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6篇

|燕玲

“灯塔大课堂”第三十课开始了,了解邓恩铭的成长故事和革命事迹,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6篇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1

6月24日上午,在贵州省荔波县第一小学师生的齐声呼唤下,他们的“学长”邓恩铭终于在大屏幕上展露了“笑容”。在这张复原的老照片里,邓恩铭环视左右,似乎在寻找些什么。而在历史中,邓恩铭1917年就离开荔波,直至1931年在山东济南就义,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家乡。

“时光之镜”建党_年沉浸式互动体验荔波巡展活动,将“邓恩铭”带回了曾经回不去的故乡。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荔波县委宣传部承办。

今年4月,“时光之镜”也曾带着向警予、陈延年、瞿秋白、邓恩铭5位革命先烈,“回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孕育地——上海渔阳里。在那里,这面“镜子”让相距100年的两代年轻人相逢、对话。

在建党_周年、也是邓恩铭诞辰_周年之际,“时光之镜”来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的家乡。“邓恩铭”通过这面特殊的镜子提问:“你能告诉我,我的家乡怎么样了?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了吗?”“如今这世界平等了吗?我们的国强了吗?”

答案蕴藏在荔波县如今林立的高楼、车水马龙里,蕴藏在大小七孔、全域旅游的如画风景里,更蕴藏在荔波县第一小学师生“强国有我”的庄严宣誓中。

“我想告诉我的大伯公,新时代的中国,正如您所愿。”邓恩铭的侄孙女邓庆梅说。

6月24日,向着邓恩铭广场上巨大的邓恩铭雕塑,荔波县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们齐声宣誓:“百年传承,今日到我!激荡未来,壮志在我!青春当燃,强国有我!”

在高昂的宣誓声中,“时光之镜”建党_年沉浸式互动体验荔波巡展活动迎来高潮。深情动人的演讲,纯真清澈的歌声,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先烈邓恩铭表达着真挚的感情。看到书本上的英雄人物通过屏幕“走到”自己眼前,一名参加活动的四年级学生说,“感觉邓恩铭爷爷离我更近了”。

很多小朋友好奇地走到镜前,和“学长”击掌约定。生活在今天的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如今,荔波县51个贫困村全部高质量脱贫,15302人搬出大山,住上了新房。荔波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5年增长近3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荔波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取得了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的历史性伟大胜利。”荔波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玉可雕说。

在邓庆梅看来,“努力奋斗,做好我们自己应做的事,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2

“这是在一些旧资料中发现的一封信,是邓恩铭1922年8月29日写给他父母的。”作为邓恩铭烈士革命史料和文物征集、研究顾问,我县退休干部刘佃文向记者展示了一封邓恩铭写给父母的信,“信是在高青写的,信纸用的是青城县公署用笺。”

那么,邓恩铭为什么用“青城县公署用笺”给父母写信呢?调研中,记者得知,邓恩铭叔祖父邓锦成的姑母嫁给黄姓人家,因姑母无子嗣,邓锦成过继给姑母为子,故改姓黄。邓锦成的长子黄泽沛(也叫邓国瑾)字“云从”,历署山东青城、胶县、淄川、益都、沂水等县知事,有政声。1917年秋,黄泽沛看中邓恩铭聪慧好学,是邓家可造之才,为将来“光大”邓家门庭,就把邓恩铭从贵州荔波带到山东读书深造。

“这是一份1920年5月28日青城县知事黄泽沛写的判决书,加盖有‘青城县印’的公章。”刘佃文介绍。黄泽沛于1919年在青城县作知事,这为邓恩铭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更加了解了当时社会状况,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坚定革命理想埋下了种子。

从当前整理出的邓恩铭家信中可以看到,有多处提到了“青城”。在1920年3月1日致父亲的信,信封上提到“山东青城县公署”,信中提到“今年三菊、小印的书籍,等男回济南一定寄来”,可见,邓恩铭当时在青城写信给父母。1920年9月14日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前几天男代表本校出版部上天津参观南开,见人家的学校这么样大,学生这么多,功课这么好……印寿去青城开吊还没回来。三舅同男在学校,一切都好……”

1918年,依靠“二叔”黄泽沛的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当时该校编辑的学生目录上,邓恩铭的联系地址标注“荔波城内北大街(临时)、青城县公署”,可见,邓恩铭在上学期间已将青城作为常住地。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3

