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村记读后感

|2

    静虚村记读后感(一)

    那是一个被称作是静虚村的村子。一个远离了热闹的清静的地方,一个远离了繁华的拙朴的地方。他是看倦了城里的高楼大厦,腻烦了城里的熙熙攘攘,走出了城市,走进了乡里的农舍。

    把他留在这里的或许是这里的景。村里没有话,却有许许多多的树,最多的要树槐树。村里常有人做槐花蒸饭,平淡的米粒间却透出一股农村的甜香。燕儿和喜鹊怕是也喜欢这里的景致,来这里筑巢。整个村子好似一个绿色的公园,周围的长着青苔的围墙,把这里围成了一个世外仙境,丑陋与阴暗与这里无关。三搂粗的树,花枝招展三五成群的姑娘们,这里的一切都是美的。但最能让他感动的应是这里乡人的纯朴与傻味。

    是的,使这里的人把他留在了这里。一个从城里来的大作家,为一个无名的小村子写记,为村里的孩子辅导作文,并且住了下来,只能说明他是真的喜欢上了这里。

    最近听一首歌《稻香》,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读这篇文章时让我想起了这首歌。它们都有着浓浓的乡愁情节。仿佛一个游子,独自走在客地的路上。凄冷夜,无人街。路灯暖色调的光晕下,照射亮了回忆里某个家乡的回忆。那里的纯朴与温暖,与这里的淡漠和饥冷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刺痛了游子的心,激起了怎样的对乡愁的渴望啊!若这是篇小说,若并不真有那么一个甜美的地方,也许贾平凹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情思下才写了这一篇文章的吧。

    夜色正浓,村里的人都已入睡,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一个淘气的男孩无意闯入了这里。贾先生见了,抚摸着他的头,轻声说:“嘘,安静。这里是静嘘村。”

    静虚村记读后感(二)

    《静虚村记》中的和谐美也源于自然的人化。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人心灵的投射。

    人在呼唤自然,自然也在回应人类。作者厌倦了城市中的人情冷落,静虚村便有”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就连那茅屋梁上的燕子也颇解人意的”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这种自然与人的默契已超出了人与人的交流,它是作者内心纯净无念时产生的,而这一时刻人即是自然,自然即是人。他们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天人合一“以及佛道思想。

    贾平凹的散文散发出以超越为特征的禅意。禅的超越不但超越语言、理性,而且还超越生命与万物和时空的隔阂,最终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禅宗那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见山还是山,再见水还是水“的语录,就直接表达了对人的生命与客观世界高度融合的向往。这在《静虚村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静虚村“这个古朴、宁静而温馨的地方,作者那颗被纷扰的现实世界弄得焦躁不安的心得到了抚慰,心境变得如”静虚村“一样静谧、清淡、平和。人世间的一切苦痛荣辱全都忘却于脑后,吃饭、喝酒、养鸡、种菜、聊天,甚至还与村人一起疯跑……一切都可以率性而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事实上这就是贾平凹所希冀的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它是一种体验与感应。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和一种艺术追求,”这既是个体生命超越狭隘眼界,将一己存在汇入无限的宇宙大流的高超生命智慧,又是个体生命自我提升、完善,汇入无言的宇宙大美的创造性的诗意境界“

    总的来说《静虚村记》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物都与人的世界交织,成为有灵性、有诗意的生命。

    贾平凹在《静虚村记》中把传统诗化成一种符合人性的自然存在,一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和心灵结构的文化时空。将他们彼此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的境界。

    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