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200字通用5篇

|邱妹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责任担当,成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优秀榜样。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200字通用5篇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1

在广东省湛江市,有这样一位老师。2008年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后,她扎根乡村,在广东吴川市、清远市的乡村、山区学校留下了自己的足迹。2016年至今,她又带着自己教育理想,来到了西藏林芝。

她就是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八一中学支教的援藏教师、吴川市兰石中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队员林文婕。

近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展示当代基层高校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的青春力量。林文婕作为其中一员,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从教故事。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成遗憾

“以平等、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遗憾。”是林文婕老师从教的初心,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她就这样带着一颗炽热的心在吴川市兰石中学开启了教师生涯。

林文婕很早就意识到:越是落后的乡村越是迫切的需要好的教育。然而,兰石中学地处偏远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林文杰不畏艰辛,努力教育每一个孩子。

一视同仁,也要因材施教。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林文婕不但拥有教书育人的热情与梦想,而且也非常重视在实际的课堂交流当中提升业务能力。她不仅为学生创造学习上的快乐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乐趣,同时更关心他们的成长,及时做出良好的引导。

与学生们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林文婕印象深刻, “对待调皮的同学,应看到其差异,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她对记者讲道,当时班里有一位成绩稍差的同学,但他有个爱好是玩电脑,于是林文婕针对这一点,以二进制知识为“诱饵”,在一段时间的沟通之后,让这位同学爱上了数学,在课堂上也更专注、更积极了。

用爱心温暖学生

一个真正的老师是会关爱学生的。例如在连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支教以后,林文婕一直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冬天的山区总是异常寒冷,每到这时,林文婕总是会在班级后门放上一堆煤炭,然后在小集市上买了一个炭盆,让学生可以烤火取暖。

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山区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对于这些孩子们,林文婕总是尽可能地多和他们交流,包容他们的任性,关爱他们的生活。

小黄的父母在城里打工,所以小黄就早早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中奶奶的重任。由于成绩一直上不去,且性格较为孤僻,为了帮助小黄,林文婕经常与他进行交流,谈学习谈生活也时常闲聊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

课堂上,林文婕常常对小黄进行提问给予鼓励;课间,林文婕利用空闲时间给小黄进行补习;课后,林文婕总在不值班的时候和小黄一起回家,帮他照顾年迈的老人、分担家务。渐渐地,小黄的成绩有了一定提升,他脸上也逐渐开始浮现出笑容,对此,林文婕也收获了教书育人的喜悦。

在林文婕教书育人的耕耘生涯里,播下的是平凡点滴,收获的是累累硕果。2013至2014学年度,林文婕被派到广东清远市阳山中学支教,当年她所任教的班级高考学科成绩名列前茅。2015年至2016年度,林文婕再次踏上支教之路,在清远连州山塘小学任教,经过一年的努力,她接手的班级学科成绩大幅提高,在同类学校处于领先。

雪域高原仍坚持初心

有人说“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九年的从教生涯让林老师学会了在艰难中前行,更让她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2016年7月,林文婕主动申请加入广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8月入藏于林芝市巴宜区中学任教。

初到西藏之时,除了需要“倒时差”之外,最让林文婕感到紧迫的应该是授课方式上的适应,虽说教材、考纲等都一致,但课堂教学是一项师生双向活动,特别是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的主体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因此来到这里的备课便多了一项特别重要的项目——“备学情”,需要适应这里的授课方式和学生情况。

“当时巴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习惯不规范,学生的纪律观念是比较差的,学生家庭教育也不是那么的有效。”林文婕说,“个别学生甚至书写自己的名字都有点困难。教学对象的变动考验着备课上课方式的转变,我需要摸索出一套启发式教学方法。”

于是,林文婕逐渐将内地的教学方法与当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采用了一种相对新颖的案例教学方法,这也让她更有动力进一步改进和尝试新的有效教学模式。同时,她还与同事结对听课,指导当地老师备课,传递广东的先进教学理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文婕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2018年,巴宜中学中考成绩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举进入全西藏第12名;林文婕连续三年参加一师一优课比赛,均获得西藏自治区级优质课。“我只是做了所有老师都会做的事。” 林文婕对于大家的赞扬如此回应,那些大众认知中的“伟大”,其实总在平淡中发着光。2019年8月,在完成3年一轮支教之后,林文婕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她将继续坚持教育初心,将不悔青春挥洒在雪域高原上。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2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袁辉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去偏远的恩施支教。

