他在工厂车间里,夜以继日地在节奏紧张的流水线上工作,被这种高强度并残酷压榨的工作弄得精神失常,一见到圆形的东西,他都会误认为是螺丝帽,就下意识地要用扳子拧它,最后他被工厂赶出来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夏尔洛流浪于街头,由于其他群众游行示威之时,他无意举起一块捡来的红布,便被认为是示威游行的煽动者,而被警察送进监狱。在监狱里,夏尔洛误食毒品,拯救了监狱暴动危机,监狱长念他有功,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并批准他提前出狱。可是他不想出来,因为在监狱里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证。最后夏尔洛不得不出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摩登时代》是一部笑中含泪的悲喜剧。卓别林用自己独特的哑剧美感,依靠夸张又细腻的肢体动作,幽默而精准的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这些哑剧的美感,带给了影片无比的观赏性,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考以诙谐的方式表现。

  《摩登时代》是一部讽刺喜剧片。纵观影片其比较集中的“笑料”集中在以下三点:夏尔洛在工厂被机器捉弄;夏尔洛在监狱与警察斗智斗勇;夏尔洛找工作时发生的种种“意外”。后两点表现的是卓别林电影一如既往的主题:通过讽刺骄傲与自命不凡的“上位者”,直指社会的不公固有机制和陈规陋习。其艺术形式也是与此前一样通过情境反讽(irony of plot)达到讽刺的效果。这些主题和手法是卓别林电影的共同特点。真正值得探究的是第一点笑料,即卓别林无数次的被机器捉弄,甚至被机器逼得发了疯。在工厂里,他被挑作喂饭机的实验品,被固定在机器的手臂之中,机械的随着机器的动作移动。机器失灵了,他的牙齿被玉米棒磨得鲜血直流,脸上涂满了油腻的白奶油,眼睛都睁不开。这些画面可怕又滑稽。观众感到滑稽是因为弱小的人被强大的力量欺负,类似于堂吉诃德似的残酷的幽默;可怕是因为这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自机器,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物体。它凭借某种与人相异的自发活动成为支配人的东西。一种“物化”带给人的恐怖效果。机器带来的人的“异化”,毫无疑问这是第一段笑料的主题,也是《摩登时代》区别于卓别林其他影片的重要内涵。

  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很多人被卷入了机器中(包括夏尔洛,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每当被卷进其中,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被肢解。这是工业时代理性化合理化原则的必然结果。当独立的人服从于有着理性原则并自律运转的机械体系,人只是此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失落了主体性以及自觉主体意识的人,人成了客体。而这一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活动只是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最后只能发疯。直到现在,这种追求主体性的个人与计算化定量化的技术理性时代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物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夏尔洛在工厂被机器捉弄,他经过无数次挣扎,但是依旧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说明了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的规律。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如前文所论,第一段“笑料”不仅在主题上具有先锋性,其艺术形式也很值得探讨。卓别林在这一段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便于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这些画面中的第一幅一般都是一个戏剧元素,第二幅(它一出现便产生隐喻)则可以取自剧情本身。 这部影片一开始便是一场着名的隐喻。它先是表现一群羊,接着就是一群人拥出地下铁道。两幅画面相接,隐喻随即出现。这也是深刻体现卓别林悲喜剧艺术功力的一场戏。试想如果是人的画面先出现,然后是羊群,那么《摩登时代》的喜剧效应一下子从苦笑变成了纵情大笑,它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再是悲观的而是幻想的。

  这种悲喜剧艺术效果,隐喻手法的运用带来的是对于主题的深刻思考。羊群的前进是因为牧羊人的驱赶,那么人类的活动呢?拥挤的铁道无人驱使,人们自觉的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就好像卓别林的另一部影片《移民》(The Immigrant,1917),当船经过自由女神像时,游客们互相推搡牵引,仿佛牛群一般。不同的是在这一部影片他表达的是对“自由者之地”的讽刺和思考,《摩登时代》从羊群到人群的变化是表现了物化的“内化”。机器只是支配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内化则是表明物化已经渗透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具体来说,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本来命运而加以遵从和服从。 夏尔洛的矛盾和讽刺就是明明被这种结构逼疯,却又不断努力融入这个结构之中。

  有意思的是卢卡奇之后,随着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继承,电影这种新时期的艺术形式被他们称为是文化工业,是操纵物化的,虚假了的文化,并对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本雅明在提到电影时曾说:“在荷马笔下,人类只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观照对象,而现在人类成了自己的观照对象。人类的自身异化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人类将自己的毁灭作为最高审美享受来体验。” 尽管本雅明认可电影这种大众艺术,但是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立场,电影其作为艺术的价值一直饱受争议。根据本雅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说,电影这种第七艺术是这个时代生产生活以及艺术方式的典型体现。它对应的正是丧失了总体性以后的残缺与破碎。如象征主义之于诗歌,意识流之于小说,电影中的蒙太奇正是大工业时代精确分工的对应。在发达工业体系之下,不仅政治经济因素作为外在的统治力量而存在甚至最具有创造性与主体性的文化也走向了异化。如此说来,卓别林拍《摩登时代》从形式到主题彻底实现了表现“异化”的野心。《摩登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它以异化社会的代表艺术形式表现异化社会。由于物化造成的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因为消除了血缘关系之后产生的新的物的关系带来的个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孤独感的逃避,需要《摩登时代》这种类型化标准化了文化产品满足现代人期望与社会与他人同为一体的认同倾向。电影塑造了大众的鉴赏力和偏好,又不断地创造生产满足自己界定出来的虚假需求。这一系列的因为电影的形式本身所体现出的讽刺,卓别林一定会“颇感意外”。

  三

  摩登时代表现了20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后在机器取代人力生产后,底层工人的艰辛生活。在资本主义被多数国家所采纳的今天,摩登时代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幅写实的画卷,更揭露了现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当下,让我们看到了现今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改良的情形下其意识形态中固有的,无法被改变的矛盾与缺陷。《摩登时代》自1936年被创作出来,迄今已有七十多个年头。在这不短的时间内,它一遍遍的被重放,正是在于影片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和超越时空的内涵。仅从“物化”内涵来讲,只要异化社会没有终结,可以说《摩登时代》会永远摩登下。


    1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