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让他们跟得上这个时代
昨天我爸微信跟我视频,听到北京这边最近几天又开始雾霾的时候,他表示十分同情,当然也不无得意地对我说:“我在三亚蓝天白云,穿短袖,晒太阳,还用你送我的音箱播放轻音乐,再不然就是在‘喜马拉雅’上面听听罗胖讲历史。”说完,还用手机摄像头给我展示了一下他背后的椰林树影,点点白帆。
我问他:“你有啥需要我帮忙买的不?我给你买点儿寄到三亚去。”
我爸连忙回答:“不用不用,你妈都添加好购物车啦!你最近忙,不用管我们,这些我们自己都会的!”
我听完很开心,不是因为自己可以省事省心了,而是欣慰于这最后一句“这些我们自己都会的!”
自我结婚后,我父母、公婆都会轮流来我们北京的家里小住,短则三五天,长则大半月。每次来他们都有新收获,这收获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和新事物、新名词的理解上。
这得感谢我先生,他是一个对老人极有耐心的人,每次双方父母来京,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亲自讲解、再三演示,教会他们使用某几款新出的App;我则顺手推荐几个自己觉得不错的公众号给他们。
比如,我爸妈最近一次来北京,就学会了在“喜马拉雅”App里搜索并下载自己喜欢的音频节目或者有声书,再用手机控制音箱播放出来。我妈喜欢罗辑思维,我爸喜欢吴晓波,在喜马拉雅看到海量的音频资源时我妈很高兴:“我年轻的时候你姥爷喜欢听收音机,一天到晚听那个评书;现在我也过上听‘说书’的日子啦!只不过这些都是在手机里!”
我爸则是很满意于音箱的播放效果,他捣鼓来捣鼓去,确认自己学会了用手机里的软件遥控指挥节目的播放、暂停、音量、音效以后,高兴地说:“这比手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浑厚好听多了!而且我在咱家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
他们还学会了近期很火的某语音输入的全部功能。我爸用河南话对着它说了一长串话,看到软件竟然百分百准确无误地把他的语音转换成了文字,连语气词的“嗯”都忠实还原之后,难以置信地感慨:”太神奇了!现在的手机软件这么厉害!”
我妈最感兴趣的则是它提供的“中文语音转英文文字”功能,她打开这个功能做了好多测试,什么“您好,请送我到机场”啊,“我想点一个双面煎的鸡蛋”啊,“这个东西能优惠吗”等等,然后让我来一一查看软件给出的英文翻译是否准确。在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之后她大喜过望:“也许很快,在这样那样软件的帮助下,不需要跟着你们,不需要报旅游团,我跟你爸就可以出国自由行!”
看到爸妈兴致如此浓厚,我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解了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概念,从苹果自带的Siri说到微软小冰,从正在用的讯飞语音输入到围棋下赢李世石的alpha go,最后还不忘来个“开心一刻”:“你们想知道Siri背后配音的真人是谁吗?我这里有段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我和老公都很享受给父母传授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新概念的过程,爸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可能由于我父母相对都还比较年轻的缘故,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蛮强的,学习能力也并不差,简单的app演示一两遍他们就能学会,复杂的三五遍教下来也能搞定。
几年前,我的意识还没有进步到这个程度。
那时候我跟老公还在恋爱阶段,有一年我在网上帮爸妈买东西,老公凑过来问:“你在买什么?”
“我妈想买点泡脚粉,我爸要一套厚睡衣,我正在给他们选。”我回答。
“你为啥不让他们自己买呢?还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款式细细挑选。”
“我爸妈都不会用淘宝,那里面品牌太多商品太海量了,他们根本搞不定。再说也没多大工作量,我顺手帮他们买了就行。”
老公听完沉思了一会,说:“我一定要教会你爸妈用淘宝。”
后来老公就给我讲起他爸妈,淘宝用得很娴熟,在上面给自己买养生用品、添置家庭小件杂物玩得简直不要太溜!老公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妈妈没你想象得那么out的,他们是年纪大了,又不是傻,只要咱们细心教教,这些年轻人会用的东西,他们也一样会用的!”
