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忧伤草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现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师、学生的关系错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致使“教与学”陷入了事倍功半的境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着一些阻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模式陈旧;课堂重讲解轻阅读、重知识轻感悟;中学生阅读退化;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的捷径。

  一、教学方法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其中,教授法必须以学习法为根据,否则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能让学生参与进去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方法真正的为学生而服务。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而定,其次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教师教授情况以及学生接收能力的因素的教学方法,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教师教授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于此可以看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者曾尝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为众多教师所采用。但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利弊两面,这些教学模式在为阅读教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运而生,在先行者不断的实验以及检验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教改中出现的四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

  1. 育才模式:读、议、练、讲。

  2. 青浦模式: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3. 尝试教学法:出示尝试题、尝试、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4. 自学辅导教学: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 从这四种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变化是由“刻板”到“灵活”的一个过渡。青浦模式较之育才模式,提出了诱导教学的理念,即由教师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内容中。尝试教学法模式较之前两者,则更突出了让学生主动尝试的环节,这一环节较好

  地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动性,使其去尝试,在教师给出答案后达到顿悟的效果。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则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去求知,去思考。这一过渡把阅读教学的指挥棒从教师传递给了学生,使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在阅读教学上,是质的飞跃。

  尽管阅读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改良,但仍存在着不容小觑的问题,制约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1. 阅读教学程式化现象显著,“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盛行。即“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四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已经是师生都熟知并且惯用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再者,这种教学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使语文课堂完全成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同样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而导致的课堂压抑、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就成为了连锁反应。

  2.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阅读教学不得不走进看不见的怪圈,围绕考试、应对考试,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的。暂且不说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进入名牌大学是否正确,只从学生所得这方面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就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知识的习得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不纯粹,也就不会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 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不难看出,初始的完全讲解式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很不利。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记。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丢掉自己的思维,还要吃力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这种模式无异于喂养幼小的孩童,你喂一口,他吃一口,不需要思考,现成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是有诱惑力的。但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这种“喂养”过程中,我们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学习的技能。而引导式教学模式则更突出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既然要掌握学习的技能,要培养自身的素养,那么就要亲力亲为。亲力亲为,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性,那么就由教师来牵引,让学生沿着教师的足迹去思考,去分析。从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必要的引导既给了学生灵感,又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如若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顿悟出不同于教师所要给出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果实,赐予那些真正用自己思维思考的学生的礼物。

  2. 阅读方法的改良

  随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阅读方法也从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顺应了现今阅读教学的需要。首先,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扩展,不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材仅仅几册,根本满足不了现今学生的阅读量。如果没有课外阅读量的补充,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面。多接触不同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促成个人独特思维的形成。其次,从阅读方式方面来说,教师会指导学生根据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略读法、精读法,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根据阅读能力的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也会按层次提升。比如说,最开始的阅读也许是积累性的阅读,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以理解为主的阅读,然后再有选择的去评价阅读,甚至于鉴赏阅读。这是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标志。

  3. 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阅读教学追求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目标至今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随着阅读教学的发展,这种片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如今在阅读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了知识积累的目标,而是把开发学生智力与培养能力作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这同时也是纠正过分重视教师作用的方法,还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所有的问题不外乎出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上。

  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在于“导”,而非“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发生了变化,过分的“主导”使得教师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越俎代庖的现象明显,而学生则逐渐处于了从属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教学的定义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也不是纯粹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去感知、理解、体悟的过程。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强调主导,忽视主体;重视习题,轻视感悟;重视讲读课,轻视自读课等现象却很明显。

  首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课堂仍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线,实行“满堂灌”的教学路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走在学生的前面,牵引着学生,生硬的一步步向前。讲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没有读的过程,没有感悟的过程,又何从谈及理解与创造。

  其次,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弱化语言的审美功能。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需求,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整堂课下来,很多学生完全不知课文讲了些什么,也无法从课文中获取解析生活的只言片语,有的只是被教师肢解出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这样,阅读教学就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信仰,抹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过程。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还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何种情况下需要略读、细读,何种情况下使用鉴赏阅读法、理解阅读法、创造阅读法等。

  最后,很多教师仍存在只以教案为根本的现象。教师对课文缺少深广的理解与认识,更何谈传授学生以生活的真谛。这种状况下的阅读教学封闭、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吸收程度。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自身却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阅读品位降低、不重视平时积累、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等。

  究其根源,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呈现出功利性现象。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应试教育。“好分数好成绩好名次好学校好未来”这条线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盼。无可挑剔,这也是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希望他们能有好于他们的未来,优越于他们的生活。并且,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正在这漩涡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者是期盼者,或者是执行者,或者是即将期盼者。我想说,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循环,有目标,有奋斗,生活充实而美好。但很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条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你生活的主导,并且激化着你的情绪,功利性油然而生,“急功近利”也就随之而来。于是,悠然遨游于书海中享受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工具,也就少了真谛的探索。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与升学无关的无用功,其后果就是,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