10年时光转瞬即逝,他俨然是物质上的“穷者”,却成为母校师生眼中精神的“富者”。

袁辉的大学老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文杰这样评价:他志存高远,追逐理想,艰苦奋斗,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阳光,他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勤奋好学——

打下深厚知识功底

满眼都是书!走进袁辉寝室,近百本书籍“铺”在书桌、书架、床头,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地理等多个门类。袁辉笑称,每次搬家,最麻烦的就是搬书。

书籍,他的精神盛宴。“读高中时,他就爱看书。”袁辉的高中同学耿昕说,在徐州一中的图书馆,经常看到袁辉的身影。他不仅读与课业有关的书,还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有一次,学校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袁辉讲了很多不知名的小国家和人文特色,同学们听得惊呆了。他还在班上讲黑格尔、康德的哲学,大家十分佩服。

高中时,袁辉一直担任班长,成绩名列前茅。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袁辉的高中班主任朱彭说,袁辉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拔尖,也有短板,但他经过努力,最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

进入大学后,袁辉涉猎更广泛,隔三差五就往图书馆跑。“大一、大二时,他没有手机,也不参加任何社团,整天抱着一本书。”他的大学同学鲁佩说,同学们说他是“书虫”。

后来,很多同学得知袁辉在恩施支教,有同学想给现金帮他一把,均被他婉拒,但有同学给他快递好书,他都欣然接受。

2019年,鲁佩到巴东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看望袁辉,得知他在多个学校教古诗词、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深感不易,“如果没有刻苦学习,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同时讲这么多课,还讲得生动有趣。”

校友李颖在广州任教,在校时曾多次与袁辉一起上课。她说,袁辉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但在山区能探索出快乐教学,对学生成长很有益。

遵从内心——

坚持做正确的有意义的事

2018年,大学同学丁广义得知袁辉在恩施支教了6年,仍没有“返城”迹象,特意赶到巴东去看个究竟。

看到袁辉简陋的生活,他十分惊讶:“这么苦,你怎么过的!大学时没听你说要去支教啊!”听完袁辉的解释,丁广义明白,袁辉心中认定有意义的事,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原本到嘴边想劝他离开的话,丁广义最终没说出口,只是劝袁辉出书赚点稿费改善生活。袁辉摇摇头:“用支教去赚钱,失去了支教的意义。”

“对的、有意义的事,他一定会坚持的。”鲁佩举例,读大三时,袁辉买了一部新手机,每天给30多位同学群发“历史上的今天”,涵盖名人名言、人生哲学等各种内容。“他还逐一给同学打电话,问喜不喜欢。”同学们哭笑不得。有人肯定,有人不屑,但袁辉认为有意义,坚持了一年,最后还将内容编辑成册,打印出来送给大家。

“这是一个坚守理想的学生。”于文杰是袁辉的论文指导老师,毕业前,他专门托好友帮袁辉找了份杂志社的工作。袁辉向老师吐露心声,表达了支教理想。于文杰表示认可,并尊重他的选择。

“母校以他为荣!”徐州一中副校长、袁辉高中时期年级主任陈雷表示,一个能在艰苦条件下扎根的人,一定具有仁爱之心、敬业奉献的精神特质,最终才能乐在其中。

爱心传递——

12名母校学子奔赴巴东支教

袁辉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更感动了母校师生。

曾经,袁辉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19年,南京大学拍摄的招生微电影《向南》,男主人公“蔡铭根”的原型就是袁辉。开学后,学校邀请袁辉与2019级学弟学妹分享支教故事。

2021年6月,袁辉参加南京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3000多名师生聆听他的演讲《我的南大往事》。“在基层工作,脸皮厚实点、心胸放宽点,把吃亏当成磨练,把困难当作机会,忍辱负重,埋头苦干……”朴实无华的言语,引发雷鸣般的掌声。

“袁辉的心灵太干净了,干净得像镜子一样;他太纯粹了,纯粹得像白水一样。他的事迹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袁辉的大学同学冯准在校园网上留言。

南京大学团委书记蔡颖蔚说,在袁辉的感召下,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有12名志愿者,奔赴巴东县官渡口镇初级中学支教,并协调各方资源,以发放“南京大学励志奖学金”等形式,资助当地农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截至目前,该校已累计为巴东92名优秀学子发放奖助学金15.56万元。

南京大学研究生孙天霖是志愿者之一,曾在巴东支教一年。“辉哥多次看望我们,十分关心我们,还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孙天霖说,到了山区才深刻体会到,袁辉扎根十年的艰辛与不易,“将继续向辉哥学习,保持奋斗精神,努力报效祖国。”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3