邓恩铭16岁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直到1931年英勇就义,再没回过家乡。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邓恩铭主要通过书信与远在贵州的家人保持联系。目前留存的十几封家书,都是邓恩铭走上革命道路后在山东期间写给家人的,从中可以看出邓恩铭热爱家人、反抗旧俗和视死如归的优秀品质。

在1922年8月29日致父母双亲的信中,他嘱咐“母亲身体总要好好保养,多吃点有养料的东西……千万不可乱吃药,吃错了就坏事,务必注意。”投身革命无力顾及家庭时,他充满愧疚。1925年8月下旬,邓恩铭在潍县由山东各地党组织的代表选举为新的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书记;9月他接到弟弟来信,因家乡遭灾,米价飞涨,希望他寄钱回家,帮助度过灾荒。他在复信中写道:“我从济南回到青州,就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点穷苦,实在是罪过!”而以他当时的职务,在争取中央增加经费的同时,自己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若有一点私心,是能够拿出一点钱来接济家里的。可他宁愿亏欠家里,也不愿影响革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

在关爱家人的同时,邓恩铭却没有唯命是从,不断对旧礼教进行反抗。他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22年是他为革命工作不断奔走的一年,百忙中依然惦记家里,8月29日写于青城的家信中,希望家里送妹妹到省城读书:“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无论如何总要叫他们念书……此刻比从前不一样了,男女都是一样……总而言之,叫做男女平权。”对于当时盛行的父母给儿女包办婚姻,他明确反对,规劝父母抛弃陈旧观念:“父母辛苦费力哺育儿女,处处总为儿女好;不过一时比一时不同,从前是好的,那晓得反倒害起儿女来,比比皆是,最头痛的就是替儿女订婚……父母的一片好心,做儿女的无有一个不感激,不过总盼望做父母改换改换方法来爱儿女就行了。”

邓恩铭投身革命活动,是违背家人意愿的。他的父母期望他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便在家乡给他定了亲,来信催逼他回家结婚,想以此来拖住他。但是家人的反对没能动摇他坚定的革命决心。他在信中说自己因党的“职务缠身”不能回家完婚,明确表示:“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道出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当然也包括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叛。“……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可以看出,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同样,在这一封信中提到,“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信中提到的印寿、三爷分别指的是邓恩铭的堂弟黄幼云、二叔黄泽沛。

邓恩铭逝世多年后,同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回忆说:“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毛泽东对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语重心长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邓恩铭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中共早期伟大的斗士和战士,他用30年的人生谱写了壮丽的华章。在他短暂的30年人生中,特别是在人生最后的10年,他用自己的行动,突出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因历史的机缘,在高青这片热土上,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留下了红色足迹,这是历史之幸、高青之幸,是高青的光荣与骄傲,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奋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是高青儿女对先烈的最好纪念。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4

1901年,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较为偏僻的水族寨子——水浦村板本寨,邓家祖孙三代八口蜗居在三间茅草房,也只有二亩农田,生活极其穷困。1905年,为了生计,同时为了躲避乡间匪患,邓家移居荔波县城生活,父母辛勤劳作,也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年少的邓恩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再加上目睹了诸多社会不平的景象,从小就跟奶奶学了不少反映水族贫民劳苦生活山歌的邓恩铭也学会了自己创作歌谣,寄寓邓恩铭对黎民苍生的深深同情,邓恩铭曾写过这样一首民谣:“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歌谣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真正劳作的人其劳动果实总是被他人窃取,自己反而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这是一个多么不平等的社会啊!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邓恩铭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怜悯。诗歌承继了古代歌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邓恩铭热情歌颂了清代荔波本地水族的起义军首领潘新简,所作《潘简王》诗曰:“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总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这是一首咏史诗,显然邓恩铭的创作具有借咏史以咏怀的意味,寄托了自己也要做一位“救民生”的英雄。正是因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贫苦百姓的恻隐与哀怜,邓恩铭青少年时候就萌发了大济苍生的救世抱负,他17岁离开故里除了为了升学之外,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临行前所作《述志》一诗充分抒发了这一高远的情怀,诗曰:“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诗歌将自己形象地比喻成一只即将北行的大雁,虽有留恋故里之思,但为了社稷苍生,舍生忘死,在所不惜。此诗为四言诗,直吐胸怀,节奏明快,慷慨之气,贯穿全诗。如此胸怀天下、志在苍生的人生抱负在邓恩铭离别家乡时所写的另外一首咏怀诗《前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诗曰:“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焕然新。”诗歌虽然写到了对个人前途命运难以预卜的茫然,但这更加坚定了自己以改造国计民生为人生理想的钢铁志向。要知道,邓恩铭离开家乡时年仅17岁,这样的志向真可谓“少年心事当拏云”。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5