  其次,程式化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板块化,“字词分段及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使课堂变得呆板,也阻碍了学生求知的脚步。这种被肢解的阅读教学最终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更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阅读教学仍局限于课本本身。前文提过,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上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选文内容陈旧落后,与时代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无法理解、无法感知,更无法通过选文来改良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学生对于课文不感冒,自然不会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反而一些娱乐性的文章、泡沫小说等却赢得了

  学生的青睐。这不得不说是阅读教学的败笔。它没有传达给学生“阅读教学是你今后感悟生活、理解世界的阶梯”,而是让学生自动把阅读教学与学习、考试划为一类,开始排斥这种“宿命的安排”。

  3. 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被编写进去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意义深刻的典型文章,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以及自身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纵观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没有改变过,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与时俱进性被忽略了。因此,学生在品读这些文章的时候,难免会有时代断层。这也导致了学生厌读课文,认为那都是老古董,无法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转向去寻找自认为有趣的书籍来读,也就使得他们的阅读内容杂乱,这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新的屏障。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育者都曾提出很多方法,用以解决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方法也无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技能。

  1. 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思考,富于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不需要“大一统”,反而值得提倡。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点点思想恰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对眼前的文章进行阅读、质疑、探索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去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

  2. 提供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成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而非现成的知识点,要传授给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持这种态度,让学生获得方法,而非果实。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就能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解析文章,并进行再创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养成阅读素养的重要条件。比如,多读书、摘抄选段、积极查阅相关知识等。

  3.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读”的过程。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初读时,感知整体;再读时,深入理解;多读时,既可以透彻了解文本的内涵,又可以又在文本的基础上产生读者自己独特的思维。

  4. 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增加阅读量,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鉴于课内文章所存在的局限性,课外加大阅读量显然势在必行。课外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许很多人都曾发现,当你接触的世界广阔的时候,你的思想也会随之扩展。阅读也是如此,不同的书籍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路。阅读别人的智慧,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的睿智。

  5. 要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的点滴。达到厚积而薄发。凡事不能在一朝一夕间成就,都需要积累和坚持。我想,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在于经验的积累。所谓熟能生巧,用在阅读上同样适用。这种积累可以是阅读方法的积累,也可以是相同文体情感体验的积累等。

  四、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教与学”的困境

  作为一个曾亲身体验过阅读教学的实例来说,我认为当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

  在着些许问题。中学时代有一种现象,每当几个班级评比时就会发现,不同的老师教出的平均成绩也会有差别。我想,这就与教师相关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不同风格的师傅带出的徒弟也会风格迥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授思想都会影响学生的接收情况。学生时代还曾听过老师们这样的话语,“甲脑子很灵,一篇文章几乎一道题都不错,他准能答到点子上。乙就不行了,脑袋上那根弦儿就是搭不上,怎么启发都白费”。如是种种。也许人的智力是有差别,但在这里我们不针对智力问题展开讨论。那为什么同样的阅读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结果呢?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环节的问题,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没有用心去感知文章、没有设身处地去碰撞作者的思想就无法敲开作者思想世界的门,也就无法产生共鸣。

  说到这里,我想提出的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教与学”的双重问题。 教之无方不行,学之无道亦不可。教师的“教”局限在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深浅以及面对应试教育的洪流如何抉择上,学生的“学”则局限在是跟还是不跟教师的脚步,又要如何跟的问题上。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那就是文本,即语文教材。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形成缺一不可的鼎利局势。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应是平等的。其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而文本,也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在这里,我想首先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既指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指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1. 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位研究者提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所谓理解,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前理解”(是指理解者解读作品前的理解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境遇和思维方式等)去体悟文本,而这种体悟也许会与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一致,也许会在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这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创造过程。在理解与创造的双重活动下,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成为了现实与历史不断融合的过程。文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读者也获得了创造体验,达到了思想上的顿悟。

  2.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则再次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学生可能达到思想的顿悟,教师也可能对自身原本的认知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颠覆。这在阅读教学中是双赢的举措。

  3.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了教师这一“权威”的参与,我认为更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每一次对话都能像我们见过的辩论会那样热烈,我相信,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惊喜会更加明显。

  正确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不以教师为中心,不以文本为真理,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还给学生。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构想就不能按照原有的轨道行进,而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呈现出很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一切学习为了考试,一切学习为了成绩。这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阅读教学的本真。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追求成绩”的终极目标下,容不得教师悠哉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而是必须采用“大跃进”的教学方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另外,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渠道,但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却不得不违背这一点,忽视学生人