疫情还在肆虐,有人居家隔离,争取不给社会添麻烦;有人下沉一线协助社区做好防控,也有不少人正在坚守着岗位。城市可以放心按下“暂停键",是因为有一群人正在逆行奋战!他们有各级政府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这其中,同样也有铜陵康桥健康体检中心的身影。他们立足岗位,同心续力,与全市人民一起,奋力跨越疫情“倒春寒”。

同心续力 跨越疫情“倒春寒”

秦倩,女,铜陵康桥健康体检中心行政助理,曾经的她,也是一名护士。铜陵疫情发生后的当晚,也就是3月14日晚7点多,秦老师根据卫健委指示,第一时间安排好当前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积极协调各部门、社区、医生、护士的工作,并提醒医护人员一定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大家纷纷请战,分秒必争!当看到部分社区采样点确实人手不够而工作量又很大时,她心急如焚,因为我们能抽调的人员确实没有了。事从权宜,那一刻,她啥也没想,主动请战。后来她说:“没想那么多,第一天我知道卫健委要有安排的时候,我就一直忧心忡忡的,我觉得我啥也做不了在家待着,那种感觉就是憋屈,就是明明你可以做但是你啥也做不了!我也是医务工作者,哪怕是在二线行政,但是不代表我没有那种社会责任感。”

那天晚上,秦倩和另外两位同事通宵驻扎于凤凰城核酸采样点。早上六点半,她看同事汪慧婷年纪还轻,同事汪海虹身体不适,便主动和社区报备由她一人先顶着,让同事先回去休息会。晚上风大寒冷,第二天白天却30度高温骄阳似火,为了减少上厕所、节约防护服,她克服困难直到第二天中午两点半才蹲在树荫底下吃了饭。这期间很多群众看到心疼,纷纷给她送去点心和水果,这令她非常感动。付出,是那样的值得!

秦老师原是第四人民医院助产士,她的手很容易过敏,不能戴手术手套,否则就会过敏厉害。疫情发生后 ,情急之下她一心想着上岗帮忙,完全忘了过敏这回事。她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妈妈,克服困难连续参加三轮核酸采样。她的手,经过日夜闷泡过敏得厉害,但她没有丝毫怨言!

这双手,是妈妈的手,是妻子的手,是女儿的手,是姐妹的手,是奋斗在抗疫一线中国女性医护人员的手!

我把康桥当家一样,从它还是毛坯的时候我就来了。每位年轻的医生护士都是从我眼前走过来的,我当妹妹一样看着;每位年长的专家都在为我们树立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榜样力量。我能保护的我都想保护好!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4

工作中,他既是指战员,又是排头兵,全力护航重点站区持续平安稳定;重大活动中,他既是司号员,又是战斗员,身先士卒圆满完成历次安保任务;平日生活中,他既是老大哥,又是好师傅,竭心尽力、毫不吝啬的授人以渔。在他的带领下,全所上下齐心、奋力争先,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队伍活力不断激发,先后多次获得“集体三等功”等荣誉表彰。他就是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南京南站站前派出所所长赵剑。

赵剑,男,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1996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公交分局南京南站站前派出所所长,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因突出表现,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履职尽责:守一颗初心 护一方平安

南京南站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单日平均客流近15万人次,最高客流量达90余万人,既是南京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也是反恐防暴的前沿阵地。作为站区平安的守护者,近年来在赵剑的带领下,站前所全体警务人员戮力同心,以真抓实干的韧劲,切实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站区治安环境。

打造联勤联动样板工程。聚焦反恐防暴核心任务,牵头推进重点站区路地联勤联动工作,赵剑多次赴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南站实际,建立健全机制规范,优化完善巡防网络,切实推动联勤联动实体化运作;同时,积极组建最小作战单元,常态组织开展实战拉动演练,着力提升全警应急处突能力。相关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庆安保期间,省厅在南京南站举办现场观摩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南京联勤联动先进经验。

狠抓治安要素精准管控,近年来,南京南站配套商业快速发展,企业单位、行业场所争先入驻,特别是网约房数量激增,给辖区治安管控带来巨大挑战。赵剑立足辖区治安特点,健全完善“拉网式”排查、“动态化”监管机制,建立公安、社区、物管、场所“四位一体”的联动共治模式,常态围绕企业单位、行业场所进行走访排查,对辖区治安乱象形成挤压态势,有效打击了辖区各类突出违法乱象,切实推动了辖区治安长效长治。今年以来,先后组织治安清查行动30余次,检查企业单位1200余家次,排查整改问题隐患50余处,处罚企业单位24家、个人24名。特别是针对涉娼违法乱象,坚持重拳打击,先后破获卖淫嫖娼案件12起,抓获违法行为人23名。