邓恩铭也是一位具有日常情性的人,他的书信尤其是给父母的书信也多次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流露了对父母的绵绵思念与不能尽孝于双亲膝前的愧疚之情。但为了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他只能舍小家而忠于救国的大义。

邓恩铭离开家乡时写过一首《答友》的诗作,表现了革命事业如不成功、誓不还乡的决心,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乡关回首甚依依。春雷一声震天地,捷报频传不我期。”诗歌既表现了乡关之思,更是抒发了天地换新颜之日才是自己的还乡之期,在怀乡与救国之间,邓恩铭首先选择的是救国,表现了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动人情怀。诚如其言,邓恩铭知行合一,他在1917年离开家乡后就没有再回过荔波故里,一直忙于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何等令人感佩。他曾填过《江城子》这样一首词,词曰:“长期浪迹在他方,决心肠,不还乡。为国为民,永朝永夕忙。要把时潮流好转,大改造,指新航。年来偏易把情伤,披棘荆,犯星霜,履险如夷,不畏难经常。天地有时留我在,宣祖国,勃兴强。”词作表达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要不舍昼夜、忘我地工作,要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天下百姓,无论艰难与险阻,只是希望天地换新颜。邓恩铭来齐鲁大地之前曾咏叹古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以抒怀,豪迈而劲放。当然对邓恩铭而言,他人生的事业不仅仅是学业,更是救亡图存的大我事业,反映了邓恩铭志在四方、“以国为家”的高尚情操。《江城子》和这首诗作相互辉映,正好印证了他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的博大情怀。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6

真正的革命者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总是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邓恩铭同样如此,他曾经写过《决心》这样一首咏怀诗,诗歌作于邓恩铭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鼓舞了邓恩铭,邓恩铭心潮澎湃,作诗以明志,表现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诗题语意显豁,诗作既直抒胸臆,又含蓄蕴藉。诗曰:“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这首诗歌每句都运用了典故,藉典咏怀。“读书济世闻鸡舞”一句用了东晋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相互勉励的历史典故,表明了自己要及时奋发、志在济世的决心。“革命决心放胆尝”一句则用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志在复国的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隐忍雕励、志在救国的决心。“为国牺牲殇是福”又用了屈原《国殇》的文学典故,《国殇》一诗颂扬了将士们奋勇争先、雪洗国耻而为国捐躯的悲壮而崇高的精神,个体生命的非正常消亡本身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但在邓恩铭看来,为救国救民而献出年轻的生命是人生非常幸福的事业,彰显了其高亢的革命情怀,诗句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悲伤之气。“在山樗栎寿嫌长”则用了《庄子》的文学典故,樗树与栎树因“大而无用”,故“不夭斤斧”之害,活得长久。在道家看来,此“不材之木”因“无为”而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于邓恩铭而言,这样的树木既然是无用之材,即使能够存活一万年,实际上也是徒耗生命,毫无价值,在邓恩铭的笔下,它们成为了被讽刺抨击的对象。邓恩铭有意识地将此句与上一句关联在一起加以对比,意在告诉我们为革命、为国家奉献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邓恩铭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此诗所表达的革命志向与奋斗情怀。

最令人感动而敬仰的是邓恩铭的绝命诗《诀别》,此诗写于1931年,已经受了两年多牢狱之灾的邓恩铭最终没有能够逃脱国民党的黑手,被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临刑前,邓恩铭慷慨悲歌,诗曰:“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邓恩铭牺牲时年仅31岁,这个“转瞬间”的年华可谓非常短暂,然而邓恩铭叹息的并不是人生的苦短,而悲愤的是这“救国救民”的壮志在有生之年他看不到实现的机会了,邓恩铭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只有悲愤地呵天发问。当然,诗人在悲愤之中又满含期待与希冀,自己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能够唤起后来者继续为革命披荆斩棘,能够以不断的胜利告慰自己在九泉之下的亡灵。这首诗歌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了陈毅《梅岭三章》中所表现的壮烈情怀,尤其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大义凛然、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是这两首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邓恩铭面对死神,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奉献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高大形象,可与日月争光。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6篇相关文章:

灯塔大课堂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6篇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5篇

关于灯塔大课堂作文5篇

《平安大理使命护航》作文5篇

    12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