  文精神的培养,反而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让人惋惜而又感到无力的一种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与尝试,或者想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大局势,或者想要在这一局势下另辟蹊径,寻求可以两全的方法。显然,扭转大局势的企图破产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中和现在的局势,使得阅读教学矗立在所有凝视着它的人面前时不会那么尴尬,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阻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所以很多教育者都选择致力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值得探究的有研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阅读教学等。

  1. 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 “统领”的角色定位,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这是可取的,毕竟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又近了一步。很多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变为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的不同的思想,每一种都是鲜活的。

  但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空余形式。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的多,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因地制宜”显然不是句空话。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何以谈及自主、研究。另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是一句合理的口号,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是多少呢?作为一个既经历过传统教学又体验过课改教学的学生来说,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要么变成 “不得要领”,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 “主体”的基础和资本,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2. 创造性阅读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是阅读教师恰好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字面的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

  客观的说,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诸事总不会尽如人意,这一阅读形式在实践中同样会遇到阻碍。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要的是应试,要的是成绩。即使是教师给了我们创造性阅读的空间,我相信连我们自己都会嫌这种方式太“慢热”,想要获得“一口吃个热馒头”的捷径。这又不得不说到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生活节奏加速的世界,“速餐文化”显然成为一种流行。学生,作为思想、信念都还未完全稳定的一个群体,难免不受其影响。

  有人把这种创新的现状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是创新了、开放了,但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气氛热烈,却是不知所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究,反而重了形式,丢了实质。还有的创造意识则完全是任意创新,完全丢掉了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曲解、挑剔成风。

  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环节不可忽视。从小学起,课前老师就要求要预习,但当时根本不明白其用意,只认为是无用功。而今却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预习环节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学生独立的预习过程,避免教师的引导作用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放掉自己所谓错误的或不重要的思路而一味追随着教师的脚步。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界反对教师占据中心位置,其根源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力。而预习环节恰恰给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也为必须“有所收获”的应试教育课堂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旧事重提” 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提问策略。在课堂上,首先要学生根据自己课下的预习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提出的问题,师生在共同的探讨下敲定需要课上一起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甄选工作,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在自己为学生选定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吸取学生的意见。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的盲从,以及教师备课的片面性,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寓教于乐。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的教师的课堂很吸引人,而有的却枯燥乏味。这和教师的课堂设置以及课堂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不应是呆板无趣的,诙谐有趣的课堂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同样要投入情感,在自己充分感受阅读情趣的同时,感染给学生同样的情绪,一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4)“厚积而后薄发”的教学原则。在这里,我想用“积累拓展”这组词来阐释。积累,就是“前理解”的积淀,而拓展就是在 “前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但我想说的是,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不能凭空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还是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削弱理论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理论教学的效率,才能为语言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5)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文本,这里所涉及的阅读材料,每部作品都有它想要传达的声音及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不能被割裂的。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则恰恰重解析,把作品解剖开来赏析,却忽视了其整体性的美感。不可否认的是,分解赏析是了解全文的重要手段,但在这之前,整体的品读不可少。最后再回归到正体,还作品以本真。我认为这也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原则。

  五、评价方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在“教与学”上存在着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评价方法的问题,即是否能够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试教育要求“一试定终身”,这无可厚非,但薄薄的一张考试卷呈现给我们的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剪影。假设说中学语文阅读考试部分只有句子赏析这一种题型,那么我相信,中学生们不会再去关注阅读的其它内在。而句子赏析基本上会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心,甚至全部。至此问题就出现了,能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一种阅读试题会误导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单一学习目的而展开的,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而存在的。其次,功利性地说,一种阅读试题可能导致部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则“考什么学什么”,这就会直接导致阅读教学进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外,一种阅读试题并不能公正检验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阅读试题类型的丰富也就势在必行。

  纵观多年来阅读试题的变化,仅凭我所看到的来说,阅读试题确实是在丰富,特别是趋向于主观的题型越来越多,这无疑是种好现象,因为不同的题型考察的是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字词题是考察基础掌握能力,段落关系题是考察谋篇布局能力,中心思想题是考察整体感知能力,人物赏析题是考察情感体验能力,而续写猜测题则是考察思维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评价方法的改良。

  在评价体制方面,很多教育者还提出创新考试形式(不仅用试卷形式呈现)、公正科学的考试评价标准等。无论是哪种建议,都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六、结语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路坦途,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如此。存在问题、寻找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主线”,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下,我们必然会找到一条属于阅读教学的路,使其在应试教育下也可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郭清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刘艳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1)

  【3】张应平.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4】李雪华,甘永祖.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5】杨梅.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4(10)

  【6】范铮. 把“研究”带进课堂谈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7】付永河. 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03)

  【8】曾红凤. 论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J]. 娄底师专学报. 2003(04)

  【9】蒲永科. 加强情感阅读提高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5)

  【10】杨生春.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01)

  【11】周青,吴十日. 中学语文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2】洪云. “前理解”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8)

  【13】陈文. 谈中学语文开放型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5)


    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