战“疫”攻坚:火线淬本色 逆行担千钧

新冠疫情爆发后,南京南站成为南京甚至江苏防疫工作的“桥头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巨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赵剑率领全所民警闻令而动,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守牢前线阵地。

南京南站每日从重点地区来宁、返宁人员数量庞大,旅客查控转运任务繁重,专项工作警力严重不足。赵剑始终以身作则,冲在核查处置第一线,他一方面指挥派出所警力全员上阵,全力围堵输入性隐患;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公安内外部单位,组建多部门联合查控专班,细化完善处置流程、转运措施。在他的统筹协调下,车站开辟重点地区来宁、返宁人员专用通道,旅客查控、转运工作质效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一个不错、一个不漏”,切实阻断了疫情输入性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分局还担负着车站防疫专班一百多名警力的防疫物资、饮食住宿等保障工作。专班运行前期,口罩、酒精、防护服等基本防疫物资极度匮乏,为确保工作正常运转,赵剑全力发动身边多种渠道资源,动员派出所一切力量,多方调集物资供应。在他的努力下,专班防疫物资、警力专用饮食住宿、场所隔离设施等均及时落实到位,在为数十万旅客开通“生命通道”的同时,也保障了现场上百名警力的生命安全。

赵剑的爱人是医务工作者,此次防疫大考中,夫妻双方都冲在与病毒对抗的前沿,他们以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展现出对国家的无悔担当。赵剑曾说,为人民服务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的,我和我的爱人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每当夜幕降临,随着南站最后一班高铁的运营结束,站区通道总会看见一个瘦高的身影,他手持扩音器,走在从防疫战场返回的路上,虽然背影略显疲惫,但“逆行”步伐铿锵有力。从3月6日至今,他组织带领专班参战警力累计核查重点地区来宁、返宁人员(含涉外重点国家,国内湖北、北京、大连、青岛等重点城市)6652批次39.2万人,无一例涉疫风险人员漏管失控。

开拓进取:守正亦创新 提振精气神

树牢现代警务理念,践行现代警务战略,将提升整体警务效能作为推动派出所工作的关键。近年来,赵剑紧盯公安主责主业,持续推进派出所业务、队伍整体变革,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分局成立站区刑侦责任区中队为契机,他下大力气推动派出所刑侦力量重塑,积极组建便衣中队,严防严打突出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站前所先后成功侦破网络电信诈骗、食药环、组织卖淫嫖娼等各类案4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人。通过循线追踪、案件串并,成功侦破徐某等人组织卖淫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通过合成研判、经营线索,迅速侦破辖区发案的部督“杀猪盘”类案值170万元的重大电信诈骗案,成功挽损上百万元,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统一,在派出所全面实行全员考核,启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合理优化指标系数,真正做到了考出差距、考出实绩,切实发挥了全员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同时,坚持“一岗双责”,严格队伍管理,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管理,确保队伍平稳不出事。此外,赵剑还积极落实关心关爱举措,积极帮助民警、警辅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力激发了队伍的干事创业热情。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600字5

告别象牙塔,她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积投身乡野阡陌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一名奋斗在深度贫困地区第一线的“扶贫战士”。不负青春六年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在最热血的年华躬耕田埂上汗洒烈阳下,在最不羁的岁月倾听百家苦排解千家难。她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件件放在心头,把每一桩桩事情都抓紧落实,以“村民贴心人”之名传递温暖和力量。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初心,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为贫困农户讲解扶贫政策、找辍学孩童劝学返学、为因病返贫的学生众筹医疗费、为缺少技术的农户联系农业种植技术培训、通过网络渠道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带领大家发展特色产业,她活跃的身影成了村民眼中的一道风景。

用心用情 进村入户“办小事”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和倩如熟悉工作是从走村入户开始的。跟着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家家走,一户户访,问大家的困难,寻大家的需求,解大家的难题,从了解各户村民现状到帮每户解决困难寻求发展。因为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有时候她还要想办法反复跟农户确认信息。她重复最多的一句是:“做了那么多基础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从大环境上看村民共同面对的困难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和交通闭塞,但直接影响大家生活、生产的小困难又各不相同。大环境上的困难党和政府会统筹解决,我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小困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她深知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好听的话语,而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感染村民的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为了解决这个困难而努力奔波的样子。她便是在这样不断的投入和奔波中,成为了那个大家都愿意信任和亲近的“小和”。