那时候我爸妈对App的使用只限于微信和某导航地图等几个常用的工具类app,后来我就眼看着老公教会了他们使用支付宝、打车软件、天气软件、图片软件……再后来我也加入了教学大军,爸妈已经可以操作一些对于他们年龄而言相对小众、使用低频的app。
单就微信这个app本身而言,他们也学会了除通讯工具和朋友圈之外一些更高阶的功能。
我公公婆婆就更厉害,他们现在来北京完全不需要我们操心,自己在携程上订机票,预约机场的专车服务接送机,配合导航软件可以自己开着车满北京转悠,干洗衣物会用e袋洗,还知道我们小区的便利店每周四支付宝付款有大力度优惠……
我们一家六口有个微信群,群名是我公公起的,叫“和谐家园”,如果你看到我们在这个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知识变现“、“社群经济”、“内容电商”……你可千万不要奇怪,这并非一个创业团队的工作群,而千真万确就是我们的家庭群里,我们和父母两代人会同步关注、共同思考、交流探讨的内容。
我的父母公婆都已退休,但他们的状态一点也不像退休后的老人。跟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健康状况、精神面貌也都显得年轻不少。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人虽然退下来了,却没有被这时代抛弃,而是紧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体验着最新的产品、服务,感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并让这红利和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着紧密的链接。
比如导航软件的使用让他们不惧自驾去国内的任何地方;比如翻译软件的使用让他们有了自己走出国门的勇气;比如电商软件的使用让他们不必去超市忍受排队结账、大包小包提货之苦;比如社交软件的使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充满阳光,po完自己满意的照片后收获的一排点赞、几条好评便能让他们心情大好一整天……
我真的是乐见并且欣慰于这种局面。比起70、80后这些“互联网移民”、90、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曾有人说父母这代50、60后就是“互联网难民”。确实,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年代,如果对移动互联网全无了解、一点不会,生活中该有多少不便。
我有一次看牙医的时候就亲眼目睹有位70多岁的老人打电话给医生,想通过直接联络医生预约一个看病时间。可是现在那家医院已经普遍推行了预约挂号系统,想挂号要么通过网络或电话挂号系统预约,要么只能现场挂号。
这个老人对此束手无策,医生也只能表示同情,说:“让您儿子帮忙预约一下?”老人无奈地感慨:“儿子不知道我哪天有时间,也不知道你们哪天有时间,我们又不住在一起,他在中间来回来去传话也不方便呐!”
我还有位叔叔,跟我爸爸同年,现在也住在北京儿子家里。但因为不会导航软件,也不会网上查询公交地铁线路,每天除了在小区里转转几乎哪也不敢去,生怕出了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他的眼里,北京很大很大,到处都是陌生感和不确定性;而在我爸爸眼里,北京很大很大,到处都是新奇和好玩的事物。这敢不敢走出去的区别,竟然就只在一个导航软件而已。而其实身为子女,我们只要多付出一点点耐心和时间,就能改变父母一代“互联网难民”的生存状态,让他们也乐享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张泉灵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拉着自己玩一个双人射击对战类游戏,张泉灵总是输。后来她纳闷了,心想难道我手就那么慢?为什么总是玩不过你?后来发现那个游戏是儿子自己编写的程序,他只不过改了一行代码,让自己的起始分数是零分,而妈妈是负分,自然就能屡战屡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当下特别是未来的时代里,掌握移动互联网的规则,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父母一代来说,即使不能掌握规则,起码也要理解规则、吃透规则,而不是被排除于规则体系之外。否则你会发现,你能够上场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也不光是移动互联网和科技,其实“提高见识”这件事,在任何领域都一样重要。
以前我妈也喜欢在朋友圈转发那些毫无依据的“养生谣言”,还不惜重金买了许多这样那样毫无效果的“保健品”。今年春天我带她去澳洲,在澳洲的药房里指着几个牌子给她看,说:“这两个牌子很受欢迎的,我吃过,效果不错,价格还不贵。”
在韩国的时候我又买给她许多红参制品,吃到现在她都反映效果很好,而且价格尚算公道,而不像她以前被推销的那些“三无产品”一样,动辄天价且来路不明,更谈不上有任何功效。不需要我劝,她现在自己就不再买那些质次价高的玩意儿了。
我常在想,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让他们跟得上这个时代。
我们有时候责怪甚至耻笑父母在朋友圈转发那些排版难看、内容禁不起推敲的“养生谣言”,其实不妨想想这里面的症结所在——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给父母输出真正的好内容,这些养生谣言才占领了他们的心智。
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选择真正的好产品、真正的好内容,他们就不会对这些东西,表现出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痴迷。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太多80后、90后的小夫妻,自己做了父母,对孩子就能精心选择好产品、好内容,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反过来想想有没有同等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他们有基本的学习能力,有不脱节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渴望,有的时候真的不要低估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许我们只需要付出一两句话的点播,几次点击的演示,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人,出身小康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还算体面的工作和拿得出手的薪水;我们的父母,年纪大了却还不算太老,已退休了但经济上一般能自给,文化程度就算不高起码都识文断字……
对于这样的我们和这样的他们来说,最好的孝敬方式有时候真的不是给父母汇多少款、买多少东西,时常带他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隔三差五教会他们使用最流行的科技产品,紧跟潮流分享新知给他们听,让他们感觉自己心脏跳动得永远年轻、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好奇”的因子,永远跟得上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也许,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