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忧伤草2
十分之一毕业生报名“三支一扶”

  记者联系到王静(化名)时,她正忙里偷闲在宿舍里看书。去年,王静从济南大学毕业,报名并被选拔参加了“三支一扶”项目。2006年,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从当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至3年,简称“三支一扶”。

  2007年9月,刚离开校园没多久,王静拎着行李来到槐荫区吴家堡镇工作。王静的家在城镇,之前她对农村基层的接触并不多。毕业时,爸妈已为王静联系到工作,回当地人民医院工作,但王静却悄悄地拿定主意——— 去基层工作。

  “我曾看过不少知青上山下乡的小说,感觉激情澎湃,我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在农村做些事情。”王静说。王静刚到单位就碰上换届选举,忙得不可开交。因为王静文笔好,主要负责镇上和村里的文字工作。

  当激情过去,王静开始发现一些不适应:不懂当地“土话”,自己说普通话和农民交流时显得文绉绉的;村里和镇上娱乐项目少,王静觉得自己和以往在学校里追求的时尚越来越远;王静希望为农村做些事情,却总感觉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

  “相对于城市,农村还有很多需要发展和转变的地方。”王静说。

  记者从山东政法学院了解到,2008年该校成功报名“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约占总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比前几年有所增加。

  就业压力下就业向基层分流

  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对于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背负着全家人的期盼和资金投入,过五关斩六将地进入大学学习几年后,总希望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觅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但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激增。2009年,我国将有611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开始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同样面临着就业窘境。

  日前,腾讯网针对高校毕业生做了一项“你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吗”的调查。截至12月21日,表示“愿意,基层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被调查人为1097人,占29.35%;“不想去,没前途,没出路”的被调查人为702人,占18.78%;“坚决不去!我上大学可不是为了回农村”的被调查者为701人,占18.75%;“不去有什么办法?为了生活只能去”的被调查者为608人,占16.27%;“愿意,听说有很多优惠政策”的被调查者为303人,占8.11%。

  基层生活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要低……在市场调节失效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基层。日前,教育部拟定政策,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教育部还将制定对参加现有各类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实行考研加分的政策。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的心态,开始选择通过到基层就业来缓解就业压力。在基层企业单位的招聘台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影开始出现。“现在工作太难找了,我希望去基层锻炼一下,寻找发展机会。”山东财政学院大四学生小王说。

  高校期盼与基层需求对接

  2009年就要到来,王静开始有些焦虑。她担心自己结束“三支一扶”工作后,将何去何从。

  王静告诉记者,第一届“三支一扶”期满后,很多到基层工作的师兄师姐会在“优惠政策”下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其他的人则选择了离开原来的单位,重新开始面对就业压力。

  无论是“三支一扶”还是“西部志愿者”,当期满之后,是否继续留在基层工作,大学生们将面临再次选择——— 留下,编制、待遇、发展平台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离开,基层将再次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相对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的官方下基层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就业、创业,也是拓展大学生到基层的另外一个渠道。记者从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等驻济高校了解到,毕业生自主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比例在上升,但人数还有待提高,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来实现的。

  另外,基层缺人才,但究竟缺什么样的毕业生、什么样的专业?对此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都表示茫然。山东财政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岳德军告诉记者,学校很希望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到基层就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感觉基层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对接问题。“我们希望高校毕业生和基层需求能有更好的对接,这样我们会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岳德军说。

    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