她用心用情驻村帮扶,驻村以来她前后采集了贫困户信息419余户,动员外出务工、易地扶贫搬迁讲解扶贫政策1000余次、申请材料820余件;她积极走访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户等困难群体达到了500余次;她立足当地的传统经济领域,积极协助贫困户对接高校技术专家进行种养殖行业、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等咨询及技术服务农户数量达986户。

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带动,农户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大都在两千元左右。怎样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和倩如绞尽脑汁。为了摸索致富路子,2017年,结合浪坝寨村的自然特点和特色优势,和倩如组织几户村民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在浪坝寨村试种了6亩羊肚菌和竹荪菌,村民看到可观的收获后联系她并加入合作社。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培训村民种植技术,她将所学到的技术整理成文字,转成通俗的语言教给农户。每天从6点起床工作到晚上,耕地、搭棚、开沟、铺培养料、撒菌种,还经常组织建档立卡户来羊肚菌示范栽培基地学习技术。最终完成示范带头种植羊肚菌33亩,带动建档立卡户46户及培养了8名技术人员,种植的竹荪菌连续3年带动16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分红。

和倩如经常看到村民把山货背到山下的集市卖,碰上运气好的时候早早便收摊了,运气不好的时候到黄昏了也无人问津,还倒贴路费。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问题,她另辟蹊径,尝试着用互联网帮村民销售大山里的土特产。

刚开始接触直播的时候村民都比较怕生,大家更多的是一种观望的心态。为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她挨家挨户跑,苦口婆心说服村民直播卖货的好处,最终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光有干劲远远不够,为了让群众跟着自己干,她拿出薪水买设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任何镜头感,没有任何直播经验,没有一点“网红”气质她凭着一股闯劲,成为了浪坝寨村的第一位主播。

和倩如第一次坐在横跨怒江的溜索上做直播时开玩笑说道:“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怕自己掉下去,但如果真掉下去那就掉下去吧!怕也要硬着头皮向前冲”,就是凭借着这一股拼劲,她穿着民族服装,以大山作背景,通过网络平台开始向全国的网民们推荐怒江大山里的山货、民俗文化、人文风光。通过不断的坚持与努力,有很多村民开始愿意相信和支持她,于是她开始招募村民作为主播,慢慢壮大“村民网红”的队伍,截止目前共义务培养村民参与电商培训3000余人次。

六年来,她带领村民积极地探索网络扶贫,她成了贫困户与消费者的“红娘”,搭建了贫困户与市场之间的“致富桥”,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先后带动浪坝寨村游客樱桃采摘3000多人/年,樱桃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达50万余元;带领村民发展社交电商帮助销售农产品;在疫情防控期间协助指导银坡村组织销售滞销蔬菜;通过直播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上刀山下火海文化节”、“怒江澡堂会”等促进文化传播;4年参与公益直播在各平台累计粉丝观看超过1500多万,积极为云南贫困地区农产品线上推广贡献力量。

去年4月,她主动请缨,继续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的主战场,沉下身心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在安置点社区的管理、感恩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用心用情地将工作做细做深做实。

因为有在农村一线丰富的工作经验,到了搬迁安置点后她依然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充当搬迁群众的政策宣讲员、融入城市生活的引导员,还是心理压力疏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更是内生动力督导员、就业创业联络员,她和战友们像一团火一样把党的惠民政策有温度地传递到群众的心里。小到“换灯泡”、“疏通马桶”,大到社区管理、感恩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亲历了搬迁群众333天点点滴滴的变化。

她牵头参与社区的组建工作,积极为安置点儿童募集爱心资金投入社区“暖心公益课堂”的建设、爱心募集物资、建立社区“志愿者智库”、开展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对接社会资源引进怒江州泸水市健康扶贫“1310”项目等。

来到安置点工作,她的直播之路也并没有因此中断,她的直播内容也随之增加,通过指导社区开通微信视频号开展“社区大讲堂”直播课,党史故事、家风文明、劳务政策都被囊括进来,社区搬迁群众渐渐习惯了从直播中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和倩如连接起搬迁社区里的一个个小家。同时,她在工作之余,成为怒江州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经常给全州的农村妇女、创业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众讲授网络营销的课程。

扎根基层6年来,她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乡亲们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将党的声音、致富信息、亲人问候送到田间地头,传递到乡亲们的心坎里。从学生时代的牵头组织公益活动到基层一线继续发展乡村公益,她十余载坚守投身公益初心不变。和倩如用“贴心人”演绎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给群众带去温暖、传递希望。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个人事迹200字通用5篇相关文章: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作文(精选5篇)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5篇

    116345